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合之众》经典读后感有感

《乌合之众》经典读后感有感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古斯塔夫·勒庞著作,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教育之殇

大众的民主权力如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如果没有恰当的宪政约束,十分容易转变为一种暴虐权力。

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发展到文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点时,便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庞勒对应试教育的抨击当真是入木三分,对中国也极具现实意义。“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而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给予的。”作者虽然反思的是法国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正是我国教育当下的困境。

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并不脱离了群体心理学的主题。如果我们要理清那些今天大众的各种想法和信念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那些恶化的群众头脑究竟是如何由当前的制度培养出来的,冷漠而中立的大众是如何变成了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就必须了解其成长的土壤。在改善或恶化群众的头脑方面,教育至少发挥了一部分作用。

民族心理对群体根深蒂固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如果不能认清教育制度的重要性,那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为我们的民族走向衰败铺平道路的,正是我们的教室。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1+1+···+1=愚蠢

1、群体有四个特征:自我人格消失,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可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2、在群体中,无意识本能抹平了智力差异,使得整个群体的思维和行动趋向一致,再加上责任的分散效应,个体不再担心群体行为导致的责罚,甚至减轻了破坏性结果带来的负罪感。但凡有受到鼓吹和暗示,群体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冲动力是普通个体的百倍,而其行动能力受到偏执性和极端性的鞭策,将带来个体行动结果的指数递增效应。

所以,一旦群体受到的暗示是错误的,或者有悖社会道德的,那么,群体行为带来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辟如,

3、个人认为群体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催眠行为。

4、群体就像一头被夹了尾巴的野猪一样。

5、没有乔布斯,苹果的未来令人堪忧。库克无以继承乔布斯的极端,那就无法给苹果这个群体以疯狂的血液。它必会变质,成为极为普通的企业。

6、想想微博上那些无休止地毫不经过大脑思考的转发,大众不经考证不负责任地谩骂。网络像是一个容积为正无穷的垃圾桶一样,盛放着大众用热情和责任伪装起来的冷漠、逃避和虚荣。大众标榜着的道德,正被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践踏到没有底线的无底洞里。

7、所以,在呼吁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我们所追求的民主,是一种怎样的民主,什么程度上的民主。

8、 群体对历史的进步意义完全在于群体领导者的素质————这貌似与我的阶级论产生了矛盾。

9、烦人。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整体

1. 群体最大的任务就是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

2. 世界上一切为人,一切宗教和帝国的建立者,一切信仰的使徒和政治 家,甚至一个团伙的小头目,都是不自觉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所在群体性格有出自本能的十分可靠的了解……但有时他对于另一些种族的群体却往往完全缺乏了解。

3. 使他们之间有所不同,主要是他们性格中那些有意识的方面——教育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出自独特的遗传条件。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种事情上——宗教、政治、道德、爱情等等,最杰出的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

4. 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什么不能完成需要高智力的工作……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说整个世界比伏尔泰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5. 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

6. 在群体中,具备强大个性、足以抵制那种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因此根本无逆流而动。

7. 群体虽然这各种狂乱的愿望,但它们却不能持久。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和思考。

8. 英雄表现出来的品质和美德,肯定总是被群体夸大。早就有人正确的指出,观众要求舞台上英雄具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勇气、道德和美好的品质。

9. 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

10. 20本滔滔不绝的长篇论证——它们总是认真思考的产物——还不如几句能够对它试图说服的头脑有号召力的话。

11. 如何影响群体?万万不要求助于智力或者推理,不管刺激群众想象力的是什么,采取的形式都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并没有多余的解释,最好再伴以几个不同寻常的神奇事实。……影响群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引起想象力的形式。

12. 时间是唯一真正的创造者,也是唯一伟大的消灭者。

13. 一个民族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制度,就像它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一样。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它们并不是某个时代的创造者,而是这个时代所创造的。

14. 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

15. 最不明显的词,有时反而影响更大。例如民主、平等、自由等等,它们含义模糊,却有神奇威力,似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16. 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情感并且装出有这种情感,然后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种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它们的看法。

17. 不管他们坚持的观念或追求的目标是多么荒诞,他们的信念是如此的坚定。……强烈的信仰使他们的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18. 领袖动员的手段:断言、重复、传染。广告之所以有令人吃惊的威力,原因就在于此。

