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000字

《菊与刀》是一本由[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菊与刀》读后感(一):日本民族性里的中国影子

整本书看下来除了三点之外,日本文化,习俗,民族性与中国好像,以至于感觉读书里的日本像是在读中国。两点很大的不同:一、日本人在忠诚与情义之间,不是选其一,而是通过自杀来成全两者,因为他们不愿意亏欠。举一例子:几百人为他们的领导复仇,潜心准备几个月最终复仇成功后集体自杀了,理由是他们在复仇前没有请求天皇,是不忠诚的。在中国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不能两全,选其一是最多的选择。二、日本人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相互分离的两个领域,享乐是没有罪的,所以享受性带来的快乐,中国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三、日本人真的是分分钟就切腹自尽,他们把那当作是一种荣耀。

日本与中国一样,那个时代以及之前的女性地位都很低,“媳妇熬成婆”是一个很恐怖的恶性循环;结婚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女子只有生了儿子才能在婆婆家抬起头来,才能听起胸膛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像谁谁谁一样,要学会讨别人喜欢,要懂得别人的眼色,从小就学会了要到集体里去,害怕被排斥。

《菊与刀》读后感(二):读菊与刀

两天的时间,读完《菊与刀》。我觉得书中提到的一些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日本的一些民族性格和为人处事方式,中国人与之却有一些相通之处,不过也有差异,书中提到的日本人不愿欠人恩情,觉得“情义”是一种负担以及重视荣誉、向内探求自我等等,其实我们也有类似的性格和做法。这其中的差异是也许我们觉得日本人过于偏激极端,也许他们觉得我们过于随性变通。总体感觉,想较于西方,我们更能了解日本。但是民族性格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尤其近百年激烈的社会变革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必然受到激烈的冲击,民族性格也必然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演变的快慢与社会变革的速度密切相关。因此如果现在想要了解日本的话,如果只读完这本书就觉得了解了日本,肯定是行不通的。同时,这本书成书是应当时国际政治形势需要仓促成书,我个人认为文中一些观点论断推理过程值得再推敲斟酌。读书过程中感觉作者语言有些啰哩啰嗦,一度让我想起我们古人写文章著书如《孙子兵法》等,力求语言精炼惜字如金的做法是多么宝贵!

《菊与刀》读后感(三):不曾吹落北风中的花之隐逸者,和日本毫无关系

“‘刮掉漆层剥去皮囊,里面装着的就是海盗’。不过别忘了日本的漆皮可不是什么廉价货,那是不掺一点杂质的、价值连城的珍贵材料,就像陶瓷一样。”

“目前,日本人承认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但他们会观察其他国家,看看军国主义是不是也会在那里失败。如果没有失败,那么日本人有可能重拾好战的心,证明他们能为战争做出很大的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别的国家也没能胜利,那么日本就会证明他们已经吸取教训:通往荣誉的道路绝对不是帝国主义战争。”

1⃣️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爱过心灵生活,继承了除仁这一美德以外的儒家糟粕,缺少敬爱和仁慈。日本社会充满人情,一点一滴来往都要记入手帐,因为欠的债要偿还,所以如果他们意识到需要偿还其他国家的巨额债务,应该会感到无比沉重的负担吧。而中国人认为小人才在意毁誉,没有德行的人受到侮辱后用不合理的方法进行打击报复是不正当的,过于在意会惹人耻笑,不是君子行径,更愿意让诽谤者显得可笑。日本人不相信轮回和因果报应,他们只对记忆中的祖先奉行孝道,他们看重此时此刻,缺少抽象思维和对虚幻形象进行幻想的叙述。

2⃣️日本人很敏感,十分害怕失败和耻辱、重视声誉,耻感文化盛行。比起犯罪,他们更注重耻辱,受辱后要么剖腹自尽、引咎辞职,要么不肯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宁愿掩饰以进行自我保护,类似鸵鸟。日本人崇尚复仇,不是踢猫不是无差别报复,而是直接复仇、向施辱者直接发泄,对打败自己使自己蒙羞的人进行打击报复,所以犯错的人会报复没犯错的人。他们是不会自省的,认为坦白和忏悔是自讨苦吃,因为只要公众不知道你的不良行为你就不用感到愧疚。在耻感文化中,没有什么慎独,行善的力量来自于外界,需要人监督,需要有外人在场。

