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100字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100字

《21世纪学习的革命》是一本由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译者:杨彩霞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一):《21世纪学习的革命》

什么样的观点,都是放在什么样的时间轴来看。国内是2010年出版了这本书,如果在当时来看,相信会有更强一点的感受。放在今天,并不那么强烈。

本月的读完的第三本书,尽可能达到4本/月。拜疫情所赐,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终身学习,这个理念早已深入“我”心,19年那本《终生成长》更与时俱进些。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包括作者推荐的“瑟谷学校”,管中窥豹的一笔带过了,还是很好奇具体的运营方式,和学生在学校里真正的学习状态。概念、和观点,被提出以后,若证实则有个唤醒他人的过程,这本书更像是这盏“灯火”。后续的方法论、和实践更为重要,当然书中也只是起了个头,这部分的内容不在本书中呈现。于教于学这部分的观点还是很认同的,于“教“学得更多,前提是主动带入思考。但反向推之,如真能带有自驱力的思考,于“学”中收获亦然很多。可见问题本身不在“教”和“学”这个形式,在于能否激发兴趣的思考。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女儿答题的那个实例,所有标准答案以外的“正确”答案皆不算。太在意结果正确与之对应的流程正确,这与现行的制度密不可分,这部分作者也做了揭示与探讨。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二):很不错的书

内容简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遏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把孩子教育成标准化的人,如同流水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对他们的发展真的重要的吗?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审视我们的教育,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人权宣言》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本书作者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身体力行,创办了瑟谷学校,在这里,学习是自发进行的,孩子们有足够的动力探究世界、学习知识;同时作者认为,学习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括幼年、学龄期、工作阶段乃至退休后。

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但对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启发性,还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读罢此书,你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孩子,也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

目录 绪论:何为教育

第一部分当今的教育体制败在何处

第一章教与学

第二章课堂环境

第四章新世界

第五章反民主式教育

第六章抵制变革的因素

第二部分佐助教育之因素

第七章发达社会为个体实现提供的环境

第八章自由民主环境对于个体实现提出的特殊要求

第九章个体对自身教育作出的贡献

第十章艺术的位置

第三部分构想理想化的教育环境:原因与方式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三):大家都来重新学习

看完《21世纪学习的革命》,发现我们都是被“教育工厂”生产出来的

在曾经100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没有把所有的孩子都放在一个叫做“学校”的地方,人类在地球上劳作、生活,吟诵、思考,创造世界。大约150年前,人类的孩子开始需要参加一个叫做“公众教育”的活动,即“上学”。那时正是工业革命蓬勃向上之期,工作速度达到了让人类又惊又喜的程度,将手工劳动远远甩在了后头。自此,公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承担起了巨大的使命——为工业社会源源不断地供给合格劳动力。

工业革命掌控下的社会,工作被大量机械化,厂房被大规模建造,众多人力要做的工作是:与机器一遍又一遍的精确配合。而公众教育该如何让社会满意?答案是,让学校工厂化。

可以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工厂化学校里毕业的,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不开心的学龄岁月,但你知道学校是如何工厂化的么?你知道自己是如何与其他人一起,被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么?

先从学校的设置说起。学校的外形就如厂房一般,四四方方单调的楼房,被隔成一间间编了号码的房间,送进来的孩子们被编好号,安放在四四方方的桌椅之间。孩子们是一件件待加工的原材料,一旦进入学校,就顺利进入了学校生产线。这里有经过培训的老师,他们都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在规定的时间,用规定的课程材料,按照标准加工、考核、筛选学生,最后通过考核的成品会被贴上显眼的标签,送入劳动力市场。

这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工厂,它要保持有序运转,有两个必须的基础保证。

第一,必须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就打破他们的自由精神。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校都必须强迫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排好队,所有上学的孩子必须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教育工厂通过强制性训练,培养听话顺从、服从规则的孩子,将他们训练成毫无反抗地从事极其单调乏味工作的人。

第二,学校要传授孩子具体的技能,使其能够在机械化的工厂里高效工作。这些技能概括来说就是:阅读、写作和算术,这是工业社会的三项基本技能,它们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核心。

将孩子们束缚在狭小单调的空间;让受过培训的成年教师灌输规定的文化价值观;用奖惩方式,进行固定技能的培训和评估。于是,被工业社会生产模式青睐的成品,一批又一批地被生产出来。在工业化的巨轮之下,一代又一代的人随着机器运转而行。直至今日,在后工业化时代已来临的今日,学校仍在工业化巨轮的惯性中转动;在发达国家之外,工厂化的学校仍在不断地拔地而起。

