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首败》读后感摘抄

《首败》读后感摘抄

《首败》是一本由师永刚 / 张凡著作,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首败》读后感(一):甲午一代

书的最后部分标题是甲午一代,19世纪的80后和90后们。摘抄以下一段:

19世纪80后面对着新旧交集的世界,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出路,家庭的出路,国家的出路。当这一代人不能沿着原有的社会轨道通往上流社会,他们最自然的想法是重造一个社会。甲午一代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他们被迫选择了与前人绝不相同的人生路径。

这样的历史书读起来汹涌澎湃。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行比较,他想要表的的意思一目了然。比如:

明治天皇和同时代的同治,顺治,不同的教育理念,似乎预示着甲午一战的结局。

《首败》读后感(二):错误百出的一本书,担心会误导人

错误百出!

如果有0分的话,一定给这本书

很艰难的选择了一星= =

很多插图都用错了

其中一张在我们小时候的教科书上就用错的照片居然还在

更不必说那些绘制的3D图。。。。。

拜托,要出书的话就别那么忽悠人,拜托这些所谓的“专家”认真点吧~别在误导大众了,特别是在甲午战争这一块

这本书基本就是各类资料拼拼凑凑起来的

如果豆瓣众对甲午及北洋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研究北洋这一块儿比较权威的几位研究者的书

这类哗众取宠夸大事实不研史料来记录的,不看也罢!

《首败》读后感(三):甲午战争,让沉睡的中国猛然觉醒!

1894年,距1840年的鸦片战争已过半个世纪。虽然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外国尖船利炮的侵扰,但这场中日甲午战争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一方面,战争的对象日本与西方国家不同。一向自视甚高的中华帝国,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认识到了西洋人的厉害与先进,但是对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向来是不放在眼里的,从“倭寇”之称便可见一斑。然而,经过甲午一战,代表着清帝国现代化最高程度的北洋水师被不起眼的日本打的全军覆没,让老大帝国着实痛得不轻,而且痛的惊讶。“倭国”怎么变得如此强大了?我们到底怎么了?于是,许多仁人志士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寻找救国强国之路。另一方面,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30年洋务运动之后,是“同治中兴”后的首败。这场战争实质上是对中国洋务运动30年发展成果的检验。然而,战争的失败,让国人看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梦想并未实现,中国要自强必须寻找新路去走。于是,才有了维新运动,才有了的一拨又一拨前仆后继的革命运动。所以,正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首败,让沉睡的中国猛然觉醒。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为我们再现了百余年前的那场战争。除了战争细节的描写,更是通过对当时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进行细致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国战争失利的必然性。明治天皇与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皇帝,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中国士林与明治群英,不同的侧面的对比,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日本的进取之心与中国的病态沉沦。欣喜的是,对甲午一代的成长历程的群像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没落中国所蕴含的不屈不挠。鲁迅、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类似的曲折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战后甲午一代对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不懈追求。黑暗正是在他们的摸索与抗争中被打破的,是它们的民族情怀让沉闷的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吹响了中国少年群起奋争的号角,鼓舞着我中华男儿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今天,中日甲午战争已过百年,中国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已经走上复兴之路。然而改革之路仍在继续,未来依旧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回首甲午战争,看那百年前的屈辱与伤痛,更会让我们痛定思痛,以史为鉴。如何继承先辈们开创的来之不易的局面?如何让少年中国之光辉在我辈手中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摆脱浮华“盛世”的迷惑,静下心来认真探索。回首百年,如今又近甲午,我们却依然任重道远。在这样的时刻,《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足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度公开20幅日本手绘甲午彩色战图,收集百余幅模拟仿真海战图和珍贵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收藏。

《首败》读后感(四):再看甲午——《首败 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再看甲午——《首败 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对于甲午战争,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甲午风云》,看到北洋舰队排错了阵型,还有的舰艇逃跑,还有炮弹里没有火药等等,最后导致是失败。虽然后来一次又一次看到记录这次海战的文章,可是却永远也忘记不了最初的影响,因为电影的那种声光电全方位效果是无法取代的。

这本《首败》也是写甲午的一本书,内容虽然也都是材料的铺陈,但是全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用了大量的图片来全方位呈现出这次战争来。这么多关于甲午海战的图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的感觉到很震撼,虽然没有当年看电影的感觉,但是留给我的印象,比以前的文章要强烈得多。

这里面的图片有很多是采用电脑3D技术来模拟出来的,不过也有很多原始的照片。比如在那次海战中,日本军舰上就拍摄了一些非常珍贵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带着你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黄海战场。巨舰云集,炮火齐鸣,黑云压城,硝烟弥漫。那场战斗是何等惨烈!

