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摘抄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摘抄

《我的朋友鲁迅》是一本由当代世界出版社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一):许寿裳眼里的鲁迅是怎么样?

大家好,我是晚来,白天上班为师,晚上回家伴学,乐于分享孩子学习成长所需营养知识,也愿您走进我平凡生活中的阅读时光。

《我的朋友鲁迅》

作者:许寿裳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近来翻阅了许寿赏的《我的朋友鲁迅》一书,此书是回忆录体裁,通过个人经历与亲身交往告诉我们,鲁迅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国士和文坛巨匠,同时又是怎样的一个脆弱的人。

《我的朋友鲁迅》共分为4个篇章,记述了许寿赏与鲁迅的交往历程,他所见所闻的鲁迅、鲁迅的作品、鲁迅思想和对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等。 作者许寿赏是鲁迅的至交好友,他一方面通过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示出鲁迅作为一个人的关键那面,另一方面也将鲁迅晚年的生活状况描绘得淋li尽致,为大家呈现了这位文学巨人的真实面貌,使我们对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例如鲁迅收到一封支票压根不知道怎么接收,或者现代家居用品等他完全不懂的生活小常识,这些生活琐事反映了鲁迅老先生的文化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但又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

书中给人留下的另一个印象是,许寿赏对鲁迅的热爱与崇拜,他在文中透露了自己对鲁迅的景仰和怀念。同时,许寿赏也展示了他自己与鲁迅的亲密关系,以及自己和鲁迅之间的友谊情感。他为了证明这段友情,甚至写下:与这位大文豪的友谊,是我的至宝。“朋友”这个词语,看似平凡,却深刻表现出两位智者之间的美妙关系。

读完《我的朋友鲁迅》这本书,通过许寿裳详细地记录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并通过自己与鲁迅这段特殊的友情,反映了鲁迅这位伟大作家所散发出的精神和艺术魅力,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是晚来,很开心和大家一起阅读,希望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二):三十余年好友眼中的鲁迅先生

提起鲁迅先生,总是能想起标志性的八字胡和那烟不离手的形象,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弃医从文”的一腔爱国热忱。

而本书,是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先生眼中的鲁迅。

许寿裳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同乡、同学,他们从少年到老一直友好,有三十五年的交情,这期间又有二十年是晨夕相见的。

所以作者眼中的鲁迅,更像我们跟旁人诉说交好的密友,相处中的琐事、生活中的小习惯和细节,都会呈现在文字中。

书中分为生平和追忆两部分,按时间节点生平又分为留日、归国、最后十年三部分。

书中收录的文章是来自许寿裳回忆录《亡友鲁迅印象记》全本,摘录《我所了解的鲁迅》部分文章,最后以鲁迅先生年谱和许广平女士的读后记作为补充。

全书第一篇文章是《剪辫》,描述的是鲁迅先生刚到日本的时候剪辫的事情,也是作者“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事。而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似乎一直都是寸头的形象。

接着作者有描述了大量与鲁迅先生相处中的琐事。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鲁迅先生的“执行力”是相当强的。作者为了接编《浙江潮》向鲁迅先生拉稿,鲁迅先生一口答应并且隔天就交上一篇《斯巴达之魂》。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弃医从文的,而鲁迅先生学医时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他的观察很锐敏而周到,仿佛快镜似的使外物不能遁形。”他学医“是出于一种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的宏愿”。

在日本时的鲁迅先生,就常常与作者讨论“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这三个问题,而这也为日后的“弃医从文”种下了种子。

鲁迅先生还很喜欢植物,在日本的住所院子里跟作者一起种了许多花草。

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鲁迅已经是笔名了,但是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百多个其他的笔名。

书中引用了许多鲁迅先生的文字,并回忆描述鲁迅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当下的一些情形和境况。

虽然作者说“可惜现在身边没有《鲁迅全集》,有时想找点引证,多不可得。”但是看罢全书,倒觉得这像一句“谦词”。

作为鲁迅先生三十余年的好友,跟先生一起经历过的岁月从文字中亦能看出仿佛历历在目。而文章诗句,也似乎更像是信手拈来的。

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写下这些文字的当时,作者也许大部分的时间都跟他在一起沐浴当天的阳光和微风。

