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哲学与人生》是一本由张汝伦著作,上海书店 /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202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一):人生·教育·哲学·思想

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心灵的互动,虽然演讲看起来是演讲者的独白,但总是要根据现场气氛和听众反应不断调整的,这个过程中肯定会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思想,更有生动性和有机性,《哲学与人生》是在原有的版本上有加入了张汝伦教授近年的一些演讲稿,我们会从中得到更多新颖的观点和透彻的思想。 书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人生篇”“教育篇”“哲学篇”“思想篇”。 人活一世,一生要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在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去接受教育,那么也与动物毫无差别,学习的时候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很狭小的范围内,不是说有利于工作有利于赚钱的东西就要去努力的学,学习要充分享受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捕捉一些满足精神享受的东西,体验丰富的充实的真正的人生,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去获取知识,那么人格是不健全的,生命是无意义的,人生也不是丰富和完全的,这样只是成为资本机器上的一个工具而已。 教育在一般意义上来说是老师教授给学生知识,教授给学生技能。自孔夫子以来认为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明白道理,知书达理书读了之后就读懂了道理,人活在世界上有三个基本的关系,即人与自己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读书学习之后,明白了这三种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充实的境界,明白活着的意义。古人的教育思想非常简单,不是教人如何赚钱,而是教人如何懂得道理,懂得如何长久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而良好的教育也是教人学会处理这三种关系的。 哲学问题有很多是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现在这个时候,很多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大行其道,反而错误的东西却成了流行,我们个人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取舍和拿捏。哲学以真理作为自己的目标,是一种反思性的批判,不能满足于常识。近代以来流行的庸俗实用主义即为藐视哲学越来越缺乏了批判的态度,我们现在要说明一个道理或者问题的时候,很少有情况会具体的仔细分析和论证,往往只是引用一些学者的话就盖棺定论。真正的哲学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相互启发,然后让我们觉得哲学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接受哲学教育就是清理自己的思想,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培养自己讲道理的习惯,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文明的命运和人类的德性连接在一起,如果想要保持文明的话,前提是人不能只是功利的进行自我控制,要提高人类德性的文明,就要不断维护真正的文明,人要为了自我的完善而不断控制和强制自己不断文明化。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二):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担任了一个特定的角色

君子不琢不成器,人生中除了情感更多的还是理性,在谈及理性的时候,我就不得不提及所谓的“哲学”。这里我所讲述的“哲学”,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难以理解的部分,而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而这部分更多的可以从张汝伦的演讲录中窥得一二。在这本演讲合集中,总共分成了四部分,“人生篇”讲述了读书求学与人生的关系;“教育篇”讲述了张汝伦对于教育的看法;“哲学篇”讲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思想篇”讲述了思想为何那么重要。

人类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我们存在教育,动物即使有时候能够做出超出人类极限的事情,但是那些事情都不能传承,因为他们呢没有系统的教育。人类之间通过教育一代一代地传承,各种成就和科学对于我们而言,之时需要学习的知识储备。我们能够在我们所学的基础之上,去创造更高的成就。可是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我们熟知的部分,存在了大量的应试教育。当你去问一个学生是否读过古文,答案都会是读过的,可是除开在课文上以外,阅读过其他古文的学生少之又少。

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得不谈及学生的责任,学神应该怎样成为一名学生。因为还是一名学生,所以并不需要为这个社会提供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父母负责,努力完成自我、让自己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学会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各种知识,还要学会各种做人的道理。学校就是一个个小型的社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让自己被更多的人记住,如何让自己立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学校学会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进行大量的阅读,也许有人会觉得自己没有时间阅读,可是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如果你总觉得读书没有进度,或者看的内容并不进入脑袋,那我们就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可以适当在阅读的同时做一些笔记。只有这些都掌握了,你才能算是真正懂得“学习”。想要人生中充满哲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你不将“哲学”妖魔化,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哲学的身影。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三):为何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张汝伦教授带您一起寻找原因

现如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深,最明显的改变恐怕就是大楼的修建,校园面积的扩大。也是这时新一代高考失利的年轻人在进入大学伊始便说出“学校有大楼,无大师”的傲慢之语,事实似乎也确实是如此。

截止至今年年初,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中,全国本科院校一共有1243所,其中公办本科大学有817所,民办本科学校有417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有7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学校有2所。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4800万本科生了,大学生是9577万人,如此规模的毕业人数怎可能有那么多的大师存在呢?在张汝伦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讲演录》之中更是将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其原因如下:

一、过于功利。几年前钱理群先生便直言中国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蔡元培先生上任北大校长时的境况相似。大学不再追求真理,不再以培养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为首要目的,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学老师成为兼职近乎是常态,跟老师关系好的,能跟着做项目的直呼老师为“老板”,“导师”这个名号一去不复返。从古至今伟大的师生关系在今日变成雇佣关系,十几载寒窗苦读为的是找个好工作,而不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于是我痛苦的看到名校学生被PUA、偷窥、PIAO CHANG等恶性案件频发,大学不再是一个能够真正净化学生心灵之处,缺乏管教引导的他们正成为今天社会阴暗面的一部分。如此环境,何以能培养出大师呢?

二、缺乏理想主义精神。此观点与上述类似,功利主义的时代就必然是理想主义的缺失。不知朋友们可曾听到学长、学姐说:“XXX,你现在还小,想事情太理想了,未来你就会知道今天你的想法是错的,巴拉巴拉一堆。”你进一个社团、学生会甚至是兴趣组织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结果为导向,利益出发而不是理想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逐渐地丧失原有的志向,随波逐流,如此何以培育出大师来。

三、没有批判性思维。高中时文科生老师要求背诵最多的恐怕就是哲学的种种观念,事物是矛盾的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曲折性与上升性;运动与静止等等。这些基本朴素的哲学观念是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的,而以此建立新时代文化根基的我国大学竟然许多大学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用一个思想道德修养、马哲这样的课程来简单介绍,拼了命地去背诵这些观点,最后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于一个理科生(没有任何贬斥之义)靠背诵的观点大谈特谈哲学的概念,以此自认那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在这里惊讶的发现,张汝伦先生用了绝对肯定地语气说道:“我们国家出不了大师,与我们国家近代以来越来越不重视哲学绝对有关。没有哲学,真正的批判和创新都是不可能的。”

看到张教授分析的原因,您觉得是哪些原因导致的中国无大师现象出现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