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1000字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1000字

《《艺术的故事》笺注》是一本由范景中著作,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一):跋

近读黄泽望先生《缩斋文集》,其“论杜诗注”云:“自李善注《文选》,号称博极群书,后遂转相刻画,贾其馀技,至取《凡将》甲乙而纷争辨讼之,滥觞极于诸家之注杜,陋尤不可胜言也。要当如程明道读《诗》注,取本文涵咏讽味,不轻下一字。岂独三百篇然哉。不可为俗人道也。”掩卷枯坐,觉背脊沁出冷汗。此册再版,读者倘不以其一句一段琐琐笺之,喟发旁引曲证、凿空架险之叹,而径折其波折,印以原典,则此书亦不违涑水编年、紫阳集注之心旨也。

辛卯年小草生月范景中跋。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二):笺注不如原文

笺注给三星,翻译的贡布里希部分5五星。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贡布里希自传部分提到的他如何建立了他自己的美术史研究方法和方向。这个方法源自他的朋友,哲学家“逻辑学家波普尔和弗洛伊德。波普尔建议用演绎法取代归纳法。他提出,“提出问题,找出答案。”这就是《艺术的故事》的写作方式。心理学和美术史的碰撞源自人对艺术品欣赏产生的心理反应,他用心理学给出解释的能力。贡布里希也发现,“有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因为语言把世界分割成各个不同的区域。”在我们阅读艺术著作时,这个问题也很严重,因为很多词义在两种语言中不对等。 最让人钦佩的是,《艺术的故事》竟然是他完全凭借记忆口述完成的。 对于笺注部分,只能说中规中矩,还存在诸多错误。比如我查询的巴洛克的三种定义。有疑问的地方建议自己多方搜索。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三):通过情境逻辑再现的艺术史

引用 malingcat 书评一段,读《艺术的故事》第一遍时大略按时间轴线了解发展脉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22年隔离期间,连同笺注细看第二遍,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了感受到贡布里希艺术史观的可贵,在习惯宏大叙事的当下对待历史应持有怎样的态度,值得思考。

“ 自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史研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三个学派,维也纳学派、瓦尔堡学派和形式分析学派,贡布里希出入其间而进退自如,与他那“形状不确定”的“整体史”相比,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法”过于庞大僵硬,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又失之于汗漫无边。贡布里希举重若轻,把艺术从无垠的文化史中“再度分离”出来,不是把艺术作品当作挂钩来挂历史问题,而是回到情境逻辑挂钩上的艺术作品本身。所谓“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主体是艺术家本人,而不是某种民族或时代、风格的集合体,贡布里希怀疑所有大而无当的笼统概括和一切貌似精巧的理论框架,关注对于具体艺术家、具体艺术作品的个案研究,他笔下的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四):前言

《艺术的故事》,仗着杨成凯先生的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译毕。那时出书不易,稿子闲置在出版社,无人审阅。兴哀无聊中,忽生为书作笺之念。于是,但随闻见,或长或短,时辍时续的写了一堆乱稿。当译稿突然要出版时,笺注亦草草附上。越十馀年,北京三联出版社改版重梓,因念注释荒陋,毅然删去。

又近十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艺术的故事》,责编冯波女士几次提起“注释”,竟说还有点儿意思,并催促重印。心里感念她的好意,可又实在不愿回看旧笺。眼疾在身,也无力大加修订,使之精善。情急之下,亟请范我闻帮忙,他改写了初版的几条原先过简的注文,又据他的考试用书Barron’s AP Art History增添了几处文字,即负笈美邦了。无可奈何,我只好勉力而为;改正几处错误、补充几条文献,附上几篇文章,算是为旧作翻新,增光简册。实际上,还是老面貌一般。这是要请读者宽恕的。

冯波女士耐心的等待和编排本书出版,王爱红女士大量默默无闻的劳作,都令人纫佩无既,写述难周;感切高谊,倍荷心存,谨记。

范景中

2011年3月1日

《《艺术的故事》笺注》读后感(五):导言的可读性

‘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is Man ’[from page 219]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己。

《艺术的故事》读完许久,前几天在书架上看到囤书时买的这本笺注,加之前几天听范景中老师的座谈会,《艺术与错觉》刚看到第三章,有些‘无趣’,就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当作休息时的刊物来消遣,却觉得颇有趣。

本书只选择看的导言和附录部分。尤其西方翻译过来的书,导言部分包含诸多的无论是作者生平还是作者思想的简介都很多内容,所以觉得信息量巨大,之如三联书店本雅明的《启迪》,直接看其文章,一头雾水,而在导言部分,汉娜·阿伦特对本雅明的生活环境,写作风格和塑成的因素,周边的朋友,思想的形成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对本雅明的了解更直观。本书也是,在导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贡布里希的家庭介绍,学习历程,著作的方法,还可以窥视一下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中的代表人物维克霍夫,李格尔他们所代表的艺术变化的知觉论方法,普林尼和瓦萨里代表的技术论方法,和贡氏在《艺术的故事》里运用的“所见所知”的理论方法,对于一个对西方美术史初探者来说,这些主要的概括总结对更进一步的了解都不有裨益。

看到熟悉的内容时也会有很大的阅读兴趣,之如对贡氏形式分析方法介绍谈起的西方美术史领域的巨人之人沃尔夫林,对贡氏学术传统的老前辈斯普林格美术史研究的特色——挖掘艺术品中的时代精神,的介绍提及的中国的李泽厚及其的《美的历程》,他在论述中国艺术历史的过程中里也即是用艺术来揭示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也是德国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传统,用黑格尔的话说即,在每个时代,所有东西都逻辑般地相连,他们都是绝对精神的展示。秉持相同思想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潘诺夫斯基。

而贡氏的出发点不是时代精神也不是民族精神,而是要回到一种更个人主义的态度上去,因为他对任何形式的集体主义都非常反感。他说,不是集体意识创造了风格而是风格得有某个人发明。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贡氏在讲述艺术的发展关系时,贯穿全书的手法是,用一件作品去揭示另一件作品。贡氏批判美术史中的德国强调艺术品反映时代和名族同一的精神的传统。他不仅认为时代精神根本不存在,而且认为它在学术上导致了一种陈词滥调,一种智力的偷懒,尤其是它导致专制。在艺术欣赏方面也是对于艺术的精华没什么体验就夸夸其谈。在波普尔哲学的启发下,贡氏用问题情境或说是情景逻辑去代替时代精神的理论,以讨论风格的变化。贡氏还强调的一点,每一件艺术品对当代产生影响之处都不仅仅是作品中已经做到之处,还有它搁置不为之处。传统既留下了成就,也留下了悬而未决的问题,而艺术家正是想解决那些问题。

当然啦,导言犹如信息的大爆炸,有许多大而广的内容,而对某种思想的深入了解还得耐下心认真读书中的内容。好好看书吧!

^_^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