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死海搏击》读后感精选

《死海搏击》读后感精选

《死海搏击》是一本由[美] 戴维·里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海搏击》读后感(一):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

我在自己人生的特殊日子里读完了这本书,真的就如同作者――桑塔格的儿子里夫所说,这是一本痛苦的书。说它痛苦,一方面作者再次经历了与他母亲一起搏击死海的不堪回首的过往,不仅是那些时日,还有那些关于生命于死亡的思考,都是令人痛苦的;一方面更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与桑塔格竟是如此相象。不过,作者一些冷静的叙述和思考可以让我进行反思,透脱一些东西。桑塔格一生三次与癌症搏斗,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不惜接受最为痛苦的治疗方案,她拒不接受死亡的心态,以及她最终意识到在死亡这个问题上其实并非如她一厢情愿所认为的与众不同的无奈、不甘与恐惧,让人心痛不已。这样一位女强人,在为生存而战的同时,多次因绝望而落泪,也让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心酸伤痛。读完这本痛苦的书的今天,阳光明媚,春天又到来了。我想,除了还是要像桑塔格那样一辈子坚守“希望的力量和钢铁般的意志”外,还要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另一个人那样:“贝托尔德·布莱希特躺在柏林慈善医院病床上奄奄一息时,最后还做了一组出色的诗。写最后一首时,他看着窗外近旁一棵树上的一只小鸟,觉得小鸟的鸣叫声很美妙。布莱希特写道,他想自己死后,鸟还活着,在树上,婉转鸣叫。这首诗的智慧在于,诗人接受了那个事实,享受世界之美,认同自己的转瞬即逝。”

《死海搏击》读后感(二):无解的问题,然糊的文字。

看完了,大意明白,细节模糊。对于一本探讨生死的书,第一遍读后感如此懵懂,算是可以接受吧。

这是活着的儿子面对几次遭遇癌症、最终被夺去生命的母亲而发的感慨,集合了回忆,反思,莫可名状也无法判断的是与非。在确认母亲患上不治之症直至死亡的那段日子,以及后来的日子,作者对于自己究竟做得够不够、对不对,始终无法判断。致命的病症带走了我们所爱的人的肉体和思想,那么“希望”与“信念”对病人来说,究竟是镇静剂、还是带来更多更深的痛苦?死去的人没有说,活着的人---尽管看着她死去---也没有答案。尽管母亲是桑塔格,儿子也是文化人,他们所遇到的痛苦疑惑与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面对前方的死亡,整个人类,及每一个个体,都无处可逃。也许悲观的承认“活着就是在赴死”会更加正确、客观。

全书都是作者的感受,一个人的独白,虽然很多话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思考(特别是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可我还是感觉这独白好“然”。这是一个陕西方言词儿,有“黏糊、囫囵、糊涂、搅合在一起”的意思,我觉得用在这儿很贴切。最直观的感受是明明前面已经写过的东西,后面又再次提起,这样的反反复复并不是深入探讨,倒像是兜圈子。如果不是层层深入、或是依序铺开,全书为什么还分了章节?而且这分明是作者事后的回忆录,在可以系统写作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出现这样的前言后语混淆在一起的状况?让本来就无解的生死问题更加迷糊了。。。再加上不时出现的冗长的句子,从句式上分不清主从,很难读通,也更加难以了解句意。虽然在网上没有找到英文版,可我隐隐感觉原版原句应该就是如此,可是翻译的同志是不是帮点忙儿呢?引用81页的一句话,“这就是为什么对她来讲,找到一种扭头不看、却又感觉她并不没有扭头不看的办法是如此的重要。”我努力用“双重否定得肯定”这一公式来解题,无奈未果;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其实并不影响上下文的理解;但如果你执着,那就有得“花轰”了。我觉得任何深入探讨这类句子的行为都可定义为“犯傻”。。。

首先,生死讨论早已有之,本书并不新颖,加之文字太“然”,所以只给两星。

《死海搏击》读后感(三):守得云开见月明……

生日的那天买了这本书,当时在小书店看到时,大致翻了一下,便和几本杂志一起抱回了家。

在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心里在想的其实自己的病症,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以后又该怎么过,该以怎样的心态生活和处理即将要面对的生活中的种种事情之类的想法。

那天晚上,我翻开书开始阅读,手里习惯性的握着一根笔,已备看到有用或思考的地方浅浅的划线用。但是,随着阅读的进程,我第一次毫无顾忌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写下来(我是指写在书页上),记录下我随时的感受。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或许损害书籍,但我现在更认为这是鲜活的有生命的阅读方式。

