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精选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读后感精选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是一本由任才峰/绘 / 刘宗迪/注译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一):插图珍藏版也太美了吧!果然国潮才是最顶流

【导读】 本书为中 国国家地理·图书出品的传统丹青版《山海经》,90后央美青年艺术家任才峰历时十载,重绘150幅绢本设色神怪图,《山海经》研究学者刘宗迪教 授作长篇导读并全本注译。此版本《山海经》绘画基于中 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期望将我国传统文化中魔 幻瑰丽的一面,通过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大众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二):光怪陆离的神怪 还原东方山海应有的样子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羽民 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 灌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

这段文字描绘出奇特的人物和妖 怪,从中你会发现,文字中的描写多为静态。 因为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字。 人们根据古里古怪的图片,讲述光怪陆离的故事。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记录的是山川河流、动植物及矿物的形态、功 效等,而《海经》还包括《海外经》和《大荒经》,它们则记录着一年四季的天文、物候、地理……两者合二为一,就有了这本古代描写大千世界的百科全书。

有人以《山海经》作为参考,研究其中的物种及山川。也有人将《山海经》里的志怪当做悬疑元素,用于文学与艺术当中,幻化出无数稀奇古怪的妖魔,新奇又有趣。

还有一种声音在置疑《山海经》内夸张、荒诞之物的真实性。他们认为那些怪异之物,是世人描绘的夸张,或者记忆的错觉。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也许这些荒诞怪异之物都是世间实有的,只是数量少,以至于见过的人不多。

本书采用90后央美艺术家任才峰,历时十载绘制的150幅绢本设色神怪图。 长篇导读及文字注译由《山海经》研究学者刘宗迪教 授所作。 展现中华传统绘画技巧绝美的同时,令读者沉浸于古风文学雅致当中。

《山海经》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趣。 线装大开本,可180度平摊欣赏超多插画。 你可以将它作为一本悬疑读物,也可以用来临摹绘画。 书中的注解十分细致,无论大小朋友都能够读懂。

《山海经》 作者: 任才峰/绘 / 刘宗迪/注译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读后感(三):《山海经》画序 |任才峰

与中国国家地理• 图书合作的《山海经:插图珍藏版》要出版了,算起来,从我第一幅关于《山海经》的创作到如今,恍惚已有十余年的光景。画画的人想说的话大都在画笔里,倘若画旁再写一堆乱七八糟的文字用来解释说明,总觉得累赘,时间久了,以至于自己不太会写文章了。但我想,对于这本书,我似乎应该写一点,就算是赶鸭子上架,也还是有些话讲。

山海经:插图珍藏版

评价人数不足

任才峰/绘 刘宗迪/注译 / 2023 / 中信出版集团

我生在许昌,许昌旧时称许都,也称得上是古城,尤其在汉魏两晋之间的遗存颇多,家中墙壁少不了那些画像石、画像砖的拓片。我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种黑白斑驳中度过的。当然那时我并不觉得这些东西好看,但是有些种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发芽。

我爷爷是位本地画家,画画真诚,但极执拗,或许因他带我长大,这点我很像他。以至于很多年后,我考上中央美院,朋友还会说我看上去人畜无害,心里却一意孤行。

有些执拗是骨子里的,我一直以为美院的教学有两处最让我不适,也从不避讳谈及。一是山水、花鸟、人物三科分开,互不打扰,这本是早年间为保留花鸟山水学科的权宜之举,却成为现在学院教育的标准。二是花鸟系的写生,为了绘画题材的推陈出新一定要去西双版纳。

所以当大二的某天夜里,我偶然翻到了《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竟对其出奇着迷。很难用人物画或者花鸟画对它进行归类,它似神似怪,介乎人与兽之间。后来看到的《搜山图》《九歌图》中的异兽更是被我们视而不见,这些画囊括山水、花鸟、人物诸科,创造力又是如此非凡,却被今日的人们渐渐遗忘,我甚至能感觉到它在唤醒我某些儿时记忆。于我而言,找回这些失落的异兽比去热带植物园面对地涌金莲有意义得多。

