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的读后感大全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的读后感大全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是一本由王夫之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0元,页数:15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读后感(一):读《船山全书》第九册《说文广义》--取名必鉴

读《船山全书》第九册《说文广义》用了三四天时间吧,本身内容不多,而且相对容易理解。这《说文广义》是其关于文字学类唯一著作,内容虽是补《说文》之所未备,阐明文字之用,但同时亦展现出其义理思想之特点。夫之从对于字词本义的解读,延伸及“理气心性”“君子”等义理论题,显露出其深厚的人文涵养,故能从一个字词的解释,引申说明立身处世之道理,可为研究船山思想之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小孩取名必鉴。遗憾的是,本书里关于我的名字的原本含义即没有,我很想了解一下我的名字原来的含义是什么,有点失落。不过,作为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说文广义》在阐释汉字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包括日常生活、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哲学、姓名文化、礼俗、民俗与艺术、避讳等,即使时隔三百多年,对我们仍然富有启迪作用。开卷有益!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读后感(二):读《船山全书》第一册,最主要是坚持不懈的心

用了足足二十天,通读了一遍《船山全书》(第一册),不过说实话,《周易内传》和《周易大象解》相对容易理解些,如果之前有了解过《周易》的一些知识还好,否则理解起来确实很痛苦。《周易外传》相对比较难理解,先尝试通读一遍吧。据书中介绍,《周易内传》有点类似于教师用的讲义性质,详细解释了周易与六十四卦的内容,而《周易外传》主要借助六十四卦,来表达作者对天地人根本问题的认识,是一种哲学思想。通常情况下,哲学往往比较抽象,因为抽象所以难理解。在外传中,王夫之主张乾坤并建为本体,而生其余的六十二卦。王夫之继承中国思想史上深远的唯物主义传统,对中国人民过去几百年的统治思想--宋明道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发展了中国唯物主义哲学,更重要的是借用了《周易》的体系和思想资料,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其中不少言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周易外传》可以认为是我国古典哲学著作中辩证法思想的宝库。读得虽然有点累,但反思过来,往往是累并快活着,因读而思,总会有收获的。坚持下去,通读全套,任重道远。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读后感(三):读书要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分别用了7天、7天、14天和7天通读了《船山全书》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读这一套书,很痛苦,主要是读完之后好像没有什么收获,但读完我又感觉有一种成就感。我采取这样一种读法,先逐篇通读,将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划出来,这个时候通常是最辛苦的时候,通读之后再用笔记本将划出来的词句抄录一遍,这时候基本是回忆书中写到的事例或感受。抄录之后,再分别对照书中的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查阅下相关辅助资料,哪怕读不懂,即使字数不多,也要坚持写出来。这样子,通常也能得到一些新感悟。读《船山全书》第二册《 尚书稗疏》《尚书引义》可知,感官是理性思维的载体,理性思维靠感官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藏,待感于五官。”此时王夫之已 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表达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全面地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他那时候没有什么现代科学理论依据,但是他经过自己的思考,还是有一套接一套的哲学思想理论,实在不简单!同时也说明了王夫之通过自己的思考,已经逐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批判了老子、庄子以及佛学等唯心主义之论。从《尚书引义》“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往圣之嘉言懿行亦也……”可知,物是知觉的源泉,形是认识的桥梁,神在知觉中起控制作用,形、神、物这三者相遇,知觉才会产生”。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思想仍未完全解放,但王夫之能产生这样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实在难得!而《船山全书》第三册《 诗经稗疏》《诗广传》,这是王夫之对《诗经》中的名物训诂进行考辨,后者则是从义理上对《诗经》进行阐发,从而表达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其内容多为借题发挥。《诗经》对王夫之有深刻影响,《诗经稗疏》其实是王夫之《诗经》研究的主要著作,代表着王夫之《诗经》研究的成就,而《诗经》论著即《诗广传》则是王夫之中年学术走向成熟的另一部学术著作,是他研读《诗经》时所写的杂感性文字,在探求《诗经》 本义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引申发挥,富含其文学、哲学、人文等思想。《诗广传》最特别之处在于王夫之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提出“诗道性情” 等文学观。王夫之读书万卷,都分别写了感悟,通常又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对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看法。《船山全书》第四册《 诗礼记章句》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主要是其中很多的经典词句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中出现过,而且老师都要求背诵,而且也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 些文化常识有帮助,这是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经典文本的真实意义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束缚,较难实现思想的创见,而王夫之敢于突破,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 他批评程朱的“知先行后”的说法是在知与行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 ,也批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以知为行,则以不行为行” ,经深入研究了知行关系,主张“行先知后”,“知行相资以为用”(《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读《船山全书》第五册《 春秋稗疏》《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主要是对《春秋左氏传》里的一些说法进行考辨,涉流探源,辨析驳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看这些内容过程中,即使参阅一些研究材料,我也还是似懂非懂,或许读书就需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读后感(四):“事应顺于名,名应顺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此乃古人的不懈追求