3⃣️日本人对性享受没有禁忌和伦理道德,认为各种道德规则在他们这里完全没必要。乔治·霍桑姆爵士说:“恶是日本人不愿讨论的问题。”

“知小节而失大义”真是一句对日本人精当的概括,惯于在小的恶行上吹毛求疵,严惩恶者,却常常不在意那些我们看来无法原谅的暴力行为。日本人的隐忍、克制、矛盾、斤斤计较、匠人精神、日本的文化都和他们的国土面积两相匹配适应,像微缩的枯山水之于苏州园林,像精致的盆景之于皇家御花园,出于一些难以摆脱的古代文化大国和日本文化祖国的傲慢,我对日本文化仅止于浅尝辄止的喜欢。

另外,美国人真的很爱自由公平正义超级英雄这些,而且居然也是支持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在看来他们的民主、平等只是向内的,那么国际间的民主和平等呢。以及美国人的自大和对于东方的傲慢真是可见一斑。

《菊与刀》读后感(四):菊与刀:一本书看透日本[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一本书看透日本[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花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天皇的家徽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其原型早在幕府时期即已奠定,所以日本的皇室又被称为“菊花王朝”。而刀是日本武士的象征,武士文化是日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鲁丝·本尼迪克特采用菊花和刀两种意象,象征日本人性格的两面性。菊花象征着日本人的温和尚礼,刀则象征着日本人的野蛮残忍。另一方面,刀并不象征进攻,而是象征能够对自己负责的人。这种品质将成为维持追求个人自由的社会平衡最重要的因子。

日本的历史文化就像是从中国的历史截取一部分。不同的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信条,比如礼仪、制度,还有一种忠诚、一种情义,不喜欢被帮助,曾经有明文规定不得干预与自己无关的事故。

1、美国人的生活是时时刻刻准备应对未知,面对挑战。而日本人更喜欢一切都有预料,未知是他们最恐惧的东西。

2、日本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人人都该在自己合适的位置”的信条,这是他们生活的准则,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3、制度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准则。日本人在这两百年里建立的观念就是:详尽的等级制度是国家安稳的前提保证。他们信任这个世界的前提是:一切都在已知范围内,要做的事也都在已知范围内。

4、洗热水澡是日本人最喜爱的细微享受。洗澡的次序要严格遵守,上流家庭也不例外。

5、日本人最喜爱的享乐之一,也是最为熟悉的技巧,就是睡觉。他们能以任何姿势睡觉,也能在任何我们认为不能睡人的地方安然入睡。

6、在日本人看来,自我修行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强制进行绝食。绝食就像牺牲睡眠一样能体现意志力,比如“只有一根牙签的武士”。

7、日本人推崇的另一种“人之常情”,是浪漫的爱恋。一位当代日本人说道:“婚姻的目的在我们国家只有一个,就是繁衍下一代。除了传宗接代以外的其他目的,都不能表示真正的婚姻目的。”

8、日本人的所有历史都缺少对罪的认识。或者从某方面来说,是他们不愿意有这个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佛教都不像日本的佛教那样强调人人都可以成佛。

9、一个日本人在评价自己的同伴时,说他“不懂得孝道”或者“不懂得情义”等,却不会说他整体的人格有问题。在日本,最严重的谴责仍然是“你是个不懂情义的人”。

10、近代,日本人在试图将某种美德推到高于一切道德范畴之上的时候,常常使用“诚”。谈到日本道德律,大隈重信说:“在所有的箴言中,‘诚’是最重要的。 “诚”在日本的基本使用是热诚地遵循一条道路,一条日本道德和精神要求的人生之路。

11、圆熟。在西方人眼中,日本人表述这种观念最极端的方式就是推崇那些“像死那样活着”的人。翻译成西语,字面意思应该是“行尸走肉”。

12、日本人崇尚复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13、照镜子是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心高尚的外部表现。

