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怪诞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怪诞行为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怪诞行为心理学》是一本由孙惟微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诞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一):看完才发现不是网上盛传的那本外国翻译过来的

写法挺独特的,每一章开头都使用一些很贴切的名言警句,是对一些怪诞行为的独到的理解。

看完发现好多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很受启发。

最后,怎么不觉得这本书才6.6分,难道是我读书的逼格太低了???

《怪诞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二):直面内心脆弱的自己

就像书本副标题中所说“学会驾驭你的非理性”。很明显这本书基本上都在讲大部分人的非理性行为。直面自己的非理性才能在做判断中,更加理智,才能在商战中更加多得胜利。

书中讲到“对于行动的懊悔要大于忽视的懊悔”,“未来的100块钱小于现在的100块钱”

《怪诞行为心理学》读后感(三):依旧是打得很辛苦的书摘

损失厌恶

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喜悦,无法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等额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和等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相比,损失对人的心理刺激甚至多一倍。

禀赋效应:指的是同一件商品,一旦人们拥有这件商品,相对于还未拥有这件商品之时,会对此商品的价值评估大大提高。

幼犬效应:顾客可以免费实用产品30天,试用期满后如果顾客满意,可以选择退回该产品。然后,到那时改产品已经像是家中财产的一部分了,赠予效应使得人们不愿意归还且更不愿意购买该产品。

蛇咬效应(又叫风险厌恶效应):投资者在经历了亏损之后,会变得不愿意冒风险。

医生跟病人说开刀只有5%的死亡概率,病人因此不敢开刀,但医生说开刀有95%成功率,愿意开刀数目就大幅增加。

风险悖论

风险喜好:决策者常常会不顾可能发生的危险,仍实施某项行为和进行某项决策活动。

风险厌恶(风险规避):这种决策者较保守,回避可能发生的危险。

面对小概率的盈利,多数人是风险喜好者。

面对小概率的损失,多数人是风险厌恶者。

面对确定的获得,人类是风险厌恶者。(确定效应)

面对确定的损失,人类是风险喜好者。(反射效应)

参照依赖

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

我们快乐和不快乐的根源,都是和别人去攀比。向下攀比是幸福的,向上攀比是痛苦的、

少看点虚幻的肥皂剧、偶像剧,或许可以增强生命的幸福感。

电视剧里的才子佳人,会让你觉得身边的人是如此庸俗。那些完美的英雄,会让美国总统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失败了。

同侪悖论:我们不会和明显比我们差的人进行攀比,也不会与明显比我们强的人攀比。我们只会和自己身边的、出身差不多的人进行攀比。

中杯效应:我们买饮料或其他消费品时,经常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很多人会在价格对比的刺激下,选择中号商品。选择“中庸之道”而忘记了真实需求。

厌恶极端(中杯效应):如果在一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中庸的家伙,一般人比较可能青睐它,而不会选择极端。

价格诱饵:当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择进行选择且犹豫不决时,由于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具吸引力。

禁脔效应

禁脔效应:在等级社会中,由于社会顶层人物的使用,而使得一种商品身价提升的现象。

心智分账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开销大,就应该在另一方面有所节制。比如在吃喝上奢侈,就应在衣着上节俭;在住房上讲究,就应在马厩上节省。处处都大手大脚,将难免陷于窘境。

心理账户:人们会根据钱的来路、存储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无意识地将金钱加以归类、编码、并赋予不同的价值,进行管理。

小处精明,大处浪费。

沉默成本(非攸关成本):追加投入再多,都无法改变大势。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沉默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

懊悔理论

对于多数人来说,行动的懊悔要大于忽视的懊悔。

持有者悖论:如果你不想卖掉你的股票是因为你觉得它行情看涨,那么猫咪是否“闯祸”(股票下跌犹豫要不要抛掉股票,猫咪意外把股票抛掉)并不影响它的行情,你应该在猫咪闯祸后再把它买回来;如果说猫咪闯祸以后你不愿意再把它买回来,说明你不看好这只股票,那么你应该在第一个问题(股票下跌要不要抛掉)里面就把股票卖掉。