从6月2日开始读《船山全书》(第六册,《四书稗疏》、《四书考异》、《四书笺解》、《读四书大全说》),直到6月22日,足足读了20天,虽然文字不难理解,但这几周我经常出差参加会议或培训,出差时也经常带着书去,唯有早上提前到6点多起床和晚睡前抽时间看,昨天正式完全通读了一遍,今天开始摘抄所划出来的词句,一个小时才抄200页左右,1150页左右的这本书,足足抄了我一天时间,或许摘抄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和磨炼的过程,痛苦并享受着。经查阅有关资料,这是夫子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四书》原文加以论述,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超越前人、极具价值的新思想,重点是在“天人”之间的概念和范畴及其关系作了自己的思考。事即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名:命也,指的是事物的最终结果、归宿;天即道,道此处指佛家讲的“性”,也就是人之本性,也是天性,天人本是一体,就是“性’一体,”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儒释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常人无法理解,佛家需修禅定,持戒,即性命双修。儒家侧重人的行为的外修,即修性居多,道家讲究性命双修,与佛家来说境界是一样的。这是古人一直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一是在“天”的问题上, 提出了“在天之天”与“在人之天” ,对“天”之内涵作了深刻揭示;二是在“人”的问题上,在“形色”、“才质”、“性情”、“心知”等方面对“人兽之别”进行对比辨析(P1074页);三是在“性”的问题上,提出了“性”乃“天人授受之总名”、“二气五行妙合凝结以生底物事”(P397页)等新思想;提出了“先天之性”、“后天之性”以及“性日生日成”等观点;同时对孟子所说的“形色,天性也”进行阐扬和发挥,并对“气质之性”做出了自己的新解释。四是在“命”的问题上,提出了“德命”、“福命”、“凝命”与“造命”的新概念,并提出了“日日有天命”(P407页)等新思想,并以“日日有天命”为理论依据,批判“相命之术”;五是在“理气”问题上,提出了“一统于气”的气本体论以及“理气无分体”的新理气观,为宋明理学长期争论不休的“理气”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六是在“情”的问题上,提出了 “情者阴阳之几” “性情之分迥然” 的思想(P1054页),并提出了“罪情论”、“有情论”、“正情论”的情论,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罪情论”所做的系统分析和论证。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儒家(以孟子为代表)认为,人"性"本善的。那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如程颐)认为,"才"是恶之源;有的(如程颐、朱熹)认为,"气"是恶之源;有的(如朱熹)认为,"物欲"是恶之源。对此夫子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P1074页)。七是在“心”的问题上,提出了“心”乃“天所与我者”的新思想(P1091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心”的诸种含义的区别和辨析,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思即为道心”的观点(P1098页);八是在“道”的问题上,提出了“道专言人而不及乎物”的新思想,对“天道”与“人道”含义及其关系进行探析,并对“圣人之道”与“佛、老之道”作了辨析(P1045、1123页);九是在“德”的问题上,提出了“德”分“性之德”(P1062页)和“行道有得之德”二义,并在“入德”、“居德”、“成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夫之为我们展现了作为“天人合一”最高典范的“圣人”所具有的精神气象。从此处看,其思想本质上仍未脱离宋明理学的范畴。

《船山全书(全十六册)》读后感(五):读《船山全书》第七、八册《四书训义》----批判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萃,与圣贤的生命相往来,相碰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气质

从6月23日起,至8月18日,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通读了《船山全书》第七八册《四书训义》,当然,其间我也一并读了第九册《说文广义》,但本文仅对《四书训义》作一些读后杂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书”是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精萃。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二千余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封建社会延续如此长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文化尤其是“四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历代统治者以及思想家,无一不对这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体系进行过专门的教育、学习、研究和传承,并积极运用到日常的统治、工作和生活中去,以致中国的文化一直传承下来没有断过,并且日久弥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使后人叹为观止。古时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又志于道,又明明德,古人读的书、学的东西没有很多的,大概就是读一些经典,但他们学习什么东西来,都比较方便。读经典,一方面可以促进他的脑神经比较发达,比较聪明,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储备了真正有高度内容的信息在肚子里面,这非常有利于一个人日后成长成才。

