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现场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化现场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化现场》是一本由张英著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现场》读后感(一):相对客观地呈现名人

这是一本写名人的书,展现中国的文化现场,让我看到南方周末的立场,也会循着他的思路,思考何谓之中国的名人。

他们也是人,也是辛辛苦苦由普通人成长起来,多少有些坎坷,有些无奈,有些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而已。

人都有多面性,环境塑造人,需要宽容,但有又需要坚持自我,有所取舍。

活好自己。

我们也是中国文化现场的一员。

《中国文化现场》读后感(二):面对面的交流

文艺工作者,即所谓的导演、演员、画家、制片人,是活在闪光灯下和非议中的一群人。现在信息纷繁复杂,很多娱乐记者或者水军,在不遗余力地为了点击率,起劲爆的标题来描述这群文艺工作者。

这本书刚开始选入囊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赖南方周末的品牌操守,还有每篇成文的形式,带时间轴的时间描述,再加上面对面的访谈对话,其实对这群人能有一个更加真实和贴近的了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相信古人诚不我欺也。

张和平,是一位被采访的长者。之前并不了解他,一度还把他和张伟平(与张艺谋合作16年又分道扬镳的那位)搞混了。后来越看越觉得是位平和的老人家,一查百度百科才将俩人分辨开来。前一篇是濮存昕对“人艺”的态度,对比这篇来看,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人适合事务性的行政工作,而有的人更适合文艺创作工作。张和平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配合型、宣传型、歌颂型的工作也有很清醒的认识,而对于人艺的艺术价值也能适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工作重心。包括利用周末走访70多位老艺术家,给荣誉编剧们颁发证书等举措,作为一位62岁的老人,且是正厅级单位的院长,把自己姿态放这么低,效果上看还是非常收拢人心的。其次,他的很多举措也说明确实是位做实事的人,比如清理家底,排演人艺的经典剧目作为门面,立院之本不能丢;比如对好的编剧颁发荣誉证书,既表达了对过去贡献的感谢,又鼓励其创作更好的剧本;比如一个个去打电话,落实演出的全明星阵容,提升剧院知名度和上座率;又比如提升剧院演员的待遇,改革激励机制作出的努力。最后,也认识到自己年事已高,又在自己临场退出时能够物色新的接班人。兢兢业业又做实事,读起来确实是位可爱的老人家。

《中国文化现场》读后感(三):期待文化的真正的“百花齐放”

中国文化,一个挺大的范畴,不仅有上层的精英文化,夹层中的大众文化,还有最底层的文化。包罗万象的文化滋养了很多文化现象,文化名人。

无可否认,记者作为“人民的喉舌”,在做名人访谈时,无可否认的具有一定的对文化现象的精英人物进行深究的优势。可以说,阅读后让自己重新认识了很多东西,譬如对于张艺谋,对于吴冠中。当然,也无可避免的总感觉很多东西逃不过一个很固定的框架----体制。社会上各种人群的观点分类,金钱与个人追求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深究问题根源的几个很固定的源泉归属。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总要适应本国土壤的生长方能有机会茁壮成长起来。怎样才能算作一种主流文化?普罗大众的认可,同事饱受着所谓精英一族的不屑一顾?抑或大家欢喜?

文化场,名利场,很多东西总无法很好的平衡,无可否认体制的作用。毕竟,温饱总在第一线,纯粹的艺术追求,如葛优所说的在商业价值与电影追求之间平衡,始终有个“金钱”作为前提。

或许有些时候,真的如某条微博上所转述的老一代人所说的那句“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啊,总是想的太多”。

一个国家的发展总不能瘸腿,不管前些日子那个中华民族的复兴人物已经完成了62%的人物假成什么样子,在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中,文化变得尤其重要。真的希望哪一天中国文化可以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其实,一个很大的前提,中国社会需要多一点的宽容,方能真正的各抒己见。让历史的长河自己来进行最公正的筛选哪一种文化最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非靠着“权钱势”来扭曲或打压发展方向。

很喜欢书中陈丹青的那句话:“对各种恶,中国人的伟大,是心里有数,无表情,不表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只当无事。”

仅此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