你读过一本书,直接在上面随笔写下琐碎的感想,你和书彼此熟悉,彼此属于,你的思考更趋于完整,而书比从印刷厂制作好时更有灵魂。

于是我开始在阅读的同时在书页上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p3页

表象永远掩盖不了真相,越掩盖越是突显……

p7页

死亡最靠谱!

p8页

你不能骗别人,更不能骗自己,因为那是更本不可能的……面对是最好的方法,也是唯一的。

p10页

该是释然

p16页

真的是幸运儿么,你只是成为你自己。

病人有知情权。每当我遇到和家属谈的医生,我都会直接对其说,“请直接告诉我,我该知道,任何情况我都能承受。”

p18页

大面积割肉

p23页

是的,我赞同。只有一种病会让人真的变得底下与丑陋,那就是心病。一颗肮脏的心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高尚。

p24页

很多疾病都因为缺乏爱才产生,尤其是与疼痛相关的病症,而这一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p25页

永远是纯粹的,决绝的。

p27页

对科学、生物学抱有终生的兴趣,当然还有医学。

对我而言是希望,至少是给其他人的希望。

最可怕的不是身体倒下,而是精神。

p28页

接受真相,不管真相是什么,都尽可能去面对。

p33页

如此巧合从读这本书开始,我也在这么做,而且在想以后也要这么做。

p35页

“惊恐”没有任何意义

p36页

用学术语言安抚病患,毫无意义,任何一个有心智的人都清楚后果,掩饰反而让人更加恐惧、消沉,真相很坏,但是“直面”才是最好的战胜恐惧的方法。

p37页

医生回避的正是我最想知道的,如果会死,我要知道真相。

可以死,但是不可以被吓死。更不能被唬弄死。

p39页

缓刑?相对不太难受和病程缓慢

是的,想象与真实是脱节的,对死,距离越近越了解真正的含义。

p41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必须要死,因为“死”让“生”有了期限,人生才有意义。而永生的无期限极大的减弱了存在的意义,没有存在感,人生便无意义可言。

p43页

“焦虑”压力疾病的原因之一。

p45页

药物副作用?一种疾病引发的另一种?连锁反应……

p46页

天啊,救你的同时在杀你,让你死,只是时间和方法问题。

p47页

我接受“朗格”状态

p48页

“作家就是写作对他而言比对所有其他人都更艰难的人。”很经典的形容

黄道光,没注意过,要留心看看。

p49页

一个人内心的思考正是如此,矛盾而对立统一。

p54页

当死亡这个终点来临时,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它。不管恐惧或焦虑都是毫无意义的。

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永生不是奇迹,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才是奇迹。

p69页

永远都感觉有许多事要做,总感觉还有真正更重要的事。

p75页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无望,所有的努力都为了活下去。

p77页

对一个极度热爱人生,有太多事想做的人来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死亡,都是难以被接受的。

p81页

“她对自己获取事实、了解事实然后面对事实的能力的信念。”我相信这一点,这些年来我也是这般的信念。

p116页

她死了,死亡,是否等于一切的消失?

精神是否永恒?

真正的永恒是否存在?

全书阅读完毕之后,我在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

以“向死而生”的心去生活,一切皆守得云开见月明……

《死海搏击》读后感(四):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

为了治疗乳腺癌,桑塔格接受了化疗。化疗期间,她写了不少日记。在一则日记中,她写了这么一句:“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就是这几个字,让她的儿子戴维•里夫终生念念不忘,以至于在母亲过世后,都坚持认为桑塔格的这句话——不管她自己是否完全相信它,也不管我们是否能渐渐地完全相信它——都是关于人终有一死这个古老的话题,所能说出的最精彩的话。

在戴维•里夫撰写的《死海搏击》中,展现了桑塔格如何渴望在忧伤之谷展开双翼的最后岁月。他不但呈现了母亲的不平凡——向死而生,相信理性,倔强自信。更重要的是,他也呈现了一个母亲的平凡——害怕死亡,渴望生存,看不透生死,参不透命运,如常人一样,因病焦虑,寻找偏方,遍求名医,期盼幸运降临。桑塔格面对死亡写下的这句话,显得如此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和诗意!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她对生如此留恋?它是否表达了桑塔格心里对死亡的理想式的想象?作为桑塔格的儿子,戴维•里夫得以平常人不可能有的视角,来观察病中的桑塔格。

