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诞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怪诞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怪诞心理学》是一本由理查德·怀斯曼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一):内容不像书名那样怪诞,不过有些案例还是有点意思。

书名就挺吸引人的,翻开书第一章,讲的是星座方面的话题,而我一度对星座的可信度表示纠结,所以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书中有些案例还是挺有意思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对星座、迷信方面的研究,还有就是夏天出生的人比冬天出生的人更幸运,等等等。。。感觉这些案例比较有意思,并且有一定的价值,至少让我这个曾经的星座受害者醒悟不少。不过后面几章就感觉有点无聊了,比如决策心理学,全世界最搞笑的笑话,感觉作者不知所云了,或许是产生审美疲劳了吧。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是用比较科学客观的方法去验证生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作者为了达成很多实验也动用了成千上万的人力物力,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并且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闲暇之余,还是值得一读的。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了!——关于星座和迷信

对于星座,我曾是一个热衷的支持者,不仅精读十二星座代表的各种性格,而且研究更加具体的星盘星象,虽然知道这顶多是统计学概率在生日时间上的一种体现,但还是不由自主地认为出生时候的天文地理会对每个人有影响。

对于迷信,我曾一度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但也会慢慢慢慢开始关注手相关注算命关注一些稀奇古怪的灵异事件。虽然内心中还是有无神论者的定义,但还是忍不住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但是,看完这本书中关于占星关于迷信的心理学解释,看了大量的科学证明以及实验数据,不管你信不信,我不信了!

占星迷信也好,积极悲观也罢,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暗示,也就是所谓的“信则有不信则无”,you are what you say,你认为自己什么样,自己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甚至你不知道自己什么样时,只要受到思维接触(如加强教授或足球流氓的刻板印象),都会不自觉受影响。

题外话:这本书体系清晰,章节分明,但由于描述的实验过多,涉及的心理学家也过于庞杂,所以每个章节都略显凌乱,不过这仍不影响本书是一本好书的事实。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三):搞这么有意思的心理学研究,妈知道吗?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看心理学的书总是会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神奇,以前听网络公开课时就觉得很多话题瞬间就出来了,一向不想说话的我就会滔滔不绝地跟别人聊起天来。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作者并不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不是让大家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天生日的跟乐意帮助,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同的时间感觉,为什么我们会被人欺骗等等,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这个故事的本身,同时作者对于研究方法的介绍也比较详细,我觉得设计这个研究方法也是蛮需要创意的一件事。

之前在做市场研究时,研究消费者心理,也接触过许多这类心理学的知识,发现自己对于这个还是蛮感兴趣的,毕竟研究的这些东西都是很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像我现在工作中做的动不动就讨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金融、行业发展,而且工业原料与我们的生活实在隔得很远。

看这本书就像看一张照片,作者告诉我们是怎么拍的,照片上的东西有多么漂亮,至于照片中作者想表达的更深刻的思想,我们可以去想,也可以不去想,想了不一定和作者的想法相同,但是也会有自己的收获,不是想小时候语文课上对于作者中心思想一样都有一个参考答案的。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四):《怪诞心理学》读后感

《怪诞心理学》读到后来已经停下来,一口气看完了这本怪诞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有趣的实验报告总结”,感觉内心得到了很多问题的解释,同时又不禁产生了很多疑问:迷信除了不科学的心理暗示以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未知的力量或是物质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广告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购买驱动影响,即使是我们完全不需要的东西?字母K为什么如此引人发笑?生活节奏和个人主义究竟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

第三章“一切皆有可能–灵异心理学”很紧密地对第二章“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在第二章中,自我心理的暗示被反复强调,那么关于灵异、迷信等种种问题,正是自己的心理暗示在作祟,西方人对于数字13的忌讳就类似于我们对数字4的忌讳,13号的房子、每个月的4日、13日等,都会在无形中带给人们紧张感,甚至因为这种所谓的“不吉利的日子”而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在作者的研究中,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人们对迷信的认识,当人们处于比较艰难的困境中,就会依靠迷信去为很多糟糕的事情去承担责任,或者是以迷信为借口而进行一些祈福、甚至是巫术的活动。这一章作者通过多个实验论证了“各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继而提出疑问:“既然不可信,为什么它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作者的解释是:为了应付不确定性,许多人变得迷信了。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机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作者用德国经济危机和以色列遭受轰炸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实验解释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人们的生活中可能还会发生许多巧合,如果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来看,就不难解释很多看起来奇怪的现象了;以及次声波是一种无法被人听到,却拥有巨大的能量的声波。试验显示:次声波可能引起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特定频率的声波还可能引起眼球的震动,从而让视觉出现扭曲。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小的物体,甚至还可以让烛光诡异的闪烁不停。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原来不可思议的灵异事件了。

第四章“下定决心——决策心理学”中,作者首先论证了潜意识的刺激对人的决策并不会产生影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人的名字确实会对这个人以后的职业发展、居住地、死亡地、恋爱婚姻等产生影响,会有很多人选择居住在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城市;而在酒吧中,听到古典音乐的人会更倾向于选择昂贵的酒品;自杀事件被公布后,会引发更多的人自杀……以上种种现象都表明了外界的因素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决定。作者还针对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通过选用不同的搭讪主题和用语来判断如何搭讪才是最受欢迎的。实验表明,当搭讪者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时是最受对方欢迎的。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同时,这一章还很实际地提示了大家在发布征婚广告时,介绍自己和期待别人的内容比为3:7时,最容易得到响应,这一实验结论也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景提供了启发,比如征友、寻求合作伙伴的时候等。

第五章“以科学的方式搜寻全球最爆笑的笑话——幽默心理学”讲述了笑话之所以使人发笑是因为它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笑话中出糗的那个人因为一些事看起来很愚蠢,而这种反差带来的优越感越强,笑话的效果就会越好。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设立了一个笑话实验室,并成立了一个网站,用以搜集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事实表明,虽然存在一些共性:如带有K的发音、鼬鼠等动物会戳到人莫名其妙的笑点,但是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事情、每个人的笑点都不一样,女人更喜欢把男士描述的很蠢的笑话,老年人听到有关记忆力衰退的笑话会被逗乐,无权人士会拿权威人士取乐……但是不管怎样的笑话,经常笑确实有助于减缓焦虑情绪,并且能够增强免疫系统。

第六章“是罪人还是圣人——自私心理学”这章和前几张相比似乎要沉重一些,如果说之前只是在研究调查人们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心理的关系的话,这一章就已经开始研究关于道德、信仰、品质的内容了。通过大量的调查表明,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是那些普通人都很敬畏的神职人员。而美国最容易做出不道德事情的人是女货车司机。接下来,作者又使用了“丢信封”的方法去评估全球各地人的乐于助人程度,结论表明越是人口密度大、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地方,人们越不愿意出手帮助别人。在这章里,还提到了一个相似心理,这一点又类似于决策心理学中的某一事实,人们对于和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会更加有热心,更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通读全书之后,不仅不会觉得这本书的研究内容“怪诞”,反而非常地通俗易懂,作者选取的研究角度都非常巧妙,恰好是生活中常见却不好解释的,但是能反映出大众的普遍心态,也许这已经不单单是心理学了,而是包含了生理学、统计学、宗教等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心理学普罗万象的广阔性,所以才会让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