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印度之歌读后感精选

印度之歌读后感精选

《印度之歌》是一本由(法)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之歌》读后感(一):遥远的梦之歌

当影像变为廉价只有呻吟与声音,留下任性的挥霍,不管是男女。

简单的节奏,一首歌曲,之后出现了另一首,是为了前一首占有全篇作品,

人物,三个足以,再加一个也可,

画外音是两男两女,一次全面的创作,不是单一,是全面的恋爱,因为人类每个个体都有恋爱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生。

《印度之歌》读后感(二):氛围matters

杜拉斯小姐的作品

似乎永远都在说同样的事情

或许又只是她可以把所有的故事都放在粘腻的殖民地上

绝望又炎热的疯狂的爱情

于是在一口气读完印度之歌后

虽然最终明白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多角故事

但是期间“声音”们的讨论

深得我心

氛围matters

《印度之歌》读后感(三):我觉得是这样一个故事

我觉得杜拉斯用了很多本书,讲了一个故事。

两男,两女。

麦克·查理逊有未婚妻,但是在舞会上他爱上了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抛弃了未婚妻。

麦克·查理逊的未婚妻疯了,然后成了一个谁都能占有的女人,生了很多孩子,抛弃了很多孩子。

很多年之后,麦克·查理逊生无可恋了又回到原地,故事的发生地是沙塔拉。原本想自杀,却遇到曾经未婚妻。但是他未婚妻早都疯了。

这是在《爱》里的故事。

在《印度之歌》里,乞丐就是麦克·查理逊的未婚妻,她老是跟着安娜,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麦克·查理逊因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抛弃了她而怀恨在心。

副领事执着的单恋着安娜-玛丽·斯特雷特,但是安娜却对副领事嗤之以鼻。副领事疯了。这是副领事的故事。

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她可能对使馆年轻随员抱有好感。但是她谁都不爱。她是爱的导火索,但本身没有爱。

《印度之歌》读后感(四):爱到巅峰 戛然而止

这本书对我有相当的吸引力,好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

声音,色彩,空气中的炎热,还有,爱情。

只是,每个人似乎都脸孔模糊,每段爱情似乎都无始无终,每句呻吟似乎都空穴来风。

四个声音,两男两女。他们没有身份,没有表情,甚至看的时候我经常辨别不出他们声音的语气。他们发问,讨论,唏嘘,嗟叹。关于别人的爱情故事。关于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爱情,还有死亡。我不知道她是怎样死去的,她真的死了吗?她来自威尼斯,法国大使夫人。在印度麻风病与饥荒的大背景下,她依然优雅从容。已经有未婚妻的麦克·理查逊对她充满欲念,拉合尔的副领事在晚会上以近乎疯狂的方式喊出了对她的爱慕,而青年随从也不会只怀着单纯的好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背景设定为夏日的季风期,才会让整段故事都充满燥热感。充斥着愤怒,激情,还有不知道哪里来的危险。

另一条线是来自沙湾拿吉的女乞丐。她语无伦次,歇斯底里,笑着,叫喊着。她走了十年,来到恒河前,留了下来。在来的路上,她死了十二个孩子。都被她抛弃了,卖了。最后,她失去了生育能力,停留在了加尔各答。当然,这是那两个女声讲述的故事。

因为模糊,所以这本书对读者有着莫名的魅惑。语句之间,似乎没有什么逻辑关系,散乱而松弛。却最终,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些声音,并不是在向它们的听众诉说什么,它们只是小空间里的互相交谈。而我们,在某个角落,听着,看着。

很奇特的写法,死在激情之巅的爱情故事。因为戛然而止,所以回音不停。

《印度之歌》读后感(五):印度之歌‖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印度,恒河岸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这里讲述的,是这一爱情故事中两天所发生的事情。季节是夏日季风期。