病中的桑塔格,心情郁闷的时候,常对儿子说:“这一次,这辈子第一次,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与众不同。”说这句话是因为,尽管从前两次癌症中死里逃生,但第三次的癌症情况极为糟糕,死亡威胁随时在迫近,任她性格如何倔强,意志如何刚强,结果空难改变。书中写到,桑塔格真切地感到了焦虑和惊恐,对生的焦虑,对死亡的惊恐,因为她想活下去,迫切地想,她从来就不想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的桑塔格,在戴维看来,就是一个平常妇女,常人有的担忧和惊恐,她一样不少。与我们印象中桑塔格的强硬,有很大的区分。为癌症折磨的桑塔格显现出她的软弱来。有强有弱,才是完整的桑塔格。

面对癌症,为了寻找希望,桑塔格通过网络搜索关于她病情的资料,并从中寻找一切可以增加自信的内容,比如痊愈率大概有七分之一。只要她保持向生的意志和勇气,她就会是那个幸运的七分之一。她很认真研读相关病情资料,哪怕那些东西极其枯燥甚至完全帮不上忙,她也不愿放弃。她不断地询问朋友,咨询医生,所能用到的途径,能收集到的材料,桑塔格都尽全力而为。她不隐晦自己害怕死亡。这一点上,桑塔格和常人没有什么两样,恐惧,想继续活下去,哪怕多活一二年也好。

为什么桑塔格如此期望能够延续生命?这会是很多人的疑问。显然,她的求生不单单是生理性的渴望,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要知道,她毕竟是一个卓越的举世闻名的评论家、知识分子。戴维•里夫这样解答:桑塔格渴望活下去,源于她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她醉心于活着,活多久都不嫌够。以至于在病情最为糟糕的日子里,桑塔格都还在考虑将来的计划,不止是准备写什么,还有她准备看的书,准备看的戏,准备再听的音乐。支撑并为她提供养料的是桑塔格孩子般的惊奇感,这才是推动她从一件事情走向另一件事情、从一次旅行到另一次旅行、从一种艺术到另一种实践的力量。我相信这种解释,他给出了一个信号——桑塔格热爱这个世界,尽管她自己也在批判它。

桑塔格留恋人间,是对身体物理存活的渴望,还是对精神世界的欲望?这是本书中在论述癌症、死亡、医患关系时最有价值的追问。桑塔格的对死亡的害怕和强烈的求生意志,来源于桑塔格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以及由此促发的对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俗话说就想看看这个世界会怎样。书里有个说法,相对于身体的被摧残,意识对桑塔格而言最重要,假设提供她一种除了意识之外什么也没有的长生不老的可能性,即便变成科幻小说里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的怪胎,她都会感到欣慰与感激地接受。身体形式并不重要,会思考才是唯一。

她所祈求的就是还能以桑塔格的名义进行思考,进行写作。这个愿望带给她强烈的信念,就算是病情恶化很严重的时候,桑塔格依旧相信她可以度过这一关。她热爱科学,带着一种虔诚的强烈而不可动摇的坚韧,就像她崇拜理性一样。她总是相信,外边的某个地方,有某种东西比现在更好,不管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治疗方式。她甚至认为,只要她挺过一段时间,科学发展的进度就可能破译癌症的密码,多活一天,就离希望更近了一步。基于这个原因,她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治疗,总是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

戴维•里夫用温情不失严谨的叙述语言,展示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桑塔格,一个絮叨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桑塔格,一个面对死亡的忧伤之谷,依旧盼望张开双翼的知识分子。

刊于 新民周刊 20111017

《死海搏击》读后感(五):桑塔格:不离人之本性的理性

文/左页

2004年,著名的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拍摄了苏珊•桑塔格躺在棺材架上的可怕照片并发表了出来。桑塔格唯一的儿子戴维•里夫表示了抗议,觉得这是对于死者极大的不尊重。实际上,莱博维茨作为桑塔格生前的好友和曾经的伴侣,两人一度走得很近,而且两者也相互欣赏对方卓越的才华。在《铸成偶像:苏珊•桑塔格传》一书中,作者卡尔•罗利森说,相信莱博维茨“是受到了一种传记创造的力量的驱动”,而并无其他目的。不过无论如何,对于自己的母亲,里夫有足够的理由谴责这种轻率之举,在他对于母亲的回忆录《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里,他还念叨这件事情,依然觉得那是一种“羞辱”。

