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藏地读后感摘抄

在藏地读后感摘抄

《在藏地》是一本由苏羊著作,漓江出版社·阅美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藏地》读后感(一):在藏地

好薄的小册子,还有多幅图,文字显得更少。半天时间,我读了一遍,10岁的女儿读了一遍。

这本书是30岁的女人到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支教一年的随笔记录。文字朴实,有一些淡淡的,但是充满对人生的思考。里边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有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的点滴,有高山大河的美丽,更有对浮华浮躁的现代社会的厌倦和对香格里拉这片贫瘠土地的深深爱恋。

女儿挺喜欢的,我还是稍觉有些淡,如果作者在这里长期生活那会更有深度一些吧。

《在藏地》读后感(二):这让我想起《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你的小学在农村。那你应该能读到很多你小时候的记忆。 如果你生活在急之国(新周刊的一期封面文章)。那么你应该慢慢的读完这本书。

书不厚。日记的形式。有心的搭配了很多图片。尤其是人物图片。

在读到天使素描的时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上架建议:旅游

这肯定不是一本旅游指南或者一般旅行日志。

《在藏地》读后感(三):那一片纯净

在4月份一个风和日丽、春花灿烂的下午,我收到了《在藏地》这本书。一本薄薄的小书,素净的设计,白色的封面,刚一谋面就给我很纯净的感觉,一群高原红的脸蛋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让人的心情也变得像春天的蓝天那样爽朗。

还没有打开书,这种美好的感觉已经让我的思绪飘回了我的西藏之旅。那是2006年7月刚开通青藏铁路的时候,我和家人就赶个新鲜坐火车去西藏旅游了9天。随着火车经过青海,越过沱沱河,爬上唐古拉山,来到青藏高原。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上,看着车窗外的分飞的雪花,恍惚之间才发觉原来短短一两天我们就从夏天来到了冬天。还从来没有哪一趟旅行,是在去的路上就有这么多壮美的景色和独特的感受可以欣赏和感悟的。非常幸运我们在西藏没有高原反应,因此这趟旅程非常快乐和美好,经回味无穷。当然,短短的9天西藏旅游,和长达一年的义务藏地支教,肯定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打开书,看着一名年轻的女孩子,静静地述说,自己在藏区小学义务支教的一年生活。其实整本书基本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日记,如何安顿自己的生活,如何教孩子们功课,记录日常的一些事情。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壮怀激烈的语言。但是,如沐春风的讲叙,干净淡雅的文字,使得阅读这本书就像喝着一杯淡香的茉莉花茶。

书中配的照片,很美。那些怒放的格桑花,那些在高原上活着的人们,他们诠释了活着,就是简简单单地活着。没有追求金钱财富的营营碌碌,没有爱恨情愁的复杂纠葛,没有琳琅满目的奢华事物。和蓝天、大地、鲜花、孩子是那么地全身心接触,仿佛是灵魂的一次净化。

《在藏地》,让我在办公室里繁忙的一天工作之余,得到了一片纯净的宁静……

《在藏地》读后感(四):春风化雨时

当我面对草原、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时,会赞叹造物主之神奇,仰望大海、高山、天空时,会感觉自身之渺小,如何使自身生活更有意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诠释,苏羊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在藏地》是苏羊在云南德钦县普利藏文学校,义务支教一年时所写的随笔。苏羊是细心的,她用文字记载了自己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用相机扑捉了香格里拉的自然之美,用照片记录了孩子们快乐的身影。隐约中我看到,她离开都市,孤身一人,来到深山,用一颗善心,为藏区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有这么一群人,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深山,奉献爱心,义务支教,他们坦然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快乐的生活,犹如一棵腊梅,不畏严寒傲然盛开,将花香传播四方。就如苏羊、马骅等,当我读到诗人马骅遇难一篇时,突然感觉眼睛湿润,泪为马骅而流,为这种舍去小我,服务大家的精神而流。

书中讲到,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当我远离这些东西,我没有感觉自己少了什么。我的世界,反而复原到了它原本的面目:快乐、清平、原始,像一棵巨树的树皮那样,虽然粗糙,却纯朴:天黑即眠,黎明即起;一盘菜、一碟汤、一碗饭就足以填饱我的肚子,并使我感到心满意足,快乐安宁,这使我想起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有去除浮华的外衣,保持本真,才会开心,又到春风化雨时,润物无声却有声……

《在藏地》读后感(五):我渴望的不会比这个更多

圣洁的蓝天、雪山和贡卡湖,苏羊带着行李来到如此澄净的地方,做起了援藏支教老师。不单单是这些美景纯净得动人,还有藏区孩子们的淳朴和笑脸,不夹杂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单纯得美好。苏羊教予孩子们更多的知识,而她也得到了回报,洗涤后的心灵,归真的幸福,她渴望的不会比这个更多。

《在藏地》全书均为彩页,藏区的每个角落这般明丽地展现出来。苏羊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她在云南德钦普利藏文学校的点点滴滴。最多的文笔都给了藏区的孩子们,拉近了读者与那所学校的距离,感受到孩子们的真。苏羊的日记或长或短,有时候只有寥寥百多字,有时候则是长抒其情。无论是哪篇文段,都让人看到了其中的真意。苏羊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来藏区支教,但她就是来到了这里,和藏区的孩子待了一年。有时,我们支起一个目标并不需要理由,唯一需要的是坚持下去的勇气。她在德钦的一年里,会遇到半路上的泥石流;会碰到半夜停电;会看到闪电劈过天空;还会吃到单用油炒过的白米饭……条件很不好,可她还在坚持,没有什么比看到校园内染上冰棱的苹果花更让人兴奋;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们成绩有进步更让人欣慰;也没有什么比在贡卡湖畔欣赏大自然赐予的奇观更让人满心欢愉。苏羊的文字里透着安宁和幸福。远离喧嚣的都市,在缺乏网络的环境中,一个人安安静静,心绪拓开,更能从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封面上,苏格拉底的名言: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苏羊只身到藏区,网络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糟糕的环境,既然不能全力改变,也得学会去迎面接受挑战。她在这里,放空思绪,全身心和孩子们相处。那一张张纯朴的脸,那一份份求学的心,足以让一个人忘记曾有的身外之物,她生活在这里,需要的东西不多:一张床、一箪食,够了。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东西是她不需要的。没了网络,没了昂贵大衣,没了饕餮盛宴,日子依旧充实而幸福。满身心的愉悦源自内心和大自然给予的力量。苏羊的这段藏区支教生活,很平实,也富有意义,在她身上,有一种叫做朴实的东西在发着光。读这本《在藏地》,你会明白,她能做到的,你也能。她所渴望的,你亦能拥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