人物——安娜-玛丽•斯特雷特、乔治•克劳恩、女乞丐、麦克•理查逊、副领事、青年男子、斯特雷特的客人,等。

地点——加尔各答(英国公墓、法国大使馆、威尔士亲王大酒店)、孟加拉湾、恒河、沙湾拿吉、尼泊尔、拉合尔

歌名——《印度之歌》、《美好的时光》、贝多芬迪亚贝利主题《第十四变奏曲》、《沙湾拿吉之歌》、

四个声音——前部分声音一&声音二交替出现,接着声音三&声音四交替出现,最后四种声音交替出现。

四个声音是隐身的,两女两男,互相对话讲述着着这个故事。这些声音不是对读者或观众所说,它们各自独立存在,而且不知道自己说出来的话会被别人听到,且断断续续的……

对于这段爱情故事,这写讲述的声音,大概在很久以前听到过,却记不真切了,不完全记得,也不完全忘记。因而它们在互相对话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将整个故事讲述出来了。尽管有些时候觉得,顺序很乱,情节也很乱,但是却还是能清晰地完整地理出这个故事来。

“光线渐起,人们发现有些实物嵌定在殖民地背景上。有人在那里。”是的,一个黑衣女人和一个黑衣男人。死寂的场景铺展开来,女人死了,葬在了英国公墓……由此引出了这个女人——安娜-玛丽•斯特雷特的故事,她是法国驻印度大使的夫人。她浑身散发着迷人又致命的味道,从容优雅,对于那些声音来说,却是可怕的。乔治·克劳恩说爱她,大使馆副领事在招待会上喊出对她的爱,麦克•理查逊为她而死……

声音之中还夹杂着另一个女人的故事,作者甚至吝啬给她一个名字——女乞丐。她来自沙湾拿吉,十七岁就怀孕被母亲赶出家门,在到孟加拉湾的路上,死了十二个孩子,都被遗弃了,卖了。声音二说“她打听方向,会让自己迷失的方向。”她尾随安娜-玛丽,走了十年,停在了加尔各答。她不停地唱一首歌《沙湾拿吉之歌》,也许她也知道,那是再回不去的地方。她和安娜-玛丽都回不去的地方。

伴随这些声音的,还有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属于恒河的世界,这个世界里的故事有着与季风期的恶臭潮湿相伴的饥荒和麻风病。到处是麻风病人,“就像爆裂的沙袋一样四处散开。”他们不痛苦,一点都不痛苦。炎热的夜,难耐,地狱一般。可怕的声音喊道:“我爱你们爱得欲火中烧。”孟加拉湾的暴风雨,以及男人女人。

“有人说她经历着某种悲怆的煎熬。不过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悲怆……太古老了,无法再令她悲伤……”

钢琴曲《第十四变奏曲》响起,在这些繁杂的声音之中,安娜-玛丽是如此清晰的存在,又是,如此孤独的存在。她是音乐的未来之星……在威尼斯学的音乐。十八岁,在殖民地沙湾拿吉,老挝,嫁给一个行政官员。那年,她望着的河是湄公河。而今,她在孟加拉湾,有一条河——恒河。她大概是极其孤独的,孤独地享受着男人的抚摸,孤独地立于这光怪陆离的殖民地上,无视副领事猥亵而绝望的叫喊,她只是在之后默默乘车使过三角洲笔直的公路,来到恒河口的岛上。她爱麦克•理查逊吗?不知道,也许爱,也许孤独。

“有人说,终有一天会有人发现他们双双死在加尔各答的一家妓院里,季风期他们常去的一家妓院。”而最后,她确切如何死的,跳海?你这么认为就这么认为吧……

这个故事,是杜拉斯应伦敦国家剧院经理之邀而写,显然是一个戏剧文本,因而跟《情人》等小说文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杜拉斯很喜欢短句,因而,即使文体有改变,这种短句的大量使用也不会改变。与《情人》《广岛之恋》相比,或许这个更可以成为杜拉斯的名片吧。

文本成书于1972年,两年后,杜拉斯将其拍成电影,影片入围当年戛纳电影节,并获法国试验艺术电影协会奖及电影学院大奖。

2018/01/05 于STU 当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