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有感

菊与刀经典读后感有感

《菊与刀》是一本由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一字一句俱是干货

一开始看的时候挺吃力的,看着看着就逐渐渐入佳境。

这本书是到今年看过的思辨性最强的一本书,里面很多对于日本人日常的分析十分有意思。

再加上书里面很多笑点(虽然损友们都不觉得好笑O__O"…)一个人经常在图书馆旁若无人的笑出声,特别尴尬。

所以说,这是本很开心的书。

《菊与刀》读后感(二):意识差别

就两种语言而言,每个词语不一定会有合适的翻译,但诸多语言学者和文化交流的使者们似乎已经大致上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可是最中心的问题,亦是《菊与刀》这本书成书的缘由,就是人们从幼年培养起的思维习惯,会伴随一生,以至于阻碍我们理解接受他人的想法和做法,而跨地域、跨民族更甚。

本尼迪克特人类学家的身份让她带给了读者一份宽容客观不含过多感情色彩的民族解读绝佳读本。

《菊与刀》读后感(三):读《菊与刀》:“对不起”的本义是“不能就这样算了”

——从《赛德克巴莱》的一杯酒简析不同的文化导致的思维差异

最近在读《菊与刀》,日本人“恩”与“报恩”的道德观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思绪在大脑里高速旋转、激情碰撞,在日本为什么要对帮你捡起一顶帽子陌生人说“对不起”而不是“谢谢”;日本公司为何在国际上具有如此竞争力;为什么日本妇女那样能忍受丈夫,且毫无怨言……研究了日本人的道德观的同时,我还展开了对其他文化世界里的人行为的研究和分析。

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故事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导致清政府割让台湾后,日本随即开始对台湾殖民统治。原住民忍受了近20年奴役后,发动了震慑殖民区的“雾社事件”。而电影采用英雄视角,描绘了赛德克族马赫坡社首领莫那鲁道的勇敢和隐忍。带着内心的不甘和对族人的责任,勇敢的莫那鲁道隐忍了多年,就为那一刻。他们在被日本人殖民奴役20年后选择“出草”——以付出全族人性命的代价发动“雾社反叛事件”,屠杀了所有雾社地区的日本军民。他们无畏牺牲,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这是在“血祭祖灵”使他们能在脸颊刻上英雄的标记。作为赛德克巴莱的英雄他们死后的灵魂会在彩虹桥上受祖灵的守护而永生不朽。雾社事件让日本人始料未及,因为在他们的道德观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人逾越,成为奴隶的人就会安守奴隶的本分,不会以下犯上,因此事件中他们没有任何防备。

不同文化世界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道德观,这导致他们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影响行为的差异。《赛德克巴莱》中有个例子能鲜明地凸显出这一点。

电影中,雾社事件的导火索是日本军人吉村因为一杯酒怒打原住民,而后事情迅速升级,让马赫破的原住民面临残酷的灭族。“这些日本人实在太可恶了,请他喝酒都要被打……”(电影台词)文化冲突是这次事件的主要矛盾。先后统治台湾,日本人和汉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和原住民赛德克族人在文化上体现出水火不容,这不容的文化集中体现在这一杯酒上。

在台湾,喝酒是原住民族一种表示友好的风尚,他们借由同饮一杯酒表达他们的友好和热情。矛盾在于,日本人是绝不会接受这杯酒的,因为这既会让他们感到侮辱和精神受挫,还会让他们感到极大的不安。因此电影中,当原住民热情地举起酒杯邀请吉村共饮时,吉村不仅拒绝这份友好反而大打出手,引发了原住民的愤怒和不满。

吉村不接受这杯酒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日本道德观中自古以来的等级思想。

上层“天皇、将军、大名、家臣”的等级自不用说,而普通民众也严格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士,即武士,在德川时代它从其它三个等级中被完全分离出来。武士被唯一允许佩刀,他们寄居在大名家里不从事任何生产工作。他们的一切生活收入,来自于农民上缴的税金。吉村的等级就是属于“士”。在等级制度中,更高的等级能享受更高的特权和待遇,受到相对较高的尊崇,不过,也将承担更高的责任。这种等级制度早在公元7世纪日本向中国大量借鉴文化之前就已经有了。“等级”不仅仅是制度,它已经在日本人思想里成为一种观念和意识。倘若不能履行应该承担的责任,日本人会感到羞愧,从而强烈地自责,甚者会切腹自杀;另一方面倘若有人对他们不敬,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惩戒,甚至杀死,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强烈的侮辱。当时还有这样的法令:武士可以当场杀死那些侮辱他们的农民。在等级思想中,商人是很低等的,比商人更低等的还有“贱民”,被俘虏的原住民就是属于这一类。身为武士的日本军人吉村是绝不会接受身为贱民的原住民的那杯酒的,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卑鄙的侮辱。

而另一方面,从“恩”与“报恩”的角度,吉村也不会接受那杯酒,接受他人的恩惠会让日本人觉得难受和不安。

“恩”和“报恩”是日本道德观的主要部分。受了“恩”无论轻重多少,都要无限“回报”,日本人不会轻易接受陌生人的恩惠。日语中,受到陌生人的邀请和恩惠,要说“对不起”(すみません),而不是“谢谢”(ありがとう)。在他们的表达中,“对不起”的本义是“不能就这样算了”——“受到您的恩惠,一时无法报道,因此让我感到不安”。借用书中的例子,当你走在街上,帽子掉了,一个陌生人帮你捡起来,你应该说“对不起”,你受到了陌生人的恩惠,一时报答不了,对此你感到不安。这种不安是十分强烈的,因此日本人不会轻易接受陌生人的恩惠。

所以吉村怎么也不会接受原住民那杯酒的,即使在原住民看来是表达热情和友好。文化和道德观影响着思维和行为方式,台湾原住民和日本殖民者的冲突在所难免。一杯酒,两种文化两种道德观两种思维方式,换来的是无数冲突。文化真是个研究行为的好工具,借由《菊与刀》,我要好好研究一下咱们中国人“爱面子”的原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