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说服力的读后感大全

说服力的读后感大全

《说服力》是一本由[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诺亚•戈登斯坦 斯蒂芬•马丁著作,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服力》读后感(一):烂书

冲着西奥迪尼和他的《影响力》买来看的,结果完全不是一回事。语言生硬、逻辑混乱、从一个事例生生扯到一个论点。都不懂豆瓣和亚马逊上面的评论都是怎么来的,书托都。一句话,买这本书浪费钱,读这本书浪费时间。

《说服力》读后感(二):读后几点

1、书中50点,基本都是“引出问题、引用实验、用法说明”;所以可以认为是“《影响力》实践手册”。

2、有不少案例或实验都看到过,直接导致我给这本书的评价不会高于3星。最初在哪里看到这些例子的,我倒确实不记得了,不知道是因为最近这类书看多了,还是确实出自《影响力》。如果出自《影响力》,那就有点坑了。

3、行间距太大(和字一样高),略微不适合扫描。如上所述感觉很多看过,所以需要扫着看。

4、一共200页的书,最后居然有整整30页的引用文献。我不知道对谁有用,反正对我完全没用。

《说服力》读后感(三):买来就有点后悔的一本书

教你怎么说服别人的一本书。用出去旅游路上的时间看完的。

记录一下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地方:

1.人们更愿意相信和自己相似度高的人所推荐的事物。

2.先给人贴标签,再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请求会更容易得到同意。

3.从众原则,人们对一件事的未来不确定时,他们会倾向于观察并跟随周围人的做法。

还有一些这个书评总结的不错,懒,直接链接了。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62163/

《说服力》读后感(四):这本书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视角

这本书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视角。这是我的真实感受,请您不要错过本书。——丹尼*芬克斯坦《泰晤士报》

一说服原则: 1从众原则:人们会被他人的行为影响。 例子:运用从众心理能很好的推广毛巾的重复使用,在分析实验时我们发现,当得知大多数前任房客都重复使用过毛巾时,人们会更容易参与到这样的环保行动中;而那些只看到酒店内普通标语的人们参与率就要差些。和普通标语相比,大多数前任房客的行为参照使毛巾重复使用率提高了33%。 启示:运用从众心理说服别人。 对策:不要轻易受别人的影响。

2互惠原则:当您先给予他人礼物、服务或帮助时,接受者会觉得有责任偿还这个人情。 例子:第一套实验中,服务生为顾客取来账单时,送给每人一粒糖果。和那些没收到糖果的客人相比,小费虽然变化不大,但还是高出了3.3%。第二套实验中,服务生给每人两粒糖果,尽管只值一美分,但和未收到糖果顾客的小费相比,额度提高了14.1%。 启示:主动帮别人的忙,会赢来出人意料的好处 对策: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小恩小惠

3一致原则:当你做出一个承诺以后,为了维护自己前面的形象,就会对“进尺”的要求予以同意。 例子:假设您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富人区,那修剪得当的树篱、碧绿的草坪、精心粉饰的栅栏,会让周边地区的人们都报以羡慕的目光。突然有一天,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叩响您的家门,希望您支持他们的一项活动:呼吁人们在社区内小心驾驶。他们要在您前门的草坪上安置一块6*3英尺(1英尺=0.3048米)的标志,写上“小心驾驶”字样。您不需要自己雇人在草坪上挖坑放置标志,一切费用都由委员会承担。然而, 这丝毫没有减轻您的担忧。您认为多少人会同意这样的请求? 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弗里德曼和斯科特*弗雷泽对此做了个实验,他们发现只有17%的住户表示同意。但研究人员同样发现,只要在劝说过程中加入一个小小的技巧,另一组住户的同意率就升到了76%。是什么样的技巧呢?我们让助理提前两周去拜访一组住户,希望能在他们的窗户上摆一块写有“安全驾驶”字样的标志。这样的请求实在算不上什么,所以大多数住户都同意了。两周后,再让人去问同一组用户,是否愿意在修剪一新的草坪上放那块6*3英尺的标志,大多数人居然也同意了。 启示:当提出一个很难让人答应的请求时,不妨从小要求说起。 对策:不要随便答应一个小小的请求。

4权威原则:人们通常会服从权威 例子:一些助理医师曾向我们寻求帮助,他们表示病人不愿按要求进行健康锻炼。不管怎么强调锻炼的重要性,病人就是不愿听他们的。当我们去检查室查看时,十分吃惊的发现,检查室的墙上一片空白,整个房间什么证书也没有。于是我们建议他们放些证书在鲜艳的地方。不久,助理医师就表示病人愿意听他们的话了。 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权威来增强说服力。例如拿出学历、获奖证书,以及让合适的第三方为您说话。 对策:不要盲目服从权威。

