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读后感100字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读后感100字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是一本由杨照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读后感(一):世界丰富的可能性

(其实是两年前读的繁体版的感想……)整个帝都被雾霾吞没了。这样一个恍如黄昏的午休时间,我不知不觉把杨照那本谈里尔克的书读完了。骤然的结束,是在对《豹》的解读。我不知道我该如何评论这本书,大概评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读这本比前一本多花了几倍的时间,其实杨照写得依然清澈好读(也许过于清澈了),但里尔克本身是黏稠厚重的,我没法读得轻快。这是少数改写了我底层思维和设定的书之一。很奇怪,读这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到一行禅师。一行禅师和里尔克都在不停地提醒我们,不被惯性的语言驯服,不被惯性的眼光锁定,重新去审视世界,复原世界丰富的可能性。但他俩是彻底相反的。一行禅师是那么清澈,又能洞见日常琐碎里的美好。里尔克看世界的方式好像两面镜子来来回回折射,这么复杂。但不知道为什么又有巨大的吸力,一旦接近他这个世界就会止不住去来来回回地想。在里尔克那里提的那些问题,在一行禅师那里都有解,但这些问题本身,作为问题,都还是会回旋在那里,如同旋转的星系。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读后感(二):我遇见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你是不是也对世界充满想象:

在现实之外,还有无数书和艺术虚构的王国?

你是不是也抗拒暴力和残忍的场面:

感同身受的痛楚让你久久无法平息?

你是不是也需要大量独处:

想在繁复人间安静下来、安顿心灵?

若是,也许我们一样是INFJ:

共情能力过剩又高敏!

那,是什么拯救了你,

在带着强烈毁灭性的青春期,

拯救你于整日的不安与骚动之中?

✨拯救我的,是诗

诗字拆开,左言右寺。

所以诗,就是用语言去建造心灵的寺庙。

这,正好与里尔克的话交相呼应:

去吧,去建造一座寺庙,雨水就不会滴在心上

《可知与不可知之间》读后感(三):爱的使者里尔克|“只有爱才能给予恰切的对待”

一部涉及里尔克诗歌、书信、艺术理论作品的导读手册。我始终坚信以作品立传要比作家的传记更为立体真实。

里尔克说,“艺术作品永远是孤独的,绝非评论可及,唯有爱能搂住它,了解它,珍惜它。”

杨照在讲《给青年诗人的信》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钢琴家科瓦塞维奇赴台接受采访时回答,什么时机才能让演奏者学习他在任何大师班都禁止学生选择的贝多芬晚期最后五首奏鸣曲。他的回答是“you must be in love.”当时口译者释为:“等你谈恋爱了。”然而科瓦塞维奇解释说:“必须真正爱上这几首曲子。”

里尔克将“遗忘”视为写诗的重要条件之一。他在《马尔特手记》中说:“能够回想起所有这一切还不够。你必须拥有许多爱之夜的记忆,每一个爱之夜都和其他的不一样。”

里尔克的诗心是向内生长的,这与他阴柔的气质密不可分。他被女人爱,也是女性崇拜者。他在《阿波罗的古典躯体》一诗里发现,当我们在以赏玩的视角凝视美好的雕像时,我们才会察觉自身的空洞不堪。此诗最后半句“不再看着你/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使一首浪漫主义的咏物诗,转而变成一首现代诗。他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来自于敏感的内观。他深谙创作中使人腐朽的引力正源于日常生活,所以他不愿以感官去僭越神圣。

他对于艺术始终是警觉的,具有惊人的洞察力,同时也是谦卑的,甘愿化身为爱的使者。就像在《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中阐释的主旨:一位即便像俄耳甫斯那般足以驯服野兽、感动死神的杰出诗人,也必须有其限制。必须懂得爱的意志不应作为强加于他人的重负,而应成为一种自由的力量,使负重的生命更加轻盈。就像杨照通过里尔克的作品对于现代诗的体认:是从生命体验的深渊中浮上来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