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读后感大全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的读后感大全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一本由[意] 皮兰德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一):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本书包含《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亨利四世》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都有一个共性,便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在《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作者借由六个虚构的人物,希望找一个剧作家把他们的故事表现出来。而《亨利四世》中的疯还是不疯,真是个问题。想不疯也不行,真是人生荒诞,生活是戏呀! 作者是意大利现代伟大的戏剧家。而作品相当有后现代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虚构与现实交织,演员与观众相结合。《亨利四世》中行为和心理活动穿插表现。委实相当惊人,很新颖别扭。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二):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在《第十一回》的影评里马了这本书

时隔多年终于给kindle做人工呼吸然后因为是马的列表里第一个所以看了它。(哈哈 说明我书和电影都啥也没看)

贫瘠,贫瘠。

所以说他们的相似处大抵在于套娃。

一个剧中人打扰演剧人的剧本。

和第十一回不一样的是那六个人真的就不是人。是角色。

皮什么名字看起来很像饥荒里的牛。。

因为我很浅薄所以没有看懂然后想在豆瓣看看发现书评也看不懂,但是套娃很有意思就是了。结局也很有意思,以至于我翻了居然已经是下一篇剧本了。

所以被创作的角色就会如此游离的设定让人细思恐极,哼哼。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三):幕布之下的多重现实

两部戏中戏,现实与虚拟的溯转回旋,第一次知道戏剧还可以这样写。 六月初就做梦梦到这出戏了,我居然拖到现在才看完……

舞台上的人物带着面具上场,带着惶惑与惊恐讲述他们被剧作家抛下结局的故事、哄闹般聚集到舞台中央。剧作家捏造不属于他们的人物、创造在他之外的故事,却无人有意倾听,此刻六个角色不过是虚拟中的不真实。只不过这几个虚假的角色构造反倒就是某种悬在空中的真实,它那般抽象化的生活叙事终于在它行进的道路上与现实、与舞台下的人生融为一体。而舞台上的另一个剧院是剧中虚拟的真实呈现,可排演的戏剧却要极力追求那梦幻,舞台与观众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永远戳不穿的泡泡;戏剧总在模仿现实,可又显得只是无力的追寻。尽管名为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可在故事开头他们每个角色都已经独立存活,或者说剧中的人物与剧外的看客一般,生活仍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前进着,看得我惊诧万分。 《亨利四世》看了两遍,剧中的疯狂与难以言说的破碎依旧俘获我。舞台上宫殿里画作旁,一种名为流动的停滞让所有人都开始自我哄骗,面具带上二十年之久早已开始与自我融合,或许我曾经真的拥有过自我?生活的门在何方,它是否真的存在过,我越过,我越过才是真正的自我,死亡亦是新生。疯狂反而才是清醒,这如何不荒诞。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四):《亨利四世》:暴烈的孤独,绝望的浪漫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1.与布莱希特“间离化”的关系,不断提醒观众与戏剧保持距离 2.作为戏剧演出的落幕,中场休息等元素成为了戏剧内容的一部分 3.剧作家的缺位暗示了“作者已死”,剧本内容成为了需要重新被理解、解构与建构的对象 4.剧中的所有角色其实都是虚构的,但是六位剧中人相比剧场经理、演员而言却明白自己虚构的身份,因而他们是更痛苦的 5.在舞台上儿子所表演出来的死亡与作为这个故事逻辑发展的死亡重合,随后儿子的身影又出现在台上——整部剧在真假莫辨中,也在剧场经理和演员面对真实与虚假的混乱而产生的恐惧与迷狂中落幕。 《亨利四世》

虽然我不确定皮兰德娄在创作《亨利四世》时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是否已经产生,但是我觉得这部剧和我可以说是最爱的一部剧——加缪的《卡里古拉》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亨利四世”第一次的疯狂来源于一次意外,而正是这二十多年来的孤寂让他看清了世界和周围人群的真相,因而在他清醒以后,即第二幕的后半场中,他用着近乎暴烈的口吻向手下的四个随从诉说着这一切的荒谬——如同《卡里古拉》里卡里古拉在意识到存在的荒谬性之后用残暴的手段迫使民众认识到“你们的生活并不重要,谁承认这一点,谁就获得自由”;而“亨利四世”的第二次“疯狂”,即清醒之后的“疯狂”更向是一种绝望的报复:意识到自己失去的人生无可挽回,而周围的人依然愚昧不堪,无法理解,也许只有回归“疯狂”才能得以继续存在。最后的场景里,“亨利四世”绝望地留在舞台上对着惊恐的随从自说自话,像极了《卡里古拉》里卡里古拉在寝宫里默默地等待自己的死亡的场景。这是一种暴烈的孤独,绝望的浪漫。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读后感(五):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皮兰德娄

皮兰德娄的代表作,六个角色为了寻找剧作家来到了剧院,在经理和演员们面前演出了故事。是典型的戏中戏,就其内容而言,让角色跳出剧本而存在于真实的世界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存在在故事中的,在剧作家笔下的剧本是展现了部分的角色生活,而更多的是未知的。而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本身的叙事结构也相当有特点,双重的结构,彼此又有重叠,故事穿入故事,形成交错之感。

而剧本更是借角色之口说出了作家的困惑,比如父亲说过: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特殊的内心世界,假如我说话时掺进了我心里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看法,而听话的人照例又会用他心里所想的意义和价值加以理解,我们怎么还能够互相了解呢,我们自以为了解了,其实根本即不了解。言语即符号,而每个人对于这些符号的理解又有不同,以为了解了彼此的意义,实际上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这或许是人类最无奈的地方,即使是说着相同的语言,受着一样的教育,但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终有偏差。

亨利四世 皮兰德娄

初次看到剧本的名字会想起莎翁笔下的亨利四世,然而皮兰德娄笔下的完全是相异的故事。三个世界的交会,三个时间点的交错。我想800年前的亨利四世,二十年前的化装舞会,现在的舞台上的都是同一个亨利四世。引用剧中人的一句话:我们只是把他在自己的幻觉中臆造的双重幻象摆在面前。那个被认为是疯子的人却比所有人清醒,这里是否也暗含了波西米亚对布尔乔亚的反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