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000字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1000字

《培根论人生》是一本由[英]培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一):培根论人生

培根在文中有道:“的确没有一种诫规,教派或主张有如基督教这样推崇‘善’的。”这客观地展现了培根哲学与宗教性质的相互结合,并以此概念作为其独立的理论基础对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做出了准确的判别。《培根论人生》值得反复赏味,郑重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培根论人生》此书为古英语直译版,有别于其它众多译本的曲文绕字,本书对于作者原意的保鲜可谓面面俱到,毫无杂质。当我览阅此作时,不仅了解了培根式的人生哲理,并且其特定的时代特质同样引人注目。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二):生活智慧

这本书,真的很受用。

里面的文章十分流畅,分析很透彻,基本上每一句话都值得仔细品味。可惜,我入世不深,不能什么深的感受。

培根,作为一个伟大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告诉我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没有刻意的高调和道德,非常真实,有时真的想问一下,这是哲学家写的吗?

他告诉我们对无法律追究的犯罪的报复是值得原谅的,但是别给自己惹麻烦,以免给自己带来双重伤害。

他告诉我们拥有坦率之名声,保密之习惯,掩饰之善用,并且在逼不得已是还要有一种伪装的能力。才是最完美的品行。

甚至,他认为父母对子女要花钱上从宽,管教上从严。

他对爱情持否定态度,因为历史上的大人物没有人会被爱情弄得神魂颠倒。

他觉得胆大用在决策上有害,但在行动中有利。

最喜欢他对财富的比喻,财富和品德的关系就如辎重和军队的关系。对财富的轻视来源于他们对财富的绝望。

幸运是自己心中的自信和他人心中的信誉。

甚至他毫无隐瞒的亮出了谈判的技巧。如果你想左右对方,你就得把握其性情和习惯,以便诱服他;或者把握其目的,以便劝服他,或者把握其弱点和短处,以便慑服他;或者把握对其有影响的人,以便说服他。

对于读书的意义他表达的很明确。读书的获得的享受,表现在独处和索居时:养成的斯文,表现在谈吐上;表现的才干,表现在办事的果断和才干上。

作者说这本书适合那些追求生活的人。无论这本书里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这本书都是一本很真诚的书。能有这样一个不高调,不空洞,像一个平常的长辈婆婆妈妈告诉我们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的幸运。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三):信手拈来已化境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哲学建树的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世纪文睿出品的这本《培根论人生》就思想境界而言,可以称得上是浓缩了他主要精神思想的典范。从时代意义来看,这本呼唤理性之哲学的随笔式作品也为以人文理性为主旋律的当代社会的贡献了意义。而从他思想的预见性而言,书中所描述对于人生、财富以及社会、国家的思考,哪怕是在当今的社会,也有无比的借鉴价值。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笔者想这两句诗来形容培根的这本思想随笔可以说是恰如其分。《培根论人生》的构成十分简单,每一篇章都以“论XX”的形式为题,分别论述。每个章节篇章并不冗长,短小精悍,读起来十分之轻松而愉悦,加之以行云流水的文字,丝毫不见得任何古典哲学书籍的晦涩与深奥。持续的阅读不仅谈不上费力,甚至能感觉仿佛在与现代哲学大师畅聊人生。倘若要是以乐比文,则培根之文就如莫扎特的交响乐:感情丰富却又浅显易懂。

然而这毕竟是脱胎于十七世纪中叶的哲人之思,所以并非所有观点都能够让人得到认同。但是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却不难发现这位哲学家对于理性的思辨以及对于健康人生的倡导——

在“论死亡”一章中,作者认为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只是人们在走向死亡时想到那些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让人们产生了恐惧。其实生与死本是自然,或许对于一个婴儿而言,出身和死亡是一样的痛苦。这种对于生死的思辨,着实令笔者意外。仿佛培根先生已经能够参透死亡的真谛。

而在对于“报复”的见解中,他认为,采用报复的方法无非只是把自己拉得和对方一样的低劣而已。这种巧妙但又积极的想法,哪怕是在当今也十分值得推崇。我们不得不佩服培根清晰的思维以及卓越的文字表达能力:他总是那样轻松自然而又不经意地将深刻的见解向我们表达的一清二楚,难怪黑格尔也说“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

黑格尔还说“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笔者深有同感,读了这本书以后,一些经典的话语还能够萦绕在笔者的脑中迟迟不忘,令笔者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在“论爱情”一章中压轴的警语:婚姻之爱使人养生,友谊之爱使人完善,而淫荡之爱则使人败坏和堕落。在现代社会,这句话对于每个人的爱情观是多么的有警醒意义。

另外,在这本书中还能接触到不少的西方哲学之四海。培根先生在这本书中充分利用学识,旁征博引,特别是他对于《圣经》以及古希腊罗马的各位先哲、诗人的熟悉程度更令人侧目,其信手拈来已臻化境——实质匠心却看似随意。

这本书改变了笔者以往对哲人作品的印象,鲜见有哲学家能将人生哲理写的如此易懂而深刻,简单而丰富。笔者私以为,任何一位期望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修行的旅人都该读一下这本书《培根论人生》,哪怕是几个篇章,也必会有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快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四):专栏作家蒙田

试想一下,如果《蒙田论人生》中的蒙田没有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而是活在现在,他或许会成为一名备受追捧的专栏作家。你可能会说,这本由世纪文睿出品的书,涉及的都是“死亡”、“痛苦”、“隐私”、亲情与衰老”之类的话题,它们与针砭时弊的专栏文章大不相同,既不偏激,又不卖萌。也许蒙田的文字确是与那些“公知”们不同,可他那源自古典时期的真诚的态度,使他即便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时,也绝不会丧失对话的立场,实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