在《四书训义》中,王船山强调德教为主,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但是即使运用刑罚,也须以德教为依归,或说,刑罚是进行德教的一种特殊手段。在《论语训义》中,王船山认为,坚持以德教为主,这是可能的。毕竟人兽有别,具有“诚明”亦即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善良本性,只是由于受到后天“习”的污染,才产生种种不善行为,因此,只要坚持德教,便有可能使他们恢复善的本性,改恶从善,成为好人。“教能止恶而诚明不倚于教,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合天也” 。只有通过学习和受教育,才能恢复、控制或弘扬人的善的本性,抵制外界种 种恶习的污染。在王船山看来,德教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但对于不同的对象则须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对于被统治者即广大庶民百姓来说,主要依靠风化之教。孔子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就是讲“风化” 之教。王船山阐发孔子的思想,指出风化之教的特点和实质就是统治者们——君子“以己之正,正人之不正” (《四书训义》卷六 ) ,以自己的表率行动去带动、感化被统治者。而对统治者——君子则必须行“庠序”之教,要“谨吾庠序 以乐育其俊秀” (《四书训义》卷二十五 ),古时的 “庠序”是会通过系统地进行敬长、孝亲、忠君、劝善等之类的儒家思想渗透教育的 ,以提高人的自我修养的能力,可惜今天很多学校过分重视英语和实用性的科目,反而逐渐忽略这种提升自我素养类的文化经典,导致产生了较多的社会和家庭问题。王船山指出, “庠序”的教育通常与道德修养,即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与儒家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殊途同归,最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养民与治吏是历代统治者在行政过程中必须处理的基本问题。历史上儒、法、 道三家对养民与治吏提出不同的举措。儒家主张“宽以养民,严以治吏” ;法家主张治吏严,养民严;道家则主张养民宽,治吏宽。很明显,王船山是崇奉儒家主张的,并对天、民、君的关系作重要的阐发。”天为民而立君,君为民而置吏,其为功为罪,皆视民之忧乐生死而已。“强调君子要修身养性,君子以圣人为参照,达到高明,与天道等同。君子以天道诚、圣人德为参照, 于上知天理.于下充其用,既广大又周全,正是《中庸》所说:“大哉圣人”、“发育万物”、“广大精微”。《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内容,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时才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此我特别感慨,现代社会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读《四书训义》期间,刚好是香港发生暴动事件的时候,我也经常留意新闻和动态,发现这个时候能保持清醒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都会被不良媒体牵引着,刚好微博看到一个大叔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这个大叔头脑清晰条理清楚,质疑记者的刻意引导和套路,不禁为之点赞!事实上,直到真正发生了暴动事件,损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很多市民才意识到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欺骗和误导了。确实,独善其身并非什么事都不理会,而是头脑清醒,对事情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会被人误导。《大学训义》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古人十有五岁,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所以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业者也。如不得其要归之所在,则无以知其详而有其要也;不察其次序之所循,则无以知其博而该以约也。“因此,学习《大学训义》,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是很有帮助的。《孟子》认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格是善良与诚实,而他自己努力成为这样的一个君子典范:“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思想,于现代社会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读完《四书训义》后发现,重新品读经典文学,可以从中受益良多,很多东西到现在也不过时的。而且,经典就需要在诵读和背诵中加深理解。古时的私塾一个基本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很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部类,如果你不背诵,不记忆下来,就跟没学一样。可惜现在很多人强调,读书应该理解记忆。可等你能理解的时候,你就记不住了。你能理解时,你已经成人,你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读书最好是从娃娃抓起,从读经典抓起。然而,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多是从应试教育着手,强调为将来与学校教育的接轨。这导致现在的幼儿园教小学的东西,小学教初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内容,大学再学幼儿园的内容。现在有许多大学生要重新”回炉“从头学习尊重孝敬父母、学习为人处事,这些都应该是小学幼儿园学的东西。目前在人伦的教育上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把小学教材摞到一块,其中关于人伦教育的所有内容,还不如一部三字经说得透彻!所以,读经典,就应该从小孩入小学前抓紧培养,只要养成了习惯,刻入了脑海里,那么,影响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当然,成人后重新读也肯定另有一番风味。回想当年,我没有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现在想努力弥补回来,希望不算太晚。我坚信,只有坚持下去,也总会有收获!为自己加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