那次邂逅,我很兴奋,和对面的好友阿坤侃侃而谈,那是我们第一次聊到《山海经》。于是那年冬天我生日时,阿坤便送了一套崇贤馆编《山海经》给我,红色的封面,看上去喜气洋洋。有谁能预想到,这薄薄三本书便开启了我十年的山海世界。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因缘际会,冥冥之中注定的。

2014 年夏天,本科毕业前,为准备毕业创作的开题报告,我把《山海经》的精怪异兽放在了创作草图中。风神折丹,雷神夔牛……虽然我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但台下有些老师似乎觉得“神神道道”,开题结束,我的报告没有通过。尽管如此,我的导师于光华教授还是支持我继续创作,将它完成。6 月,我完成了这组画作,却在参展时因为开题时未获通过,被撤掉部分作品。于我而言,这成了我在美院读书生涯中最大的遗憾。

时代中大多数人只能随波逐流,真画者却往往会选择逆流而上。

仅仅三年过后,在当年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我仍旧执拗地画了取材于《山海经》的凤凰,让它涅槃于山海,却拿到了当年的优秀毕业创作奖。每谈及此事,自己总觉得像是时间给我开了一个蛮有意思的玩笑。

大概也是从这三年开始,《山海经》从鲜有人问津成了流量IP(知识产权)。《山海经》题材的作品开始不断涌现,插图、绘本、动漫、游戏甚至连好莱坞大片都开始在这部书中寻找关于东方的想象。

J.K. 罗琳的“神奇动物”出现在大银幕,《山海经》中日行千里的瑞兽“驺吾”在其中惊鸿一瞥。“漫威宇宙”里也开始了《山海经》娱乐,本是神兽的帝江化身萌宠。我和朋友自然也会去看,可每每曲终人散,从影院走出,我都会黯然神伤,这些作品将东方的古老文化重新拉回大众视野固是好事,可我们中国人自己眼中的山海世界去哪里了呢?

今日的大多数《山海经》,已然成了日本妖怪画的翻版。哪怕是大热一时的《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然是满满的中国元素,但仍逃不出迪士尼和宫崎骏的藩篱,仍旧缺少真正属于中国的气韵。

真正的国潮不应该是西方视角的中国故事,也不应该是日式风格的中国形象,国潮之光应该属于20 世纪60 年代的《大闹天宫》、70 年代的《哪吒闹海》和80 年代的《山水情》。

太多情绪化作一声叹息,或许我们失去的,并不是那些古老的精灵异兽本身,正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眼睛。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叫作《楚国八百年》,其中讲到楚人熊氏自称火神祝融后裔,立国时他们偷来一只羊,只得在黑夜中点起篝火祭祀,或许这黑暗中的火焰成了他们的图像记忆,以至于族人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听起来既神秘又诡异。鹿角立鹤、虎座凤鸟、人神杂糅、龙蟠凤逸,他们留下的形象超脱凡间,隐隐透露出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感。绘制《山海经》的那段时日,我闭上眼,脑海中时常出现一片漆黑之中燃烧的红,和狂风中升腾变幻的宛若一只巨大凤鸟的火焰。

后来秦人灭楚,但楚人的文化并未就此消亡,而是流入后来崛起的大汉帝国,成为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基因。这基因可能并非楚人创造,但一定因楚人得以延续,也恰恰就是这基因造就了我们的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恐怕用语言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够述说清楚的,但你又完完全全可以用心感受得到。它好像更重气韵,更为意象,更加流动,更具神性,那么浪漫无极,你总觉得它和今日大家奉为唯一准则的科学、理性、逻辑、形式不那么相似,却仍旧动人。