5忠实原则:善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便可增强对方的信任,从而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例子:大约五十年前,恒美DDB广告公司接了一个很棘手的策划案:为一种德国产的小型汽车打入美国市场。要知道,在这之前美国人偏爱的都是大型的国产汽车。然而,在广告播出后的短短时间内,那种德国产小汽车——大众旗下的甲壳虫,就摆脱了原来滑稽可笑的形象,一举成了畅销车型。为什么?毫无疑问,这个广告打破了当时业内的常规做法。它直接告诉消费者,甲壳虫不符合当时美国人对汽车的审美观。广告语是这样的:“丑只是表面的,它能丑的更久。”因为提及商品一个小小的缺点能增加广告的可信度。接下来说到商品的优点时,比如甲壳虫的经济实惠与节油,人们就更会相信所言属实了。 启示:有时候承认自己的缺点,反而能给你带来好处。

二正当的说服 上文讲解了社会影响策略在说服过程中的运用。具体来说,就是怎样用正当途径说服他人,建立起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并突出信息、项目或产品的优势,最终达到双方收益的效果。如果使用虚假信息欺骗他人,也许短期内有用,能让他人认同某个不合理的观点,或说服消费者购买劣质商品,但当这种技俩被揭穿后,接踵而来的肯定是长期的损失。 例子:第三套实验中,客人以为服务生给完第一颗糖果就会离去,因此,后来的第二颗糖果另他们很意外,同时,第二颗糖果表达的意思是:服务生对该顾客很有好感,所以才会折返送他第二颗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服务生把这种技巧用在所有客人身上,不仅会让顾客产生反感,久而久之,还会令该方法失效。相反,这会被看作是在使心眼,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启示:我们应该正当的使用说服力的原则,而非将它作为欺骗的手段。

《说服力》读后感(五):就这样将你说服

说服力

说服力是执行力和领导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除非你隐居山野,只要和他人需要进行沟通协作。说服力就是必不可少的能力。提高说服力,可以帮助自己和团队顺利的完成自己的目标,甚至减少成本。

说服力是一本科学,而非艺术。简单来说就是让目标人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它基于以下几个人类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从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进化而来,我们有意无意的受这些特征的左右。

1 从众

“当人们对一件事包不明确态度时,他们倾向于观察周围人的做法,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原理--人们倾向于与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面对选择时,如果无法自己做出判断,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最安全的做法。虽然未必是最正确。

希望别人做某事时,我们可以告诉或是暗示别人已经有很多人这么做了,你也这样做吧;很多人已经使用这项服务了,你也来用吧。。。。。身边的例子就是小米的饥渴营销。不管是不是真的产能跟不上,有了很多人买,现在很难买到的效果,就会吸引更多人买。

而且人们更倾向于和自己身份地位等共性多的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因此,我们要做好客户的调研,用他们能认同的群体、语言、行为来促进事态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进展。

但随之出现一个新的问题:现实中从众现象无处不在,被盲从的事并不一定是我希望发生的事,如经济危机中的银行挤兑。所以希望别人做(不做)某事时,无论我们是否利用从众原理帮助我们,最好都不要让目标人群看到与我们意愿相反事件的普遍性。

可见,社会阴暗新闻的曝光的正面意义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也带来了错误的信号---这种行为很普遍,“我”也可以来试一试。

2折中

人们行为上总是有折中的倾向,无论是否正确。宏观上人们都会努力减少自己和平均线的差距。这带来两个问题:如何鼓励表现在水平线下的人提高表现;如何避免表现在平均线上的人走向平庸。

所以信息公示者在公开某种信息的同时一定对表现好者给予正面的反馈,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还是其他。对于表现差者给予提醒。在团队的年终总结上,这招广泛使用。

在做选择时,人们也有折中倾向。如在阅读有5个选项的调查问卷中,A和E总是被无意的忽视掉。如在购物时,人们总是价钱和性能都居中的商品。商家推出高端商品,提升品牌的同时,促进中端现金牛的销售量。

在提出要求时,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真实的需求,而是说出更高一点的要求。相信去过批发市场的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3 不重视轻易获取的东西

当用赠品推销商品的时,赠品在人们的心目中会掉价,即使赠品本身很值钱。书中的建议是,一定要告诉顾客赠品的真实价值。

不止赠品,生活中所有的无偿付出都是如此。一方默默地付出,另一方不以为然。最后付出者痛骂自己太贱,而只有少数有心的接收者在失去后才领悟到对方付出那么多。所以在生活中,虽然不必事事都说出自己的辛苦、损失,显得婆妈,至少在少量事情上说出或暗示出自己的付出,对方才能了然,才能珍惜。

