绿林网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100字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100字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是一本由明恩溥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一):精辟生动

书里有一段讲中国人节俭,说会在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上蜡烛,这样两个房间就都有光了,哈哈哈。

人们送礼时会送锦缎,上面用线缝上祝福的字,这样过后主人就能把线拆下来,锦缎用作别的——好玩,精辟……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二):建议看全本

这本只有17章,全本的一个译本为《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共27章,更为全面:

1死要面子

2无处不在的节俭

3勤劳又刻苦

4东方人的礼貌

5消磨时间

6模糊不清

7诚实与误解

8言不由衷

9柔韧有余

10智而不慧

11无动于衷

12傲慢与偏见

13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4墨守成规

15作茧自缚

16顽强的生命力

17忍耐和韧性

18知足者常乐

19孝道

20善有仁报

21无慈无悲

22口角

23社会义务与连带责任

24疑心病

25信口雌黄

26择善而从

27矛盾的现象

有能力的,或可看英文原著。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三):书名很应时

外国人写的书,总是充满例子,读来流畅易懂。这些例子就在身边,它可能发生在他、你、我的身上,很能感同身受,并且因为太习惯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等被人如此准确的指出,只觉后背一凉,似被人看穿的无地自容,以及无处躲藏的不安全感。

开始没明白,明明2014年出的第一版,可是为什么援引的内容竟是“邸报”?还自称是“近期的邸报”?看完评论,解了我的大惑:原来原著是在清末完成,这本是译本并增添了相关内容。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四):一个了解民国真实风貌的途径

这本书的作者明恩傅在中国农村生活很多年,得到的都是第一手资料,很多对民国时中国人的生活细节的描写都很生动有趣。

比如捡柴火、纳鞋底、坐轿子、拉纤、给孩子洗澡、说话含糊、孝顺、恋家、名字问题等等,读来都生动有趣。

"和基督教不同,儒教要求丈夫婚后依然要守卫父母,并迫使他的妻子也那样做。"

"到送子菩萨庙的妇女。会把寺庙里泥做的小男孩的性别器官掰下来吃下去,据说这样可以保佑她们生出男孩。”

“讲究孝顺的中国人,一定要有儿子来后继香灯。所以,中国人就把生儿子当做生活的重要部分。"

“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身背竹筐、手拿粪叉的捡粪人,当无事可做的时候,捡粪便成了一个可以持续劳作的事情。”

“妇女们没事做时也绝不会闲着,她们总是在纳鞋底,即使聚在村口聊天,手中也是不停地穿针引线。”

作者当然也有一些偏见,但是从别人的口中听到对自己的描述,会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审视自己。

读完这本有趣的书之后,却又忍不住思考:究竟古时候中国人身上的那些个特点,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身上有哪些已经改变,又有哪些还保留着呢?

《大国与小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范儿》读后感(五):中国会再有范儿吗?

“美国罗斯福总统最喜欢的枕边书。”,本书的封面上这样写着,然后当我把全书翻完,这句话反倒成为一种讽刺。

读过一部分《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以记录历史事件为主,但也多次提到中国人的虚伪, 这种虚伪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为人处事之道,也体现在当时的高层政治斗争,彼时就多少有被刺痛的感觉,如今,再读明恩溥的《大国与小民》,更像是被扇两巴掌了,火辣辣地疼。

明恩溥的这本书,最初的名字是《中国人的气质》,凭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中国民生状况的熟悉,本书真算得上是中国国人特征面面观,甚至得到鲁迅先生的隆重推荐。如今,近一百年过去,再来看作者当初的定义,不得不很悲哀地发现,他所提及的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并未有所改观,或者是已经有改变但走向另一个极端。

明恩溥在中国传教30年,对普通民众生活非常熟悉,书中列举大量实际案例。他说中国人节俭求便宜,为了省几个铜板的早饭钱能饿着肚子跑几公里,吃剩的饭菜舍不得倒要留到下顿再吃。之所以这样,关键还是因为贫穷。其实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贫穷导致的愚昧和无知。今天的中国,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却又面临铺张浪费的难题,个人以为归根结底是缺少对财富的驾驭能力,多少与之前底层社会长期贫穷有关。

诚信问题,今天的中国仍然存在,尤其是商业竞争中,追逐利益舍弃信誉之事也屡见不鲜,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对于规则和信用已日益看重,违约成本也越来越高,一切终归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缺公共意识”却是让作为中国人的我深深感觉羞耻的。中国大妈们在自家跳广场舞不说,还跳到国外去了,这真不是什么行为艺术。去医院听听电话声、吵闹声就知道国人对“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完全没概念的,更别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提及的“公物私用”更是有变本加厉的趋势,那些能在家里藏2亿现金的官员们,何尝不是在吞噬整个社会的公共财富。

一个民族的特征或者说气质,与长期以来主流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关,20世纪初的中国,可能算得上是最糟糕的年代,明恩博恰恰看到了最糟糕年代里最低层的民众,在贫穷面前人性的缺点会被放大,这可能也是本书读起来如此尖锐的缘故,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和判断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虽然文字里带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

一个国家的尊严是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争来的,曾经,我们把她弄丢了,并因此成为他人眼里的笑柄,如今需要付出努力再找回来。

明恩溥的这本书,即使过去再长时间,也仍然有被记着的必要,他是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需要做得更好,虽然这种好的标准不一定就是明恩溥所认为的,但是显然,目前的国人在很多方面还远远不够合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