这并不玄虚,只是离我们太久远了。后来的很多年,我对古人理解得越多,对这一点便越笃定。

我刚到美院读书时,爱古意却似捕风捉影。那时极爱临摹宋人,手速也还算快,从团扇小品到大幅立轴,课程结束时,总是超额完成任务。暗里觉得自己画得还算准确细腻,纵与复制品相较,也是半斤八两。学校每学期的教学检查奖,也基本由我承包。现在回想,那时的我真是年轻又气盛。

后来我看到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才嗅到一种更为高古的气息。那种饱满的气格,展卷便能感觉到生气逼人,待你细观,却会发现并非如何精致,甚至总有某处略显粗糙,但这粗糙却极有味道,如洛神古拙,如女史飘动,二者皆各有其妙。纵使时间过了许久,我仍能清楚地记起《女史箴图》里,轿夫威猛,左顾右盼之间,有衣袖飞动;《洛神赋图》中,云水飘飘,六龙云车之上,洛神回首怅然。

而绘画到了李公麟的时代,已然能穷尽自然之变,但纵如《五马图》,写实水准已至登峰造极,哪怕与欧洲文艺复兴三杰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却仍旧和魏晋之间那种风骨一脉相承,或者说于古人而言,写实只是外衣,气韵为上才是真意。

那时我也曾心追手摹,尽我所能。若以形似论,临摹得也可称惟妙惟肖了,奈何年岁尚轻,能感受到意味却很难画得出来。那时的心手不能相合,对气韵只能算是看得见,不能算摸得着。

不过凡心之所向,皆素履以往。

此后我越来越观照画中的气韵,兴趣也越发广博高古,漆器、陶瓷、金玉、石刻,总之不再局限于绢纸绘画,眼界也得以大开。

看过河南邓县(今邓州)出土的南朝画像砖,大概与顾恺之同时或稍晚,简直可以说是立体空间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或许是材质本身具备浮雕式的体感,线条的气韵甚至比绢纸本的绘画更有张力,更加饱满。

看过马王堆辛追墓的漆棺椁,其上有漆彩,看去一片茫茫昧昧,似云非云,似水非水,极有升腾流动之美,忽而化作云头小兽,忽而变幻虚空之中,这种图案虽已脱离具体形象,却真的做到了气韵生动。

由此我也开始真正理解了年少时曾司空见惯的金石文字和历代法书美于何处,殷墟那些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青铜礼器上铸刻的三代金文,秦砖汉瓦上的长乐未央,唐宋元明清的书家墨迹,并无什么本质区别,甚至绘画与书法也只是换了一种语言而已。于绘画而言,所谓神采生气大多数时候并非完全来自物的本身,而是来自人与物二者合二为一的感受。或者说,纯粹自然化的东西,不论做得如何极致,只称得上“似”。人感受到的自然内在的气韵流动与生生不息,才是“真”。恰如书法,甚至不需借助真实的物,哪怕是写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字,如知气韵,下笔磊磊即有风神。如潘天寿所言,可谓真知灼见,“盖吾国文字之组织,以线为主,线以骨气为质。由一笔而至千万笔,必须一气呵成,隔行不断,密密疏疏,相就相让,相辅相成,如行云之缥缈于太空,流水之流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气行也”。他此言实为书法,可细想来画不也如是吗?

也只有了然如此,才算是摸到了真的古意。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属于中国人观照世界的眼。

我曾不止一次想象过,假若有一本古老的《山海经》图谱得以留存,当是什么模样,我们又能在古人的双眸中看到什么。遗憾的是,《山海经》的文字流传千古,但《山海经》的图像却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相传南朝张僧繇与宋代舒雅都曾绘《山海经图》,可传说最终还是成了传说,所知留存最早的《山海经》图像不过明代,以清代吴任臣版本的《山海经》配图为最好,有些形象虽简单粗略,但活泼生动。但由于木刻本身手法所限,终觉生硬呆板,由墨迹转为刻版,笔线的张力定然大打折扣,气韵也便减掉了三分。这次我重画的150 幅《山海经》异兽,其中有一部分便脱胎于吴任臣版本的插图,希望可以替前人找回丢掉的几分生气。