近几年,一些在感情或事业上受挫的青年,冲入幼儿园、小学,见人就砍,造成一起又一起血案。如果是蒙田,他或许会这样评价:“我们所以那么不耐烦去忍受疼痛,是不善于去发现心灵中的主要满足,对它没有足够的期待,其实它是我们处境和行为的唯一至高无上的主宰。”(《蒙田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品,2011年4月第1版,P5。以下如未注明,均出自此书)。面对困难,如何去唤回缺失的心灵力量,这是普通的专栏作家不能,、而蒙田却能告诉我们的。

2009年,电影《2012》播出,掀起了一场对世界末日、对死亡的恐慌。各种谣言、辟谣甚嚣尘上。这个时候,你应该静静地坐下来,读一读蒙田,他在书中说:“生命本身既不好也不坏:按照你给它什么位子才会有好坏之分。你若生活了一天,也就一切都看见了。一天与天天是相同的。没有其他的光,也就没有其他的暗。这个太阳,这个月亮,这些星星,这样的排列,跟你的祖先欣赏到的一样,也将让你的后代同样欣赏。”(P79)何必担心,努力地过好每一天,不是很好么?

今年10月,佛山的2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2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后是一名拾荒阿姨伸出援手。在众声喧哗的讨论中,蒙田的判断或许是最质朴的,却也最有力的:“人无论多么无能与鲁钝,身上总是有闪光的个人品质,品质不论埋藏多深,总会在某个时机显露出来。一个心灵对其他一切都懵懵懂懂,唯独对某一种事物耳聪目明,超过常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就必须请教我们的先生。美丽的心灵是对一切都能统筹、开放和接受的心灵,虽未经教育,至少是可以教育成才的。”(P150)

又有多少时候,报纸上、杂志上、电视上总为了一些总会过眼云烟的事情吵来吵去,比如这几天正在如火如荼上演着的孔庆东们和南方报系的争论。蒙田大概是不喜欢这样的争论的,他写道:“世上很少事情我们能够给予一个诚心诚意的判断,因为世上很少事情我们不多多掺有个人利益。地位的优势与劣势,控制与受控,都必然挑起天性的嫉妒与抗争;它们永远在你死我活地争夺。我不相信这两者谁对谁更有权利;让理智来说话吧;当我们无法定案时,理智是铁面无私的。”(P13)

不止是这些,从蒙田那里,你还可以读到待人处世的哲学,简单生活的心态,差异与和谐的平衡,以及对友谊、财富、爱情等的看法。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不泡一杯茶,在沐浴着阳光的午后,或者阴雨霏霏的沙发里,读一读蒙田呢?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五):人生哲理中的时代特征

《培根论人生》是一部由知名翻译者张毅先生翻译并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睿出品的著作。此作品汇集了哲学,文学与时代的元素,培根在书中以其对于人生的独特视角与犀利评判使其在人类文明史的恢宏篇章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为古英语直译版,有别于其它众多译本的曲文绕字,本书对于作者原意的保鲜可谓面面俱到,毫无杂质。当我览阅此作时,不仅了解了培根式的人生哲理,并且其特定的时代特质同样引人注目。

我在《培根论人生》中,不难发现培根对于人生多样化的见解。 以整体的视觉角度审视人生,以包罗万象的形式归纳人生,培根对于人生的剖析是全面的,深刻的,有时甚至是刻薄的。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人们可以从培根的字里行间中看到哲理与人生相碰撞所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执着于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着眼于政治,深谙官场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饱经生活历练的培根。培根用他的文字给予了人们追寻生命真谛的勇气,培根同样以此缔造出了他的哲学的真正意义。不得不说培根是一位富有时代色彩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在一个思维动荡的时代里,培根以他独道的思维方式在人们脑中植入了一道炫目的光晕,使其在哲学意义上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独创性与不可替代性,在文学意义上同样具备着卓越的品质。人们从培根的哲义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对于人生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培根哲学是对于人性本质架构的赤裸裸的解剖。当人们通过作品对自身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时,其作品精髓的展现是水到渠成的。

从时代的角度反观,《培根论人生》同样是时代的产物,其时代的特征是不可回避的。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宗教改革盛行,在以此为轴心所延展出的文学及哲学作品中必然可以寻觅到宗教的痕迹,以此形式作为载体所铺陈的诸多古希腊和圣经的典故以及其书中备有的详细注解,使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当时的时代与文化背景。

当培根谈论人之本性善恶时,基本以基督教作为其根据与出发点。培根在文中有道:“的确没有一种诫规,教派或主张有如基督教这样推崇‘善’的。”这客观地展现了培根哲学与宗教性质的相互结合,并以此概念作为其独立的理论基础对于人性中的真善美做出了准确的判别。而在实际意义上,宗教的价值在于以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创建理念体系并以此把特定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附加于人们的思想之中,而在培根进一步的论述中,更使我领会到,哲学的意义并不在于从思维层面上完全的掌控他人而往往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基甸并加以引导后获取人们的赞同。就像培根在文中所写,真理只有靠真理去评判。以此立场出发,客观意义上存在的真理只是判断另一真理的依据。当把所有真理贯穿于思想予以整合并塑造为整体时,其产物则是一种超越人类自身意识的存在,培根正是以此概念作为基石,重新审视和考虑了人生的价值定义。

从哲学角度出发,培根哲学是伟大的。从文学角度出发,培根哲学是优柔华美的。从时代角度出发,培根哲学是具有鲜明特征的。然而先人们向来都是在无法捉摸的思维平台中探寻着真理的炽热,因为往往只有当人们闭上双眼时才能看清真理的方向。也许这也是培根这位伟大作家想要在《培根论人生》中留给人们的精神与奥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