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菌中毒读后感摘抄

菌中毒读后感摘抄

《菌中毒》是一本由聂荣庆(著) / 曾孝濂(绘) / 杨建昆(绘)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306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3-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菌中毒》读后感(一):一张毒网

一旦吹过云南的风,喝过云南的水,必会对云南魂牵梦绕,而这云南的菌儿,传播开的毒却更像是一张蜜网,牢牢套住了云南人的味蕾和心。而在这张网络里,还套着一座城,和城里的人和物。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到处都是菌子气味。” ——汪曾祺

这是每年菌子开始生发的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拜读的书本儿,这本儿里有被菌子纠缠着的味道,也有被菌丝蔓延的人生。

《菌中毒》读后感(二):了解神秘毒素还是鲜美能量《菌中毒》

作者: 聂荣庆(著) / 曾孝濂(绘) / 杨建昆(绘)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中信·雅信

本书是一本不仅是关于野生菌类美食读物的科普教材也是讲述了关于菌子的云南散文故事集。让我们了解了菌类的世界。在云南,每年7月前后,雨水充沛,各种蘑菇自群山破土而出。这是一个大地的狂欢节日

菌中毒

在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昆明人会很期盼雨季的到来。因为可以在雨后就会有菌陆续上市了。他们对于这种来自自然界美食有一个昵称菌儿,菌是任何一个云南人谈论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云南的菜系里如果没有了菌,那么云南人是根本没有底气跟外省人谈论云南美食

而菌的品种和烹饪方式决定了是否会产生菌中毒。尽量选择单一品种做食,这样可以降低中毒概率,如果当你一直用手捂着脑袋 ,感觉自己像一瓶矿泉水,生怕水就从脑袋里扑出来并且手舞足蹈在空中抓着幻觉中的各种神奇物种。这就可以判定为菌中毒了。而在云南里面会专门设立了救治菌中毒病人的中心

在云南松露有一个土一点的名字——猪拱菌

松露,鱼子酱,鹅肝,属于西餐三大顶级食材,受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青睐,但是云南人却不以为然。在云南黑松露,白松露都有出产,黑松露成熟的时候表面为黑色,灰棕色,切面呈褐色,白松露则整体颜色为灰白色。

猪拱菌的由来是因为在云南彝族聚集区用母猪来寻找猪拱菌。他们的祖先打猎跟踪野猪的时候,发现他们从树根里拱出颜色漆黑的球状物,吃掉后不仅能填填饱肚子,还能增强体力

书中讲述了40多幅精彩的作品,20多种菌,这些都是云南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安全美食,而在云南研究菌的烹饪加工是他们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最后的书中还有一个地点介绍,如果去云南旅行,可以到这些地方打卡,了解菌类的世界也是一件很独特的事情。通过书中也让我们发现云南除了风景秀丽,还是一个菌类王国,让我们发现这样的神奇物种

《菌中毒》读后感(三):对云南的情感在舌尖上跳跃舞动

作者说在云南吃菌是一种地区性哲学事件。

这样的形容第一次听到,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首先,吃菌是一种取舍,一种命运的随机体现,吃菌有风险,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不吃永远不会有风险,但为了人间至美之鲜味,似乎性命都可以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吃到了杂菇,轻则嘴唇发麻看到小人儿在手臂上跳舞,重则躺板板全村吃席,这是一场舌尖上的俄罗斯转盘赌,也许风险本身就是这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尝试放弃掌控,把命运寄托给老天和运气。在云南形容一个人行为特立独行就说他“吃了菌儿了”,蘑菇无疑塑造着云南人,为云南人性格中添加了一部分特殊的基因。

这本书并非一本关于蘑菇的科普书籍,而是一本关于菌类的散文集,又由吃菌展开对于生活的回忆,对人生的反思,对于云南这片遥远国度的记载。展现了一幅有别于城市生活的“魔幻”图景,与云南有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都由吃菌作为线索被作者带入书中。

散文我感觉比小说更难以驾驭,却也更加自由。黄子平说,小说可以点评,但散文没有标准,无法被轻易评判好坏。这本《菌中毒》算是我近期读过的最好的散文。他的文字自由而随性,看似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蘑菇是一种载体,是云南人灵魂的摆渡船,书里记录了很多云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对于生命热度的追求,就像那鲜美而略带怪异的蘑菇味道一样:

舌尖中国的导演陈晓卿、余华等都推荐了,诗人于坚给写的序,可见这本书的分量,在书籍的设计方面,书中配有大量的手绘插图,都是全彩的,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我在想,是不是用手绘的方式也有安全角度的考虑,因为如果用照片,很多读者大概率会试着去学习辨认,而采用这种手绘的艺术形式,而且请了2位博物画家来对插图进行创作,可以说非常用心了。一方面保存了菌类特有的美感,更利于书籍风格的审美统一,第二方面,也有限度地脱离了事实,让这本书不能变成一个蘑菇采摘指导书籍,保证了读者的安全。随书籍还配有一个小手册,专门介绍有毒蘑菇,并且用醒目的大字注明“菌类有风险!辨别毒蘑菇!”作者可谓对安全非常重视了。从书籍的设计、精美程度来说,绝对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是那种你一看,就想把它收入囊中摆在家中书架里的精品书籍。

书中对于吃菌这件事的描写可谓让人垂涎欲滴了,比如,云南的老年人会警告年轻人不要吃“头水菌”,也就是5月雨水季节来临第一批在山上冒出来的野生菌,他们认为第一批菌毒性最强。而贪嘴的当地人,都跃跃欲试,相互试探是否开始吃菌了年轻人跃跃欲试,首选的当然是见手青牛肝菌,他们认为,如果吃了这种菌都没危险,那么一年的菌都可以随便吃了,感觉有点像“抗药性”的锻炼那样。炒牛肝菌一般是常规做法,做法颇为细致讲究,首先要用小南瓜叶子清洗蘑菇,因为小南瓜的叶子有绒毛刺儿,相当于柔软小刷子,既能清洗干净蘑菇又不会损坏它,然后切成薄厚均匀的片儿,猪油和菜籽油用铁锅烧热,夹杂着蒜片和干辣椒、皱皮青椒,用菜籽油文火慢炒,把水分炒干,放少许盐,不加其他任何调料了,肥厚口感的牛肝菌散发清香诱人气味,小孩子都能多吃两碗饭,这是自然的美味。

对于我这样没有去过云南的人,云南的印象是遥远的,是美好的,也是飘在认知的空中的,而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当地人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云南环境,大家的心态,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的坚持,融入到这本有味道的书中,美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把遥远距离的情感通过味觉而链接沟通,在吃菌这件对云南人无比重要的事中,超脱了物理的距离,让内心情感通过舌尖的韵律而达到一种共鸣。

补充一点:

蘑菇是菌类,不是植物,如果你在各种书评或者介绍中发现形容为“植物”之类的话,那估计此人对这块还是兴趣不大,我在大学阶段就对菌类有浓厚的兴趣,大家知道世界上有动物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庞大派系的生物,就是菌类,而地球上最大的有机体也不是蓝鲸,而是菌类,确切说是1998年在美国发现的一个蘑菇,学名叫“奥氏蜜环菌”,属于伞菌目,大家都知道我们吃的蘑菇只是菌丝上长出的一块实体用于传播孢子,而菌类的主体是地下绵延的菌丝,而这株蘑菇占地面积接近10平方公里,重达1000多吨。虽然蘑菇在我们平常认知中很不起眼,但有科学家至今怀疑,菌类实际是外星物种通过陨石之类的来到地球繁衍的物种,它们的本质,其实更接近于动物而非植物,也许真的是一种外星生命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