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疯雅书中事》读后感100字

《疯雅书中事》是一本由[美] 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雅书中事》读后感(一):写给藏书癖们的书

正像译者所说:“这不是一本出众的书,但却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

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快速翻完了这本书,感受作者对藏书这个市场上的众多藏书者和书商的深入了解,获得了不少信息,也知道了藏书这个世界和许多其他类收藏具有的相似性——商业性、泡沫、乃至欺诈等不那么好的特性,当然真正的藏家是能置身物外的。相对而言,大多数藏书者要比其他的品类的藏者更平民化一些,更有精神内涵一些。

不太明白全书是否为了凑够10章弄了个目录,在我看来,藏家的故事、藏家的心事、称职的淘书人、不疯不魔不成活等等章节的标题都是在讲一个个、一串串藏书人的故事,而对网络时代如何藏书到时提出了一些真知。

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推荐:如品相、珍罕(rarity)、稀缺(scarcity)、价值(value)和值得(worth)等,作为藏书者在收藏时是时刻要记在心头的。

学了一个新词藏书癖(bibliomania),和英文书名中的掏书人(book hunter)可是有能量级别上的本质差异。

《疯雅书中事》读后感(二):一点想法

居然仍不算过时,可见作者把藏书这门事业玩明白了。

还是一个问题,当前整个藏书的经济规模过于依赖于现代初版,现代初版不是一个稳定的价值载体,作家是需要时间考验的,伟大的文学时代过去,市场也缺乏创造文学神话的动力,但是去除了这种一般等价物,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滑坡。

可能藏家爱好者规模会萎缩,文学粉丝的群体转向了漫画和宝可梦,最后的大卖家仍然是有学术需求的那些,藏书和学术的联系无法割断,所以文化价值会无限上升,机构的库存量已经极度膨胀了,无非是继续找热点(比如这几年的黑人文学和女性主义,八十年代兴起的童书)和清理角落,或有新兴组织购藏,信息化社会,好像什么都在加速,藏书作为一种保留文化的机制,对社会到底还有多大价值是值得重新考量的,因为它的结局太单一了——大型机构会积蓄整个人类文化,花的还是我们的钱。

于是实用价值在这个时代,好像是藏书的第一位准则,价格也被一直推高,手稿,文献,贵到不可理喻。私人藏家不过是螺丝钉。但是也有更大的空间在一种反向态度上,当你与本地大机构背道而驰,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书在网络上太多,也太少。这个角度,私人藏书的意义成了,保护好你保管的书,不要交给不信任的地方。

当然,最亲切的是看到《天生好手》的那段叙述,我也藏有此书初版,且是十分独特偏僻的一种关联本。

《疯雅书中事》读后感(三):书的收藏:不疯魔不成活

何为藏书家?有人如此定义,藏书家就是必须戴上白手套才去翻书的家伙,且只看末页——版权页。这自然是一种刻薄的说法,其实藏书界真正的读书人比比皆是,且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学者、研究者,美国作家尼古拉斯•A•巴斯贝恩的《疯雅书中事》里即记载描述了一群“稍嫌痴狂的爱书人”,应该说,这些才是我们心目中名符其实的藏书家,因为他们认真阅读、研究自己的藏书,且收获了卓有成效的果实。

如果说藏书只为稻粱谋,以此初衷为出发点,看似务实,实则很难达成愿望。因为藏书这桩事一旦为名利所缚,恐怕不仅光彩难现,实物的真伪更是闪烁不定,何谈什么稻粱呢?作家巴斯贝恩深谙此中真谛,书名起为Among The Gently Mad,汉译“疯雅书中事”,疯与雅并置,倒也很妙。藏书为一雅事,但没一点疯魔的劲头和热情,也难以达至一个相当的境界。

《疯雅书中事》讲的是大洋彼岸的淘书藏书,地域相隔,我们应感到陌生才是,可偏偏虽隔天涯却似咫尺,因为那种藏书人的心事激起了我们的共鸣,其痴缠、沉迷之态中西并无不同。比如对于如何才能成为藏书的行家,巴斯贝恩引述一位书友的话:“你必须和书同床共枕,和书生活在一起。你必须摆弄书,不要怕和它们有亲密接触。”即“与书相交的满足感大过‘出于爱欲的肢体接触’”。果然是已入化境,不疯魔不成活。记得曾见过古代的一则笔记里记载藏有宋版书的藏家,对其藏品的爱抚摩挲之态颇与此相类,到了寝食不思的地步。自然,或许爱书人都多多少少有如此这般的心境吧。

如果不把“玩物”用作贬义的话,资深的藏书家并不避讳将藏品作揣摩把玩之物,因此,亟亟注目于版本、装订、书衣、插图、开本、毛边等。毕竟,由于品相之不同,同一种书的价格相差之悬殊不可以道里计。不过,虽然收藏之源在于品相,却亦不可束缚于品相,因为标准是死的,物却是“活”的。巴斯贝恩讲述一次他参观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中心的珍品藏书,竟然看到一本外观惨不忍睹的英语语法书《柯卡姆语法》,且为第六版,破旧不堪。但这却是亚伯拉罕•林肯少时曾认真学习的一本书,只受过一年学校教育的林肯全靠自学,《柯卡姆语法》给了他莫大的帮助,其《解放黑奴宣言》、《葛底斯堡演说》、第一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讲等名垂青史的文字与这本破旧的小书关系不小。如此“意味深长”的书,其品相还有什么重要的呢?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书籍的流变亦有许多命运不定处。林肯的书获得了好的归宿,而大多数藏家痴痴寻觅搜罗,费尽心力,但在爱抚把玩心头之好时,必有隐隐之忧悄然掠过:这些藏书于自己身后会有何种命运?赠与国立图书馆建专门收藏室当然最佳,但并不是谁都有这种资格的,否则赠是赠了,尽数打散,面貌全失,与流散无异。能承继存款与珠宝的子女滔滔皆是,喜欢不当吃不当用的书籍的可不多见。这还只是限于个人的圈子里,更不要说水火之灾、兵荒马乱之时,由脆弱的纸页构成的书籍全无抵抗力,任由命运播弄。而如今进入了数字时代,纸质书已然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是与电子介质成并存之态势,抑或为其取而代之,沦为积藏库里无实用价值的古董物什?

自然,这还只是我的杞忧,《疯雅书中事》在面对数字时代之时,更注重的是利用便捷的网络传播工具,将淘书的触角延伸得更远。毕竟,在如今这个和平年代,收藏正是黄金时期,远未进入颓势。而多数藏书者并不是为藏书而藏书,寻找自我的存在感方为其孜孜以求的目标。有人定位于军事领域,有人专事植物学书籍收集,有人收集民国旧期刊,有人瞄准一位现代作家的各个时期、各种版本、不同语种等,更有人只收集一本书的几百种版式,不一而足。术业有专攻,即使在旁人看来不免怪癖,藏家自己心中充溢着喜悦感。收藏,意味着永远可能遭逢各种分叉的小径,如同在路上的我们难以知道在下一个街角会碰到什么,藏家之痴迷与纠结大致于此。尽管“疯魔”二字听起来有些怪异,但源于对心爱之书籍的热爱,想来许多爱书人必会有戚戚之感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