19. 欧洲人的文明尽管优点多多,但他们对东方民族却微不足道的影响,因为两者之间差别实在太大。

20. 如果全面了解一个人读什么书,他有什么消遣的习惯,他生活其中的环境,并没有必要同他做长时间的交谈。

21. 历史就是不断重复一些东西,最后让人不敢对这些东西生疑,而真正的事实大多并非如此。

22. 拿破仑深知,越是把周围的人看得一钱不值,他就越有名望。名望是说服群众的基本因素。

23. 为了让群众敬仰,必须同它保持距离。

24. 在信息时代,任何意见都来不及普及,就成为过眼云烟,寿终正寝,这正是为何当今无信仰。

25. 群众的意见越来越成为政治的最高指导原则。作为智慧传播者的报刊已在各种轻松话题、社会见闻、金融谎言之间难求生存。

26. 陪审团能够缓解法律的严酷性。

27. 文明是少数智力超群的人的产物。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乌合之众》读后种种

《乌合之众》是很早就列入想读书单的一本书,一再拖延,总算是借读书小组的机会读完了。读此书过程是一次有些特别的体验,一边对作者一些深刻的洞见和超前的预言肃然起敬,一边对他的啰嗦、偏见和论证不足的断言又会不时有不耐烦的感觉。

对这本书进行评价,一定要基于成书年代,此书主要的研究基础是法国大革命,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是一百多年,因此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偏见,比如对妇女儿童和某些种族表现出的歧视。“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感情夸张等,几乎都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女人、野蛮人和儿童”,“任何地方的群体都有些女人气,只有拉丁族裔的群体的女人气最多”,“制度与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另一个民族的衰败都是毫不相干的,各民族受自己的性格支配”,诸如此类带有偏见和种族歧视的观点在书中时有出现。

全书也呈现断言多,个例多,实证少的趋势。作者说,“断言、重复、传染是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的”,而全书也似乎一直在使用着这两个手段,不免让人会对其观点产生一些质疑。

但不能否认的是,书中提出的种种开创性的,一针见血的观点,给心理学研究带来的种种启示,以及对这一百多年来发生的种种事件预言一般给出的解释。

“群体中的个人行为表现具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无意识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同一个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刻转化为行动的冲动”,从历年来层出不穷的邪教、十年浩劫中人们荒诞的行径,历史中各次大屠杀中的执行者,到当下常见的网络暴力,都印证了这些特点。“所有的屠杀命令,固然可以由君王来发布,却必须由群体来贯彻”。

“群体惯于把歪曲性的想象力和基于这种想象建立的幻觉与真实的事实混为一谈”,群体中若有统一的期待,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很容易出现集体幻觉,于是常常会听说各种神灵显灵的现象,却无法有任何视频铁证的出现,在场可能成百上千人都信誓旦旦,却只能将摄像机中的铁证解释为神灵不能被拍下,这些都是群体的轻信、易受暗示所导致。

勒庞说,历史没有真相,“史学著作只能当作纯粹想象的产物,是对观察有误的事实所作的无根据的记述,并且混杂着作者对思考结果的解释”,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们,留下来的极可能没有一句真实的记录,群众需要的,不是真实英雄,而是符合自己想象的英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论点,人会对自己的所有记忆进行加工,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历史很可能是群体加工而成,并非真相。即便是科技发展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各种影像资料大量存在,但由于拍摄者主观的取舍和编辑,也很难说会让历史真实更多。

书中关于教育有大段精彩的论述,勒庞对应试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让我们成为学舌的鹦鹉”,“这种制度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后代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作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想要取得成功只要懂得结党营私即可,无需任何自我定向,也不必表现一丁点个人的主动性”,“商人想找一个代替他处理生意的人难上加难,成千上万的失业大军与贪图安逸的人却在谋求最平庸的机关差事”。原谅我大段引述了作者的话,因为这几乎完美的预言了中国的现状,而“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政府才能真正明白这一点。

