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命悬一丝》读后感1000字

《命悬一丝》读后感1000字

《命悬一丝》是一本由尤凤伟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悬一丝》读后感(一):翻开眼见善,读罢心生暖

有幸收藏了一本上海文艺2001年出版的《中国一九五七》——无它,唯显摆尔。

回到本书,中短篇小说选集,这里面有工农官学商,有画家,有公务员,有审判长,还有「我」,每一个都鲜活,喜怒哀乐愁,人在世间走,读者也随之路过,浸润在他生活,笑骂怜怖叹。

老派作家,更像农民,作文就像种地,作品都是土里长出来的,从翻地到栽苗,一步不少,种瓜就是瓜,种豆就是豆,或许良莠不齐,但不至于基因突变,还是很让人放心的——动辄一个金句,一个振聋发聩的不够再来一串儿醍醐灌顶的,挖空心思,直奔十万➕的,没有——惊雷都在无声处,字里行间藏功夫,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魂归何方》在另一本叫《归乡》的集子里读过,那本书里选的都是作家以第一人称写故乡的作品,猛然在这里看到,有些突兀了。《晚霞》写笨拙的善,囿于见识,庄德民们的思维是直线,发的是点球;《水墨》写纠结的善,画家在名利场里兜转,并没有恶形恶状的不择手段;《命悬一线》写修行的善,公门里最容易铁石心肠,借口全都冠冕堂皇,费力不讨好的去做石油换粮食的事儿,事实上,很难得;《金山寺》写的也是善,让贤是顺水推舟的善念,报信是兔死狐悲的善缘,决策层不再追究总算是可以善了,若是得罪了谁或站错了队,被揪住不放的做了严肃处理,也是官法如炉,只能自认倒霉。

最后说一嘴,这套丛书里最糟糕的地方是书脊上赫然印着作者头像,让略有强迫症的我很难对美编保持友善——竖着放进书柜里吧,看着别扭;躺着放进书柜吧,也得书页朝外,不规范;不放进书柜里吧,又有些遗憾,因为它值得。

《命悬一丝》读后感(二):作家就是记录者-尤凤伟的悲悯与残酷

看到书名以为是悬疑小说,近些年活跃在荧幕上的影视剧大抵都是一些悬疑片,前有《隐秘的角落》,近有《漫长的季节》,《满江红》,拿到书才发现是本中短篇小说集,未免有些失望,突然发现尤老先生的名字十分熟悉,原来是姜文那部名作的原著作者,刚好我也读过,立马就有了好奇心。

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十来万字的小说,个把小时读完不在话下。第一篇《晚霞》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被拐来的男孩上学,结婚的费用如何解决?养父陷入了困境。思索再三,养父决定把孩子送回去,但是在打听孩子来历的路上,养父被孩子的懂事打动,从而决定继续抚养。结婚难,结婚贵是我们当下许多年轻人要面临的问题,作者敏锐的观察到了这点,比提出彩礼贷的人要善良多了。

第一篇很快读完,很快到了第二个故事,一个寂寂无名,落寞的老画家,经历了画被盗窃,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体会到了一夜成名的快感,代价是小偷将要面临牢狱之灾,因为老画家的画越值钱,小偷的量刑就越重。这个时候画家开始犹豫了,恰好小偷儿子的工伤得不到赔偿,画家利用自己的能量从中斡旋,小偷得知此事后决定不再上诉,献祭自己换取儿子的赔偿和画家的前途。多么讽刺而又现实的故事,还有一帮所谓的文化名流,更是让人不齿。这个故事也是全书最好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应该问题不大。

接下来的几个故事,也无非是人在利益和良心之间的抉择,作者愿意相信人性本善,让人物选择了光明。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抉择?