《菊与刀》读后感(五):关于《菊与刀》的一些随笔

《菊与刀》在扉页就写道:“菊花象征着日本人的温和尚礼,刀则象征着日本人的野蛮残忍。”无疑,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民族。本尼迪克特从一个人类学家的视角出发,将日本人的国民性进行了十分确切的剖析。 一、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一般的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研究应该基于田野调查,只有与研究对象共处、融入现实的环境当中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本尼迪克特却能通过一系列的第二手资料以及对一些有体会的日本人进行访谈比较切合实际地向我们揭示出了日本的民族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事实也证明只有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才可以理解日本人的种种行为。只有结合日本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以理解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性。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研究者很难真正保持绝对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看待他国文化,很容易就被自己本身的文化价值观影响。本尼迪克特在开篇就提到他要尽可能保持客观中立,但这次研究本身就是受美国政府的要求,为的是更好的指导战后美国对日本的重建,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点美式价值观对东方文化的评判。而且,这是1944年开始做的调查研究,那个时候的日本与现在我所略微了解一点点的日本有所不一样。但仔细想来,民族性的本质内容是根植于日本国民文化的。日本依旧是既欣赏着菊也守护着自己的刀。 二、关于日本的民族性 日本是一个崇尚绝对精神的民族。日本人相信,精神是万物之源,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是生理死亡也不足以与精神抗衡。这也就能够理解日本人所进行的“自我修养”。在日本人眼中,通过自我约束、自我克制可以逐渐达到“无我”的境界。他们眼里“像死一样活着”是达到“圆熟”的基础。“像死一样活着”意味着脱离一切自我监督,不必忧虑是否表现得当,不在纠结于恩或者情义,可以无所顾虑的追求自己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是他们基于人性本善而发展起来的,在他们眼里内心的善直接转化为行动,这便是最高的境界。 日本人无条件的忠与孝。忠和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的,但我们的忠孝是以仁为核心和标准的。当君主蛮横、专制,人民有权揭竿而起。当父母行为失范,子女不可以愚孝。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律。但日本主张的是对天皇的无条件服从,对父亲和家族的要求无条件遵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一签投降书,日本军队就乖乖回家,转向于另一个目标——国家建设。这样就让我不禁想问日本是怎样推进民主化的。国民只有服从的意志,怎么会有自主性和思辨力呢? 日本人的恩与情义。以我的眼光很难理解日本人不帮助他人的理由是不想别人心中有欠自己恩惠的思想负担。不过这应该可以算是日本人各司其职的观念的提现吧。需要帮助的人会有专门的机构提供服务,个人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履行对天皇的恩和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情义与恩不太一样,这就涉及到正义与忠诚之间的矛盾。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最推崇的是捍卫正义的同时也保持着对上级的忠诚。所以日本人眼中自杀是值得尊重的,是崇高而有意义的。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在真正的耻感文化中,行善的力量来自于外界。而在真正的罪感文化中,行善的力量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感到愧疚是对别人指责的反应。一个人会因为被当众讽刺、排挤而感到羞愧,或者因为感觉到自己被耻笑而羞耻。无论是哪种情况,羞耻感都是有力的约束。可是,与罪恶感不同,唤起羞耻心的条件是他人在场或者感觉他人在场。有些人或者民族会认为荣誉就是像理想中的自己那样生活。这些人会因为罪恶的行为感到羞愧,即使他人没有发现这这种行为。而且坦白可以使这样的罪恶感得到解脱。但在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中,懂得羞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日本人更重视的是他人的想法、社会的评价。只有获得他人认可的行为才是值得赞誉的。我觉得这与日本人所坚信地性善论有关。在他们眼里人性是向善的,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平衡。所以他们自身没有罪的概念。这就让我想到在日本人眼里侵华是正义的,他为的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共同进步。这就很可怕了。结合这两天很火的刘鑫与江歌案,我感受到很多事情我们是很无奈的。刘鑫她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有错,她没有发自内心的羞愧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良心。然而,她并不觉得自己没有良心。这就是她与我们大众在伦理道德观上的差距。在她的道德观中,她认错只是因为舆论压力迫使,社会大众对她的行为不当进行指责她才体会到了羞耻感。所以,人性是很难裁定的,我们希望人性向善,但人的劣根性也总是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 关于日本,所知甚少,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些深层次的认识。但当今的日本,我很好奇他的民族性有怎样的发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