4 恐惧

正面教材说服力不如反面教材,反面教材说服力不如反面教材加降低风险的举措。正面教材不会引起对方的重视;没有具体措施,对方也会对反面教材产生厌烦排斥。只有反面教材没有具体举措甚至可能引起从众效果。南辕北辙。

人们在面对同样的损失与收益时,损失能让你造成更大的情绪波动。指出对方的损失,或造成一种对方不按劝说的做就会产生损失的错觉,可以提高说服力。如购物网站中的注册就送XX元。这是总有种不注册,那钱就浪费的感觉。

5互惠

这是最普遍和重要的原则,我们时时都在使用。它使人们想要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驱使人们用公平的方式对待日常生活、工作、朋友,已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维系社会的稳定关系。

所以一定要主动帮助他人,并根据上面提到的“不重视轻易获取的东西”原则,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帮助对方而付出的代价。在问“谁可以帮我时”请先问“我可以帮谁”、“我帮过谁”。如果答案都是“No”,那就立刻帮帮你需要请求的人或是给对方一个承诺。请记住,承诺必须要兑现。

6与自己有关,才会关心

我在qq群里发链接找人帮忙投票,虽然不费事,但只有少数人响应。但是如果我在qq单独和对方说,对方则会爽快的答应。

现实中,我们要让对方知道我是在和一个人沟通,不是一群人,满足对方的存在感。

所以我们不要过节群发短信。如果不能根据每人的特点写短信,那就在短信前面加上对方的称呼。也不要所有人都过分的好,如果没有区分度,在对方眼里你就从一个重视对方的人成了有心计的献媚之人。

7 有种感觉叫存在感

与人交往、沟通,为人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对方的存在感。用个性化的方式,意外的方式表达对方的重要性和自己对对方的好感。根据互惠原则,对方一定也会对你很有好感的,你的要求也会得到满足。但是如果对所有人都是用相同的招数,对方发现后会好感尽失,只觉得你在耍心眼。

8 对等

“我先上,随后你们上”。

很多国产树典型的电影里,主角在做动员时都说类似的话。这和互惠类似,不同的是接受方并没有获得好处。

但我们看到很多领导要求手下拼命干活,成天用狼性洗脑。但如果空提口号自己不以身作则,肯定没有任何效果。

9 保持一致

人们没有那么大胆的拥抱改变。他的行为会受既往的行为的影响。

得寸进尺。如果明知提的要求过分到对方不可能答应,就弱化自己的要求到对方可承受的程度;之后再择机提出真实的需求。对方会为了保持自身的姿态而答应你要的要求。如在拍卖时,起拍价也不要定的太高,低价会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参与竞拍的人为了不浪费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会继续出高价。

我们发现,帮助过我们的人会更倾向于再次实施帮助。当然我们自身也要符合互惠原则。我们只要大方地向人求助就好,没有得到帮助也可能会是一次人际关系的破冰,况且完全不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

打标签。一种方法是给其戴高帽式的打标签,另一种想办法使对方主动给自己打标签。对方享受这高贵的帽子,就只得履行必要的责任;对方摘不下自己的高帽,也就不得不做。前者如卢克对黑武士说“你内心善良。我能感觉得到”,后者如大学导员做动员时常说“你们都是党员,你们说说党员应该怎么做?”如果标签是公开打的,那效果就会更好了。

一致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你的要求不符合对方的一致性,对方很可能会拒绝。这是只需找到新老选择的共同点。告诉他,你原本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环境、阶段不同了,需要新的选择,但新的选择和老的一脉相承,并不矛盾。

人们还会对与自己在某方面有一致性的人有莫名的好感,无论是名字、爱好、还是家乡等等等等。所以发现和对方有任何共同点,请指出来。如果希望和某个人拉近距离,可以通过表现出和对方在语言、语调、肢体动作相似之处来制造认同感。甚至重复对方的话就可以大大的说服对方的几率。

10 口头承诺不靠谱

相信工作中大家都体会到了这点。兄弟部门的人口头答应了你的需求,并信誓旦旦许诺某日一定完成。到了deadline,你兴高采烈地去问进度。对方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忘了或是没有排期等等。

所有的承诺一定要落实到纸质文件,最次是邮件;一定要公开发出来,最次也要抄送双方领导知道。

11 小要求易得到满足

小小的要求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同意,所以把降低对方对自己需求强度的预期,可以增大说服力。但是这招不要常用,因为它往往与事实不符,等于欺骗。一锤子买卖的电话推销员常这么干,当你想把电话直接挂掉,对方恳求着说“先生,只占用你2分钟时间”,你说好吧,结果他说了10分钟。

