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物种起源读后感100字

物种起源读后感100字

《物种起源》是一本由查理·达尔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种起源》读后感(一):其实我没有读懂

万恶的物种起源读完了。

还是像是什么都不懂。

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书的编排方式,

每一章开始先提出问题,然后每一节回答一个问题,最后总结,结构很清楚,很有脉络。以后写文章要多学学。

达尔文对生物的描写太过详细,这对一个喜欢海鸣威文风的人简直是灾难,他把一只蝴蝶从颜色花纹翅膀各个方面描写,很短的例子用了几乎一大页纸描写,像是我写作文凑字数一样。真的好痛苦。

《物种起源》读后感(二):信息高速转递下的思想演进

作者在书中明确了“我不准备讨论智力的起源,就如我未曾讨论声明本身的起源一样”,并且全书仅在最后一笔带过“人类的起源及其历史也将由此得到大量说明”。这种谨慎讨论人类及其智能的态度,固然源于作为科学工作者对自己所发表观点的严谨性的追求(当时用于讨论该问题的素材还十分匮乏),除此之外,我想另一个考虑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即为了让公众更易于接受全书的主要结论所做的取舍。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专门做“本书所提出的观点为什么会震动任何人的宗教感情,我看不出有什么好的理由”这样欲盖弥彰的声明了。然而,不可避免的,读者会将书中的主要原则推广到人类及其智能的演化过程(这一引发人无限遐想的)话题上,正如反对者们在下面这张漫画中所做的。

达尔文的第一个猿猴形象,1871年3月《The Hornet》

思想的演进

思想与本能是两个存在交集的概念,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定义它们的边界,例如当我们尝试比较动物各异的择偶标准和人类的性崇拜文化时。本能的演进在《物种起源》中被详细探讨了。

由于思想是可以完美复制的,因此对于一项科研进展,第一位发现者拿走所有的荣誉,之后的发现者则零贡献。我们将科研进展看做是一种基因突变的话,则同一时期通常存在多个会产生该突变的个体,只是时间上会有轻微的差异。或许也因此,学术界对无产出、低质量产出的人十分包容。信息高速传递下的思想演进将发展出一些不同于物种演进的性质,其核心问题是多样性与先进性如何权衡?

《物种起源》读后感(三):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

物种起源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概念,该学说的要点是: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性状差异,这些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由于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结果,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通过繁殖传递给后代,具有不利性状的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达尔文把自然界这种留优汰劣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由于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物种就可能出现性状分歧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全书共分为12章,前面几章重点讲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后面章节重点分析生物的本能、杂交、分布等。这本书的后面还附有达尔文年表和生物学年表,比较实用。

本书的文章结构比较清晰,每个章节先提出一些问题,接下来对问题进行一一解释,在章节后面对该章节进行概括总结。

作为生物进化学的奠基之作,物种起源无疑是一部经典,它让人类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并且这种学说后来被运用到社会、政治上。胡适有一句口头禅:“杜威教我思想,赫胥黎教我怀疑”,其中赫胥黎就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

怀疑是进步的母亲。

19世纪生物界流行三种观点,一种是“特创论”,主张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物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一种是“物种不变论”,认为物种一经形成,不会发生变异,形成新的物种;一种是提出地球生命来源于别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种”。这几种学说,每一种都有大量的拥趸。

虽然达尔文在剑桥大学四年学的是神学,但是,在研究生物进化论中,他并没有陷入神创造万物的窠臼,跟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了5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严谨的思考,他对前面几种学说提出了大量的质疑。他提出了大量的问题,用上面几种学说都无法解释。考察回来后,经过20年的沉淀和反复思索,达尔文1855年开始撰写《物种起源》。

在那个百花齐放、观点纷呈的年代,坚持一种学说,并系统地进行猜想、推理,而且最后被证明其绝大多数的推理都是十分准确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读这本书,向那个年代致敬,向达尔文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