作为具有强烈好奇心、探索欲,拥有强大思考能力的人类来说,器物化的生存状态,带来的是日益严重的个体身、心、灵的分离。与人类本性相背离的工业化教育模式,让人类的孩子从小便被装在了别利克夫(契诃夫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的各种套子里。童年是一生的基础,失去了阳光、欢笑和想象力的孩子们,该怎样为自己成年的幸福带来亮丽的色彩?更为迫切和关键的是,后工业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与工业化时代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将是21世纪的主流和希望。深刻反思和改变现有的工业化教育模式,将是人类踏向新里程途中,必须解开的第一个大枷锁。

《21世纪学习的革命》读后感(四):21世纪学习的革命(沃顿商学院图书)-----受益非浅的育儿教材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听说此书是育儿书籍中必须备之书,于是便收于襄中。后来在看到书名后的备注的时候,这本书便一跃成为众育儿书中读得最多、看得时间最长的那一本啦。

作者是拉塞尔•L•阿克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管理学荣誉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动力学中心杰出成员。拥有英国赫尔大学系统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国家独立大学、伯明翰大学、里斯本大学、(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书。你说这样的作者写的书,我能不敢收藏本,加以习读吗?呵,必须的。

作者从最初便引出问题“何为教育?”作者给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教育是把学生灵魂中已存在的东西引导出来……放进一些那儿本来没有的东西……我不称其为教育。我称之为侵扰。”

我觉得教育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引起着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学前的教育,孩子零到六岁之间的教育,所以会如雨后春笋般出来一堆,贵族幼儿园,亲子园,早教班之类的。但是这些教育真的是因人施教,培训孩子的个性独特性创造性吗?恐怕不是吧,教材是统一的,老师所受培训也是统一的,照作者所言,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天真,想象,独特这类想法,给抹掉,换成千篇一律的言词,孩子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被我们认为是不符合标准答案的,那么这些教育还有意义吗?对于教与学,作者说“大部分教师要是擅长点什么的话,他们擅长的是学而非教”这一语击中,细细来想确实如此。在与女儿的相处中,就简单的讲故事,她都会对词提出问题,如“威力是什么意思”“羡慕是什么意思”“空当当怎么讲”“小时候的候是哪个字”每每此时,我都会淡定地说,记下来,记到本本上,我们一起查查。翻字典,或者百度一下,自己理解体会后,再给女儿讲解,有些时候书面语她也不太能理解,例羡慕,后来我就跟书上学习,跟她说,我想吃饼干,结果我手里没有,而你手里有饼干,正是我想吃的,我就很羡慕你,因为你有饼干。女儿低头想了想,对我说你有小猪睡衣,我没有,我也想要一套,我很羡慕你有。至少她能明白,还会用。如此一来,我便上心,书中的词我都要先查一下,自己理解,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话词来告诉她,这不就是加大了我的学习,那么对于一名老师来说,学习提问,他们照本宣读,超过范围的,他们也需要再去学习,而非擅教。那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变得擅学呢?一时的好奇或许是起点,长久的兴趣才能保持学习之路继续。兴趣能让人得以满足,高兴,或者是另一种情怀,在女儿刚出生的时候,我们便给她讲故事,读卡片,从开始亲子阅读,坚持到现在,女儿看到我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总是很新惊,翻过之来,发现没有画,她的兴趣就不大了,可是看到我们时不时就抱着书在看,一脸满足的样子,她又很是好奇,于是现在女儿已经开始指读。我想这也就是这本书我不断在读,不断在看的原因,他所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书中简单的道理,

书中所讲的瑟谷学校,如同我看到小豆豆所在巴学园,那是多么的让我向往,如果可以真是很想给孩子创造那么一个环境,可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如在学前的这段时间,都是被我们所重视的,所言的黄金时期,孩子的巨大学习能力是在以后的岁月所不能被超越的,但是当孩子想要自主活动时,往往就是我们,我们这些大人或许可以往大里说是社会,扼制儿童的自主活动,而用成人控制的行为代替之。因为我们总怕孩子搞破坏,搞浪费,实不知,孩子也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一如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样。没有舍,哪里有得,往往想要真正做到放手,是很难,想要真正与孩子平等互相尊重,也很难,所以我需要时刻来翻看,来提醒自己。

在此引用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教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事情,然而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是:值得学的东西是教不出来的。”学习此路很漫长,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放下,才能得以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