对投资之事若能“讲究心理卫生,置若罔闻”,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懊悔。

外重者内拙: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理性一定会受到影响。赌注的大小,会影响一个人的发挥。假如人真的是理性的,赌博技巧就应该是一样的。

投资失败者的一般心路历程:因贪婪而投资,因亏损而惜售,因希望而等待,因小利而放弃。如此往复,钱越变越少,不变的只有行为的方式,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作评估时,会将某个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这个初始参照值像锚一样制约着评估结果。

人们做一个决定时,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固定船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定一个荒唐的天价,再给一个非常优惠的折扣,就能大大促进商品的销量。

幸运轮上出现的数字是随机的,然而,他们给出的答案还是会受到先前给出的数字的影响——即使这些数字是无关的。换句话说,人们的答案“锚定”在先前给出的无关数字上。

如果你是卖家,就主动开价,而且越高越好,先发制人。同样,如果你的买家,也应该争取先开价的机会,而且价开得越低越好,塞给对方一个“锚”。

杀价的艺术——要有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政治家的脸皮。

1.货比三家,瞅见欲购之物,要处之淡然。瞧他缺什么,你就说要买什么,店家没货,顿感磕碜。漫不经心地问及所需之物,卖家已惭愧在先,价钱自不敢高叫。

2.对所需之物,尽量用比较内行的话挑毛病,卖家出货心切,自然又赢得杀价主动权。

3.杀价要狠。拦腰一砍,心慈手软。有些卖家早就预料买家会“拦腰砍”,报价“虚头”更高。对此要灵活拿捏。

4.狠得下心,还要说得出口。讨价还价是耐心的较量,双方互有妥协,卖家一分一文地减,你就一分一文地添。在商言商,无须恪守义无反顾,计不旋踵的气节。还了价,店家不答应,你大可掉头而去,若他请你回来,必是有妥协的意思;若不请,你又志在必得,就应有回头的勇气。

这是因为人们对各种商品都有一个“心理参考价位”。当心理参考价位大于商品的实际价格时,“交易效用”为正,人们就感觉占了便宜。当心理参考价位小于商品的实际价格时,交易效用为负,人们就感觉吃了亏。豪华酒店的固定成本固然高,但对于你的需要来讲,其实是无关的。

制造用户口碑的秘诀:超越用户预期。

据统计,一个忠诚的老顾客可以影响25个消费者,诱发8个潜在顾客产生购买动机,其中至少一个人产生购买行为。铁杆粉丝还可以带动周边产品以及换代产品的销售。

我们相信自己比一般人高明。因为我们需要乐观主义(或者自欺)来修复自信心。

就算是很自卑的人,内心对自我的评价也要高于别人。

坊间有很多无厘头的励志文章,都怂恿与迎合我们简单的乐观倾向。

高估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种乐观倾向。比如,我们相信自己会中大奖,相信自己创业能成功。

精神病学上有所谓“自大妄想”一说,但是研究显示,对自我的认知有轻微的自大倾向才是正常的,绝对自知之明的人反而会有忧郁倾向。

感性生活自大一点无所谓,情场中自信一些会更有成功的可能。理性生活则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该不该投资,要对自己有清楚的研判。至于神性生活,还是尽可能谦卑吧。

概率盲的特点:

高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又易产生过低的估计。

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

时间折扣

今天的100元钱要多于明天的100元钱

夸张贴现:当人们在得到金钱收入之前,都能相当理性地作出储蓄规划,可当收入真到手之后,人们的意志却崩溃了,钱往往会立即被花掉,拉宾称这一现象为“夸张贴现”。这说明意志力的缺乏也是人们在经济实践中选择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正时间偏好:人们认为当下的快乐要比将来的快乐有价值。人们的确给当下某物赋予的价值要比给未来“同样”的东西赋予的价值高。