12 自我吹嘘、自我不足与自我错误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会被人分分钟识破,那么什么样的吹嘘才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对方对自己的印象?答案是第三方的夸奖。也就是说,自卖自夸不如找个托来夸。

与自我吹嘘相反,自我贬低会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与他人吹嘘相同,他人的贬低会大大地降低自己的可信度。

对于自己明显的不足,与其对方指出,不如自己敞亮地主动托出。这事有个前提,就是缺点必须瑕不掩瑜。如果只想提高他人的信任度,揭什么样的短都行,但如果还想提高对方的评价,那就要确保每朵乌云旁,都有一缕阳光与之相伴。如本饭店面积小,但很舒适。

对于突发的错误,与其掩盖问题转移视线,不如自己第一时间主动承认,接着给出整改方案。每天微博上都有拒绝错误的反面教材。

13 权威病

当权威人士自我封闭,不再跟他人合作就意味着自身走向衰败的开始。沟通的过程就是观点修正的过程,就是矫正航线的过程。和多数人交流,自己做决定。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然而团队完全依赖权威人士,团队成员丧失自我也是自取灭亡。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是因为他多数时候是对的,但难免有错的时候。权威错了,手下也照着他的意思办,团队就患了“机长症候群”。成员的沟通退化为请教,权威的回答成了指令。整个团队陷入僵化。

创建良好的团队氛围,每个人都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人提出别人的反对意见,尤其对于领导者的反对意见,有利于最终得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应鼓励这么做。

14 团体迷思

与权威病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团体迷思,队员为了相互间的合作和认同,而不希望出现不同意见。人人都是老好人,团队表明一团和气,内在已危机四伏。

鼓励大家无所顾忌的充分表达,是解决团体迷思的唯一手段。

15 稀缺性

看看各种限量版商品匪夷所思的价格就可知道人们对具有稀缺性的物品趋之若鹜。君不见每天只有XXX人能到八心八箭的钻戒。

16 事出有因

和别人提出请求的时候一定要附有原因,即使你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这绝不是多此一举,绝对可以大幅提高说服力。因为这可以打消对方心理对你请求的疑问。

如果这事对你非常有好处,对方也会很积极的成人之美。

17 简洁清晰

简洁的名字能在侧面提高人的说服力。清晰(不用好看)的笔迹令人舒畅。它们都减小对方辩识自己的成本。同理,在写邮件或说话沟通的时候也有用简洁清晰的方式,减少对方读懂的成本,也就增加了说服对方的可能。

一些情况下如推广和服务中,不太明确的描述,如抽象地描述“美丽的上地”能激起对方的好奇心,促进对方进一步了解产品。

18 排比与押韵

“我不多说,就说3点,第一bla第二bla第三bla”。

很多中国的政商人士喜欢这么说话。并把这三点的内容设计成排比或押韵。

结构化的内容本身容易使对方理解。押韵或是排比的结构具有语言的流畅性,并且在人们的眼里显得更加自信,更容易被人接受,

19 认知对比

“何不食肉糜?”吃惯了朱门酒肉,就下意识的认为都有此待遇。用现在的叫认知对比。

两种有关联的事物认知相近出现时,前一种会对后一种产生影响。人们总是把两次认知的结果进行对照。通常人们会把前一次认知的印象带入后一次。这应该是人本能通过既有经验和知识做判断的一种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设定参照物,影响人们对第二次认知的趋向利于我们目的的判断。

20 辅助暗示

网上流传国足被要求佩戴红领巾踢球,目的是引起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这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手段。比赛完,青少年看到自己日常佩戴的红领巾挂在运动员脖颈上,会冒出自己也去踢球的想法。因为记忆辅助物会让深藏的信息冒出头来。

人们看到自己在镜子里或是有监控器存在的时候,会让我们做出更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这种有双眼睛开着自己的辅助信号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慎独还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21 情绪影响说服效果

人们可以辨别真诚的笑容,还是虚情假意的笑容。怎么能展现出提高说服力的真诚笑容能呢?快乐的心情可以给予你发自内心的笑容,没有快乐的事也不要紧,那就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哪怕对方是你不喜欢的人。

情绪波动会让你接受不合理的要求,此时不要对别人的说法做判断。

我们也不要请找情绪波动的人做决定,结果不可控。主动向心情欠佳的人提出延迟商谈,还会令自己显得更加绅士。

我们在疲倦时,也不要做决定,此时你需要的仅仅是休息。

对方喝咖啡后是说服的好时机,咖啡因令人易被说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