四篇虚构插入了一篇纪实,尤老师还讲述了自己家族的故事,父亲和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滥情的父亲,绝望的母亲,无辜的孩子。回忆和现实互相交叉,现实的境遇更加让人无力。我这才发现作者是烟台牟平人,恰好五一去了烟台,呼呼的海风吹的人关节疼。

除了悲天悯人,还有尤先生的一些思考和批判,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命悬一丝》读后感(三):小说人物行事逻辑悬浮

我以本书第一篇小说《晚霞》为例,进行文本分析。

该故事很像是国产电影导演所设计的标准剧情,德民想将养子小杰归还给原生家庭,并想办法联系上当年拐来孩子的人贩子,打听其亲生父母的消息。

毫无疑问,这个故事最吸引读者的是主人公的行事动机到底是什么。毕竟,德民当初花钱买来一个孩子,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居然想将其退给亲生父母,读者心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很大的苦衷。

我设想了种种复杂的难隐之言,没想到作者借德民之口,对其大姐和大姐夫给出的理由居然是:明年就要上大学了,一年得好几万,家里只靠种几亩地,实在拿不出来这么多钱。(第7页)

这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因为谁都清楚,把孩子从小抚养大,才是最费时费力的。上了大学,家长反倒喘了一口气。上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可以勤工俭学,可以打工和做家教,在没有家长金钱支援的情况下,完成大学学业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本人就见过不少。

读者想必如我一样心生疑窦,作者大概也觉得理由不太充分,于是又补充了一个理由:就算不上大学,以后媳妇是要娶的,算个账,彩礼、盖房子、办酒席,一干花费就得几十万,上哪儿去弄这几十万?(第8页)

这就更让人困惑了,很多人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娶媳妇的钱都是自己想办法的,未必要靠家里出钱。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德民觉得没有办法负担养子娶媳妇的钱,就干脆当初把花钱买来的养子直接退给原生家庭?这类人的买儿逻辑本身就是养儿防老,如今连儿子也不要了?

作者估计也自知难以服人,于是又给出第三个理由:上庄一户人家的儿子给女方的彩礼不足数,新房也是旧房翻新的,面积小,装修得也很简陋,一气之下悔婚了,青年觉得窝囊,一把火把婚房烧了,离家出走,从此再无音信。(第7—8页)

作者举例之后,无非揭示出德民养子有可能如此行事。然而,人和人的行事逻辑本就不同,一则并不稀奇的社会新闻,难道就能动摇一个家长的心态,令其放弃养子?

作者为了强调主人公行事动机的合理性,制造了三条理由,然而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些理由都很难成立。

在表达牵强的动机之后,德民终于找到了当年的人贩子永善,永善坦白是曹风波拐来孩子的。永善不仅透露了整个拐卖人口的链条,而且还愿意帮德民一起去找曹风波。

至此,整个故事最离奇的剧情出现了。参与拐卖的永善从口袋里掏出一千块钱递给德民,说:“这一千块钱是当年事成之后曹风波分给俺的,出门带着就是要还给德民兄弟的。”并表示如今清楚这是不义之财,罪过钱,还了才能脱罪。(第19页)如此心善并主动归还贩卖人口所得金钱的人贩子,简直可以上《感动中国》,读者看了一定哑口无言。

故事最后,众人发现曹风波进了监狱,归还养子的计划被迫中断。德民忽然发现养子很懂事,哭完之后表决心:“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小杰念大学,让他有个好前程……”

读者觉得行事逻辑如此混乱的时候,永善又跳出来表示:“帮孩子俺也算一个,今后有啥困难只管对俺说,俺没二话。”(第25页)如此仗义且宅心仁厚的人贩子形象,简直让读者无力吐槽了。

故事到了这里,已经变成带有强烈滑稽色彩的黑色喜剧,消解了故事内核中本该具有的悲剧性和沉痛感。

整体而言,尤凤伟的小说语言比较平实,然而书中设计的故事剧情,以及人物的动机与逻辑,实在经不起推敲。尤凤伟最好的小说,其实是《中国一九五七》,推荐大家阅读。

此外,本书的封面不错,纸张与印刷则一般,排版不佳。本书选编的五篇小说,皆未注明发表时间和登载刊物,是一大缺陷。

尤凤伟于2021年逝世,此书明显不是其自选集。因此,编者要在小说集前面说明编选的体例,而本书的前言和后记都阙如,有欠专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