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的读后感大全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的读后感大全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是一本由Mario Carpo著作,The MIT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21.95,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读后感(一):另一种角度的历史

书中的内容与书名带给我的想象不一样,不过当做一部简短而有趣的历史读读还是可以的。

印刷术发明之前,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播除了口述就是手工誊写了,手抄的误差会带来文化传播的漂移。在阿尔伯蒂看来,为了避免在记录和传播建筑资料时因为手工誊写带来的误差,用字母和数字的描述来代替图像是更可靠的,所以在阿尔伯蒂的重要著作中全部都是文字描述,而他用字母和数字来对几何形体进行描述表达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古代“数字化”的手段;现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对接,可以对复杂形体进行扫描,然后对数据进行加工,直接用机器通过数据输出信息实现建造。

另外,书中对作者权也进行了讨论。如同一片文章自然有其作者,书中认为设计也应该有其作者,而通过数字化可以对在同一套程序下对用户产生个性化的输出,这个过程中的作者权已经被弱化了。书中对于作者权的讨论或许是对数字化带来的革命提出质疑。然而数字化对于设计的革命仅止于此吗?除了便于生产,对于方案的创造有哪些贡献呢?这个问题无法从本书中获得答案,也是饱受建筑师怀疑与争论的一点——或许因为数字化始终不能取代人在设计中的主导地位,充其量只是一种便捷的工具。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读后感(二):从历史的发展看数字设计与建造

本书以时代变迁中标记系统(notation system,或者说media)的变化为线索,从历史的宏观角度考察了数字工具的意义。

手工时代没有标记系统,制作的物品会有微差。工匠就是建筑师,是匿名的团体。

文艺复兴时期时代,印刷术等技术的出现让大批量复制成为可行。以前建筑图纸的传抄会有很大误差,如今建筑师追求相同性。建筑领域新的标记系统——平行投影绘图等,使建造与设计能够分离,建造是设计的精确复制,建筑师享有了著作权,但同时也异化了工人。

数字时代,算法成为了标记系统。设计的物体不再追求相同,而是追求非标准的序列(nonstandard seriality或者objectile),最求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同时CAD/CAM工具的出现使得设计与建造的距离拉近,建筑师甚至可以像手工时代工匠一样自己设计和制造。甚至如果有新的设计平台出现,使得大众可以参与设计,也就是Web2.0时代的特征。这种集群智慧是匿名的,也就与建筑师的著作权违背。

以上是本书大意。

因为个人对Robotic很有兴趣,也想再讨论些什么。

设计与制造的距离个人体会非常深。制作零件不用工厂加工,3D打印即可。制作控制电路不用工厂PCB,Arduino就能实现。当然,这是在说prototype。

机械臂的使用就更加便捷了。用上述方法自己定制工具头,配合6+自由度的活动范围,机械臂能够更加精确和定制地制造物质。减材的洗削磨冲压金属、木料和泡沫;增材的水泥、陶土、塑料。

数字建造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材料的特性和创造炫酷的形式,也许更在于对于设计流程的颠覆。建筑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自己参与物质世界的创造,而不仅仅局限在虚拟的软件世界。有了这种能力,建筑师对造物的热衷就可以更加灵活的表现甚至应用在各种尺度上。敏捷开发,快速迭代,这是新时代的福音。

之前看Digital Culture in Architecture中,Antoine Picon呼吁新的物质性,并发问will robotization take command?

Hopefully.

《The Alphabet and the Algorithm》读后感(三):一条线性的历史

在“AA”里,CARPO把建筑史简短且非常选择性直线的叙述了一遍,原点不出意料的是VITRUVIUS,重要的转折点被放在了ALBERTI身上。而各个主角围绕着一个东西被叙述,那就是媒介。

上学期参与编辑了学校的建筑杂志,我负责的一篇文章是MICHAEL YOUNG的REMEDIATION,在文中他就阐述了媒介甚至REPRESENTATION METHOD在历史上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在讨论中就表达了我强烈的反对这一观点,而我教授对我的看法的评论是:I WOULD FIGHT YOU TO DEATH TO SUPPORT YOUNG'S ARGUMENT. CARPO没有那么直白的表达这一观点,但多多少少有着强烈的影射。

首先以媒介,伴随着各种科技发展为切割点,历史被CARPO分割成了三(可能四)段:大致为在西方的印刷术发明之前(大概十六世纪左右之前),十六世纪左右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再到二十世纪晚期电脑技术和英特网的普及以及被运用到建筑设计,设计软件的运用到今天的参数设计之间该不该有分割呢?就算有也不如前两个清晰利落吧。

ALBERTI(十六世纪或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都是关于VITRUVIUS的,在课堂上他反复的强调在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中,原作者是没有在书本里放任何插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所有书籍的复制都是手抄(手工),手工作法就连文字的准确性都保证不了,何以确保图像复制的准确性呢?所以在西方印刷术发明之前作者在自己的书里放插图是鲜有的。对于建筑这个重视视觉的学科来说,特别是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很难去想象一本建筑的著作里面没有任何图片。不过实际上,插图还是存在的,只是不是以图像的形式,而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的。比如说如何画出一个DORIC COLUMN,VITRUVIUS用文字描述了这个过程的重建。虽然如果有人要一步一步的跟着VITRUVIUS的描述重建一个DORIC COLUMN,他是建不出来的(我们在课堂上做了实验),至于这是因为原著信息的缺失还是因为在各种复制的过程中信息被丢失了,这个很难考证。

这时候就要说ALBERTI了。建筑十书在文艺复兴时的发现是艰辛的,差不多每个手抄本都是在欧洲各个角落的读书馆相继发现的。当ALBERTI拿到这本书并尝试按照VITRUVIUS的指示重建一个DORIC COLUMN的时候,他不可避免的也遇到了我们那天在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CARPO说当他遇到这些麻烦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他都是选择一个中间数来作为一个不确定的参数部分的解决方案。ALBERTI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因为当今所谓的一个建筑的作者---建筑师这一概念就是他“强硬”的发明出来的。这也就有了之后的JOHN RUSKIN的文艺复兴的建筑师把工匠都变成了奴隶一说。因为在ALBERTI之前,建筑师这一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有工匠或者建造者(BUILDER),这似乎能和中国古建筑的工匠制能扯上一点点关系。ALBERTI说只有当建成的建筑和“建筑师”的图纸一丝不差的时候,某个建筑才是某个建筑师设计的,所以设计最终被他从施工现场提了出来封锁在了图纸上。作者的这个概念以及伴随着它的争论与讨论当然也随之而来。当然与之同时发生的还有一系列关于建筑图纸标注符号的问题:这些在他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工匠施工都是“即兴”的或者更准确一点,凭经验的。很大程度上,如果把VITRUVIUS作为建筑的起点,把ALBERTI作为当代概念的建筑的起点也不是很过份。因为当时有很多科技的限制,ALBERTI的一些理念是不可能完整的成为显示的,不过却为当今的建筑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奠下了不少基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