这150 张图的创作并不轻松,个中滋味冷暖自知,可如今想起来每一张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驺吾“五彩毕具……日行千里”。一个静态的形象如何能表现日行千里呢?我忽然便想到邓县那些飘然若仙的画像砖,于是让它前脚微抬,后脚撑地,脖子伸长,回头凝视,如飞驰之中的蓦然回首。尾巴、背毛、腿毛、胡须则像风中流云般飞动飘扬,拔地生风。五彩以黑红两色为主,其他三色为辅,增其楚意,黑红两色亦如流动的太极一般,黑中一点红,红中一点黑,循环往复,永不休止。

吴任臣版本中的相柳本就非常生动,只是对照原文,版画中的身形体现不出其是可以“食于九山”的巨大凶神。于是我在保留刻版大致形象的同时,对其身躯做了调整,把相柳的身子画得更加魁梧粗壮,这样似乎更能体现其吞吐八荒的能力。版画的面目也显得有些温和,我便画它白面红牙,如邪恶食人状,才更接近相柳凶神恶煞的气质。

2021 年,我和朋友结伴,有了一次山西访古之行,十日看了二三十座大大小小的寺庙。我惊叹古人彩塑的神采奕奕,也感觉到那种线条的流动、饱满的气韵,就如同立体的绘画,唯一个是呈于纸面的二维,一个是现于空间的三维。回京后,我创作的第一个形象便是三面人。画完,阿坤戏称开脸极像山西的泥塑,这虽着实属于无心之举,但也是那段访古记忆在笔下的自然流淌。

《海外西经》中的并封,形状如猪,前后皆有首。既有两首,我便给了它两种性格:野猪的性子烈,轮廓更加方硬;家猪性子温,躯体更为圆润。一首无毛,一首长鬃;一首以黑色为主,一首以红色为主;一首眼睛是黑底红睛,一首眼睛是红底黑睛。连眼睛瞳孔的大小也体现性格的细节,是凶恶,是温顺,都在精微处可以窥见。

画厌火国的时候,已然到了收尾阶段,我家猫咪突然跳到画案上玩耍,打翻了我刚磨好的朱砂,正好洒到画上。我懊恼又无奈,赶忙清洗,可还是有几点红色留在了面部,于是我将错就错,把点子稍加刻画,便成为脸上的斑痕,没想到竟给这幅画增色不少。这种非人力而偶然所得也真的可以算作天成了。

2021 年,中国国家地理• 图书看到了我的《山海经》画作,表达出合作出版的意愿,诚意满满且效率极高,从立项到通过、签订出版合同不足一周。我很感谢他们对我画《山海经》的信任,给我足够的时间思考创作,还要包容我一次又一次修改和延期交稿。很感谢我的导师于光华教授在我开题未通过时对我的支持;感谢谢青老师和崔曼莉老师对我的鼓励并为此书撰写推荐语;感谢阿坤送我那部红色封皮的《山海经》,在无数个画画的夜晚他一直陪伴在我身旁。

我拜读了刘宗迪教授为这版《山海经》所做的注释和译文,刘老师从博物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对《山海经》进行了全新阐释。也正因此,这本《山海经》大概会是最有趣味的一个版本,因为在这一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如我前面所言,我一直坚信这个世界的究竟,一半属于自然的真实,还有一半属于人的内心,任何偏执于一端的,都好似盲人摸象。

刘老师的文字就是在把遥远的过去带回当下的真实。我的画好似在告诉你,那仅仅是一半,你我的内心也可以如我们的先人一样,对这个世界款款深情。我想这或许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

癸卯二月

才峰于芳园小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