对于里夫的抗议,人们之前可能会觉得他是有点过于激动了,或者可能认为他仅仅是出于维护自己母亲最后的尊严而抗议,因为桑塔格一直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光彩照人的“知识偶像”。她给人们的永远是震撼性的言论和充满智慧的思索,以及时尚杂志上她美丽的照片,和各种名人聚会中动人的身姿,所以里夫不愿意母亲的完美形象受到丝毫损伤,哪怕是她去世之后也是如此。不过这都是我们的猜测而已,实际上,有很多人也的确就是这么认为的,比如卡尔•罗利森和莉萨•帕多克的传记就是一例。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里夫为其母亲写的回忆录,你就会明白其实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对于里夫回忆他母亲的文字,可能普通读者都会有一种“八卦”心态,我们希望能从这位偶像唯一的子嗣中了解一点亲人之外难以知晓的事情。不过说实话,如果你是抱着这种心态阅读本书的话,估计你会很失望,因为里夫几乎没有透露任何足以告慰读者的“八卦”。他的整本书甚至都称不上是“回忆录”,但也不全是关于死亡的哲学讨论,甚至也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安慰,而更像是一份作者的心灵独白,是里夫面对自己的母亲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并最终走向死亡时的文字记录。阅读这些文字你不会感觉到哪怕是丝毫的矫饰和不自然,也不存在停下来欣赏其结构如何完美,语言又如何花俏的问题。这些文字给人的感觉当然首先是痛苦的,所以里夫甚至劝告译者姚君伟不要去翻译和阅读。但是,从字里行间你也的确能感受到什么是失去亲人之后的“自然流露”——那里必然充斥着喃喃的低语、自责、后悔或者不知所措等等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而不会有任何刻意的设计和明确的目的。由此,你能理解为什么里夫会向莱博维茨抗议,因为这不仅仅是维护形象的问题,而是里夫对于莱博维茨和母亲生前友谊的真诚性的怀疑,以及对于最为普通的人性的维护。实际上,这也是我们阅读这本书时的关键,否则你会觉得它根本算不上一本成功的“回忆录”或者“传记”。

当然,里夫也试图通过这些文字传达出桑塔格面对死亡的态度和人生哲学,这源自于桑塔格多次面对癌症并成功走出鬼门关的传奇经历,这算是里夫在整个的痛苦叙述中唯一带着的“不自然”目的,但是要知道这是基于里夫对其母亲的尊重,并且是事隔多年以后的回忆。不过令我惊讶的一点是,里夫告诉我们的桑塔格面对死亡的态度与他整本书“自然流露”的特征有一种奇妙的“关联性”,那就是它们都出自某种“不离人之本性的理性”——它有点像韦伯说的儒教的理性精神。

说到底,死亡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的否定,一种非理性,而死亡却又是一件任何人也无法避免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死有过切身的体会,他曾经描述过一个死刑犯的感受,“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没有得救的希望”。在罹患癌症的过程中,桑塔格也曾经大喊着叫道,人总有一死这一残酷的事实就意味着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所有人都不过处于“死缓”状态。也就是说,从根本上而言,每个人都是“死刑犯”。所以,坚守理性的个体总会拒斥“死亡”这一基本事实,孔子会说“未知生,焉知死?”,而采取闭口不谈的态度,而桑塔格也一样,“根本不甘心接受人总要死的现实”。这或许也是人生最为悖谬的一点,作为理性的个人终归非理性的结局。但是不接受死亡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又恰恰是最为人性的反应,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不接受死亡不就是理性吗?

在医生告诉桑塔格,她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而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治愈时,桑塔格的表现首先是痛苦,但继而就是积极准备迎接挑战,要知道她曾经两次被判“死刑”,但是两次都成功躲过。71岁高龄的桑塔格继续查阅大量的医学资料以自救,并希望医生坦诚地告诉她获得救治的概率而不是安慰和欺骗,她要求周围的人都帮着她想尽各种办法治疗她的疾病,而不是拿着水晶球或者佛家的理念来为他祷告,实际上她只相信医生和科学,只相信人的理性。这一点也表现在她在《疾病的隐喻》中的精神内涵,即抛开任何附着在疾病表层的非理性猜测和阐释。

里夫说,“理性就是她的宗教”,而“希望就是她的化身”。正如在这本回忆录中所显示的那样,一切的绝望和希望都被桑塔格放在理性的基础之上。这样的一个结果是桑塔格永远是活在未来的期盼之中的,所以在她的日记中,我们会发现她永远有不断更新的读书计划,永远有走不完的旅行计划。她不是没有痛苦和忧郁,只是她勇于承认它们的存在,并认为它们只是成功道路的一个障碍而已,克服它们就是了。

刊稿于深圳特区报 2011.3.1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