这样并肩同行的情谊,浓浓地都凝聚在了文字上化为对鲁迅先生的追忆。

而这样的情谊,值得你有机会自己来读一读。

《我的朋友鲁迅》读后感(三):民国时期的“神仙友谊”

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看著名教育家、传记作家许寿裳对著名文学家鲁迅的怀念文章合集,不如说是旁观一对脾性相投的老友相对而坐,回忆往事,时而沉默,时而大笑,同声相应,毫无隔阂。读之令人心生喜爱。

书内又另附带图小书

书里的鲁迅是鲜活可爱的。当淘气的儿子问出“爸爸可不可以吃的?”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时,鲁迅不生气,也不敷衍,而是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

上海的寓所被炮火所毁,价值七十元的“妇孺衣被及厨下什物”也皆因“鼠窃惠临”而失,鲁迅写信给季茀(许寿裳,字季茀),没抱怨、没愤怒,却自嘲道:“属于我个人者,则仅取洋伞一柄。一切书籍,岿然俱存,且似未尝略一翻动,此固甚可喜,然亦足见文章之不值钱矣。”

跟许多人一样,这位文学大师也不喜欢吃隔夜菜和咸菜,也怕吃海鲜要剥壳的麻烦,嗜辣,晚睡晚起,日常熬夜(不同之处在于大师是熬夜创作,我是熬夜刷手机……)。

后排左为许寿裳,右为鲁迅

因本书是以鲁迅为主体的回忆文章,所以作者本人几乎隐身,但亦可从小处发现季茀也是厚道可爱的:

鲁迅与其弟共同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以后送了许寿裳“好几册”,但许寿裳又特地到东京寄售处再买一本,还时时去察看,为的竟是防止出现售书处胡乱定价的情况;

对于鲁迅与其弟的龃龉,虽鲁迅自己一字不提,但许寿裳作为好友常为其鸣不平;

女师大风潮时,许寿裳不为自己的委屈发声,却为章士钊无端把鲁迅免职发表宣言,自己亦遭免职;

……

前排左为鲁迅,右为许寿裳

两个可爱之人遇到一起,交下的是一段“神仙友谊”。他们二十多岁留学日本时,在东京西片町住屋与其他几个好友合住,一起种花、赏樱,一起听讲座、读德文,一起花光兜里所有的钱去买书,然后“相对叹道:‘又穷落了!’”学成之后,他们像现在的很多大学同学那样相互支持彼此的事业,这里的“支持”可不止帮忙转发朋友圈、做份问卷那么简单。他们工作后又短暂同住于一间有“十几匹头大如猫”的老鼠赛跑的钟楼内,尽管两人作息大不相同,却各行其是,两不相妨。

到了生儿育女的年纪,两人仍常互通书信,许寿裳请鲁迅做自己儿子的开蒙先生,儿子上了大学又请鲁迅开示书单(书内有书单详情,细看颇有门道)。

鲁迅对于这位知交,坚信“季茀他们对于我的行动,尽管未必一起去做,但总是无条件地承认我所做的都对”。有友如此,大约是无憾了。

许寿裳与鲁迅相识长达三十五年,两人之间的贴心之处,以及许寿裳对鲁迅生活和思想的深刻理解,不是其他亲朋好友能替代的。这本回忆录的价值在最末许广平撰写的附录中已十分明了——:“回忆是不轻的沉痛。幸而许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净出一些真材实料,为我辈后生小子所不知不见,值得珍贵,而也给热心研究这一时代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一点真相。”

此书既可作为鲁迅轶事来读,对鲁迅思想和生平研究亦是不可多得的材料,作家鲁迅,评论家鲁迅,革命家鲁迅,儿童教育倡导者鲁迅,美学家鲁迅,植物学爱好者鲁迅,父亲鲁迅,学生鲁迅,挚友鲁迅……都藏身书中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