其实那场战斗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被击沉四艘军舰,还有几艘负伤逃走,但是到最后并没有失败,最后致远舰和镇远舰一直坚持到最后,被五艘日舰包围,竟然还占了上风,毕竟致远舰和镇远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铁甲舰。最后五艘日舰吃亏逃走,致远舰和镇远舰还进行了追击,所以说黄海一战,中方损失很大,但是日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且最后的结果日本并没有取得胜利。真正的失败是在威海,那才是真正的全军覆没。

这本书除了插入了大量图片外,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来描写中国和日本在战前,战中和战后,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比如在写战争之前,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皇帝,小标题叫“皇帝,一个与三个”日本的明治天皇对中国的同治、光绪、宣统,从皇帝开始到对比中日两国的能臣,将军,还有国家机构,还有文人,图书,通过这些对比让我们对两个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中国之所以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北洋舰队,并不简单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一场社会文明的失败。这样的失败才更让人痛彻心扉。

而且通过历史我们还看到这个失败并非是不可以避免的,当时的中国并非一点希望都没有,也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走,可惜我们走上了一条最艰辛的充满了坎坷的道路。

《首败》读后感(五):思想与战争

在当今的世界中有哪么些民族,但是中华民族却是十分突出的。其突出之处在于是经历过起起伏伏的各种时期,遇到过大大小小的灾难,都屹立而不倒,这里面很有奥秘。对于是这些奥秘有许多人去研究,像前几年的《狼图腾》所引发的游牧文化对于是民族发展的观点,先不评论这些对还是不对,还是说说本书吧。

本书是一本讲中国在清末时代从心理上第一次有很大的冲击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说在心理上呢,回头看一些史料就会发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与第二鸦片战争时期同中日这场战争虽同是列强与大清的交战,但是交战的对手,一个是西洋蛮夷,在当时风气未开,对于是西洋不了解时,甚至用一些比较荒唐的招数。在当时有一个叫梁廷枬的,它在他的《夷氛闻记》记载了当时的这些荒唐事儿,诸如,“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敌的手段,用马桶来对敌,完全是儿戏。一向与西洋人没什么来往的大清在这里吃点亏可能没什么记性。而对于是日本人却不一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的叫法“倭”,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是向天朝称臣即使偶尓不听话,也能收拾它,诸如明朝有“抗倭”。而现在不一样了,这个小布丁现在却开着大船拿着洋枪洋炮打起老师的主意,尖船炮利的下大清还被撂倒了,这个面子对于是天朝来讲却是丢得够大的了,所以在有面子时人反而不会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而面子没了,才发现原来自已是如此不堪!我想这里是最重要之处。

本书从甲午战争的前后进行系列的论述,以图来揭开甲午之面纱。本书分为三卷,一是中兴时代,二是甲午时代,三是甲午后的中国。以时间为经线来分析大清时代的中国,而更是在这三个时代的分析文章中穿插了与日本人的明治维新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以及日本在战后的情况。可以说,这个对比性的写作,让我们能从纵横的各方来观察这个时代与中日两个民族。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应变与精神状态,读来感慨良多。

书中对于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也行了一个深度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之保守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就拿《瀛环志略》来讲,作者徐继畲,里面将“瀛环”(世界)分为欧罗巴、亚细亚、阿非利加、阿墨利加四洲、而中国居亚细亚第一大,而非“瀛环”最大。还把对于是这些国家的篾称改了过来。已经算是观念很大的进步了吧。可是这个后来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却因为此书丢官而只好回家教书。后世称为“圣人”的曾国藩对此书也有非议,可见观念之旧。而像当时的另一本书《海国图志》同这本书一样,都只是流行一时,而后来传到日本却是相当畅销,成为启迪日本人的好书。后来日本知识分子更是说“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要“脱入欧”。读到这里我想对于是思想的革新这几个字,我们会重新的认识,不是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