勒庞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也很有意思,他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仍然具有活力的最后的幻想”,“社会主义信念虽有明显的破绽,却并没有妨碍大众相信它”,“和所有宗教信仰相比,社会主义只能算是等而下之的信仰,前者提供的幸福理想只能实现于来世,因此无法反驳它,而社会主义的幸福理想得在现世得到落实,只要有人想努力实现这种理想,它承诺的空洞无物立刻就会暴露无遗”。尽管生活在所谓社会主义国家,但勒庞的论点深得我心。社会公有,按需分配,对人性有深刻了解之后,实在是觉得过于理想,不合实际。

最后,对书中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有些意见轻而易举就得到普遍认同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根据推理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对任何事件都能根据推理形成自己的看法,这兴许就是让我们脱离“乌合之众”的唯一渠道。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乌合之众?向前,向后,越是去伪存真,越是混沌,越要民主,越是专制

首先来梳理一下书的整体思路:

先是引论:群体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群体时代,文明的车轮向前,但是群体可以发出来的声音越来越强。摘几段:1.群体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却常常会在付诸行动的问题上操之过急。目前,他们有强大的组织,这是他们获得巨大力量的根由。2.只有对群体的心理有相当的了解,才会知道法律和制度对群体的作用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才会知道群体是多么地没有主见,除非有人强加,他们不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第一卷:群体心理】

【群体的一般特征】

人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他表现出来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觉的个性的丧失,情感和思想转到一个全新的方向上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意识的因素与无意识的因素相比,前者只发挥很小的一点作用。在群体之中,每个个体叠加在一起,只会让愚蠢增加,而不会让天赋才智得以突显。群体是无名无姓的,它不必去承担什么责任。这样的结果就是,驻留在个体心头的那份责任感就会消散一空。

【群体的情感和道德】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2、群体的轻信和易被暗示:妇女和儿童是最没有主见的。一个被告的命运如果靠的是孩子提供的证词,倒还真不如以扔钱币的方式来决定谁是谁非。

3、群体情感的夸张与单纯

4、群体的独裁、专横和保守

5、群体的道德

【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形式简单的观念才能被群体接受,因而思想必须经过一次彻底的改造才能变得让人易于接受。

2、群体的推理能力

3、群体的想象力:一个群体只能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影响它的只能是形象。具体的形象震撼了群体,牢牢吸引住了群体,并由此而成为群体行为的发动者。

【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

【第二卷:群体的主张和信念】

【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1.种族

2、传统:因为有了传统,文明才有可能产生。但如果不对既有的传统进行破坏,进步同样是不可能的。

3、时间:那种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的统治形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打造出一整套的政治和社会组织。

4、政治和社会制度

制度和政府都是种族的产物。

5、教诲和教育

【群体主张的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

“民主"这一词语,在一个民族那里是指个人的意愿从属于国家,而在另一个民族却是指个人的意志远远高于国家。

2、假象

只要人们还拥有希望和幻想,他们就可以活下去,否则的话他们宁愿尽快死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各种神明、英雄和诗人的原因。科学已经担负起这一任务,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了。但科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幻想这一方面的需求,因为他不敢做出让人感到舒心畅快的承诺,不敢放出弥天大谎,只是按照事实说话办事。

3、经验

只有经验才可以让群体去接受必要的真理,只有经验才可以控制住过于危险的幻想并最终将其摧毁。

4、理性

【群体的领袖及说服人的手段】

1、群体的领袖

生物只要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要求产生一个头领。聚在一起的人很容易丧失自己的主见,无意识地投靠一个看起来十全十美的人。

2、领袖说服人的方式

断言 重复 感染 —在一个断言被有效、无争议地重复之后,所谓的流行观点就会形成。与此同时,强大的感染过程也开始发生。

3、声望

【群体的信念和主张的变化限度】

1、坚定的信念

2、群体主张的可变性

所有那些与民族的基本信念和情感不能协调一致的,都不会长久地存在下去,逆流总是短暂的,不久还会融合到主流当中。

【第三卷:群体时代】

【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

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

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

2、同质性群体

派系

身份职业

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

【作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刑事案件的陪审团】

一个优秀律师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如何赢得陪审团的同情。

【选民群体】

【议会中的群体】

议会中的群体也表现出群体的一般特征:缺少思考、善变、容易被暗示、情感夸张以及由少数领袖人物在主导局面。

极端狭隘的头脑与强烈无比的信念结合在一起,会赋予一个有声望的人绝对的权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