所谓“吝啬”,是指那些“在花钱之前感到心痛”的人,所以他们实际花费的钱总是比自己希望花费的钱要少。而所谓“挥霍”的人,是指在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太多感觉”,所以他们总是比自己原本打算花的钱要多。人们所感受到的“付钱的痛苦”的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吝啬鬼”还是“挥霍狂”。

对已婚人士的调查显示,越是抠门的人越容易迷上花钱大手大脚的人,而越是挥霍的人,越希望找个节俭的对象。

人们口中所描述的理想伴侣的个性,往往与现实中真正吸引他们的伴侣性格完全不同。

窥测天机

期望值理论:人们对于相似条件的备选项,先计算一下每个备选项的数学期望值,然后选择期望值最大的那个选项。

均值回归

比如,非常高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矮一些;而非常矮的父亲,其儿子往往要比父亲高一些。冥冥中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使得人类的身高从高矮两极移向所有人的平均值。否则,用不了多少代,人类种族就将由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两极构成。

当你表现比平时好的时候,要维持就比较难,听起来好像挺令人失望,不过相反的情况也会成立,就大大有激励作用。

在一个趋势内,股票价格呈持续上升或下降,叫作均值回避。当出现相反趋势时就呈均值回归。

二八法则 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而且,在这20%的富人中,二八法则还可以进一步产生作用—4%的人,掌握着全社会64%的财富。

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

小数法则

小数法则是一种心理偏差,是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

大数法则是一种统计定律;小数法则是一种心理偏差。大数法则是一种科学;小数法则是一种迷信。大数法则是中性词;小数法则是贬义词。

众所周知,掷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为50%,在掷硬币游戏中,如果前几次大多数出现正面,那么很多人会相信下一次投掷很可能出现反面。这就是赌客谬误也是很多赌客信心大增的原因。

赌客谬误的产生,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诠释了“大数法则”的平均律。投资者倾向于认为大数法则适用于大样本的同时,也适用于小样本。

理性原罪

别无选择与选择过多皆是烦恼。

面对的选择越多,越难以取舍。

在生活中面对的选择越多,我们越是举棋不定,结果什么也没有选择,反而让机会白白流失掉。

特韦斯基认为,一般人在面对许多可供选择的诱人方案时,因为害怕后悔,更可能决定暂缓采取行动,或是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他据此确立了“冲突下的选择”这一理论。

满意指数

人们对体验的记忆,很不客观,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

施恩于某个人,要点滴渐进、累次叠加,不宜一次全给。

送礼学问

1.宁送“鸡首”,不送“牛后”。比如送一只1000元的打火机,其效果要好于送一台1200元的电视机

2.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送给他人最好的礼物应该是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用、不能扔的东西。

3.送他想要的,却不想说的。没有什么比满足对方所需更能使其对你产生好感的了。所以,你应该把对方想要却舍不得买、想买却不好意思买、想买却找不到地方买的东西送给他作为礼物或者奖励。

两好选一好,不如没得选。

好消息应当提早宣布 期待好事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从而增强快乐的效果。

由于味觉是从多感官衍生而来的,包括气味(嗅觉)、材质(触觉)、外观(视觉)和声音(听觉),如果一个广告能覆盖到以上这些感官,就比单独提及味觉要有效得多。

九重幻象

吃到的葡萄格外甜:人会本能地贬低得不到的东西的价值,同时不自觉地抬高已得到东西的价值(比如“禀赋效应”)。

选择你爱的,你将会更爱你所选择的。

为显示自己选择的合理化,人们会不自觉地夸大选择对象的优点。

偏好偏见:人一旦形成了某种偏好,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感觉,他们也很容易将新出现的信息,看成是支持他们偏好因素。任何新信息如果不符合既有的观点和感觉,他们通常不予理会。

当我们面对两种抉择的时候,最好采用富兰克林的方法,拿出一张纸,将它划分成4格,把两者的利弊分别写下来。

2014.05.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