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窑变798》读后感1000字

《窑变798》读后感1000字

《窑变798》是一本由叶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窑变798》读后感(一):7—9—8

如果你想了解798的历史,看了这本书,未必全都懂;如果你已经有了解,那就不必再看了。前半部分,作者记录了798的发展和现状,通过一些艺术家,黄锐、苍鑫、徐勇⋯⋯他们的想法和策划(展览),对现798的推动作用;后半部分基本重复,只是改成了访谈形式。大都围绕画廊、画、画家这些话题,然而,在他们眼中,798是发展,也是遗憾。从十年前的798开始,全国各地逐渐产生了上海莫干山、杭州丝联、广州红砖厂⋯⋯它们有着时代的背景:毛主席像、红五星、大字报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创意和交流,可是,如果太商业化,它就变味了。任何事物总归有它自身的发展轨迹,东村、宋庄、圆明园、什刹海到798,它们都曾经是一个艺术的符号,无论最终如何。

《窑变798》读后感(二):蝶变

798在我们不太经意间,成了那么一批人、一代人的家园、生计或者梦想之地。尽管已经有人选择逃离,因为喧嚣,但却无可复制,无法回避。已经矗立成一个符号,一个场,一个旅游目的地。

窑变,这个晦涩生疏的字眼,你能想像的也许只有醇美的青花瓷或者淬火历程。

当年唯一留下与798有关的与叶滢堪可呼应的是<追寻失落的上海精神>开篇的那段话: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上海.海上",英文是Shanghai Spirit。王涌问何力,他这是拽的啥啊,什么是双年展?也许现如今发达了的他们未必还记得那一个上海专题以及这一段对话,但他们一定还记得那一段光荣与梦想。

曾经羞涩腼腆灰姑娘般的武汉姑娘,曾经的夜莺,曾经的梦中人,业已完成蝶变,宛然大家了啊。曾经的光辉岁月啊。十年一瞬,人是物非。

《窑变798》读后感(三):走近798,了解798。

简介:

作者通过纪实手法以及访谈的形式将798从一个工厂编号如何窑变成为北京都市文化新地标的近10年来的历史娓娓道来,涉及到生活、艺术、思想等各个领域。其中很多艺术家、活动人、媒体出版人参与或见证了这个窑变过程,他们当时的生活状况、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思考都会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为我们了解中国艺术家现状以及现当代中国艺术文化市场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料。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由于798得天独厚的建筑条件,从2002年左右开始,不断有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和文化创意机构迁入这片原有的工厂区,昔日的工厂在新的都市布局中,如同纽约的SoHo区一样,演变成为了新兴艺术区,大型的艺术节、文化演出、当代艺术展览在这里汇聚成了新的城市景观。西方和海外媒体一再对此地进行报道,798从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型工厂,成为了北京新的艺术地标

近两三年来,到798艺术区来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是越来越多。据抽样调查,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以上的人访问此区。境外来访者和国内来访者的比例大约是4:6。

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比利时王妃则花了几万美元购买了艺术品。来过798艺术区的国外领导人或他们的夫人都一致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窑变798》读后感(四):像野草一样生长

以前写的

像野草一样生长

对于21世纪早期的中国文化生态,798算是一个意外——就像是一片野草,它在一个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并疯狂地生长起来,长得郁郁葱葱,茂盛可人,甚而吸引了众多生物来到这里,自觅其食,各自欢腾。原本的除草者,竟也改变了看法,将其视为另一种“景观”,用以装点城市,招揽游客。

当野草变成了城市风景,还会有人惦记它的野性吗?在读叶滢的《窑变798》时,忍不住会这么设问。在这本迄今为为止最完整地记录798的发展史的书中,叶滢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哪儿”。从2002年左右,她就在这个艺术区出没,追访那些发现、推动、并造就了798传奇的一群人,以他们的讲述,勾勒出这片野草之地的过往与今天,它所映衬出的这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嬗变。

在此之前,像纽约SOHO区的那种后工业时代才会出现的LOFT概念,已经零星地散布在北京、上海等地,只是它们都没有798这么集中、这么招摇、这么戏剧性——艺术家们在非典时代的抗争成功地吸引了主流社会的关注,一种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呐喊,崛起,很快它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出传奇:在不可能的地方有了可能。

这就是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它来自意外,甚至来自错误。当798还不叫798的时候,叶滢就跟艺术评论人皮力在这里进行了对话。带着记者的敏锐,她很早就隐约觉得798这样一个社区,对于这座城市,对于21世纪早期的中国可能意味着什么。在经过了三十年的粗糙而生猛的冒进之后,中国竟然出现了798这样一个民间自发生长起来的、独立的、有着全球化视域的艺术社区,它并不在规划者的考虑之内。一个日渐衰落的国营老厂,本来被规划成电子城,结果竟被一群来路不明的艺术家、策展人、画廊经纪、媒体人、设计师所占据,他们摇旗呐喊,聚众而居,以保卫文化的名义,将这一片工业遗产改造成当代艺术的根据地,变成了一个类似于纽约SOHO区的人声鼎沸之处——这听起来有点像柏林墙倒下之后出现的“占屋运动”(Squatting),年轻人盘踞在原东柏林的社会主义公寓中,把它们改造成工作室、画廊、艺术书店、咖啡馆,成为后工业时代的创意温床。它变得如此性感,在当局者是始料未及的。叶滢将798的这种变化形容为“窑变”,这名字来自于洪晃的比喻:“宋代的陶瓷因为窑变成了一个系列,这个窑变实在太漂亮了,就开始把这个窑变研究成了一个系列。798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窑变。”

将798视为经济现象,而非文化现象的,还有另外一位:策划过北京“胡同游”和“什刹海”的徐勇。他以烧开水来形容798,“它没有到真正沸腾的时候……我希望它就保持五六十度,不温不火”。他跟艺术家黄锐都是798最早的发现者,在引入了迪奥时装等一系列商业活动之后,他也被视为798商业化最重要的力量。798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集中地,更是国际资本最新的一个炒作点——西方的参与像一枚催生剂,促成了798神话般的繁荣茂盛。这个已然破裂的泡沫背后,是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加速度发展,和极其深入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很多人把北京看成是六十年代的纽约,把798看成是当年的方兴未艾的SOHO区,连这种漂亮的“窑变”都能让人联想到柏林的变化,其实可以说,798在短短五六年内的压缩性变化,几乎是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最突出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自身故事的一种片断式讲述。而叶滢对798的描述,会让人联想到,多少年后人们回顾21世纪早期的北京时,它一本绕不过去的文本,就像现在的人回顾战后的纽约时,绕不过当时对于格林威治村、SOHO、东村的描述文本。

然而就像艺术评论人皮力所说的,“所有我看中的地方,最后都会消失”。任何一种独立的、野生出来的品种,最后总是会被培养成一种另类风景。798的勃兴自然是那些野草们的生命力顽强有关,也与养殖者的观念变化有关,更与市场起伏至关重要的联系。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突然降临,这个附庸在全球艺术市场繁荣基础之上的艺术社区,一下子失去了重量,如今我们对798的描述似乎已经是过去式一种回顾:它所象征的可能性,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转折点。

因此叶滢开首就问:“我们在哪里”。价值的重新确定,似乎不只是798所需面对的问题,更是我们这个国度所亟需面对的问题。

作为798变化过程中的亲历者,叶滢的写作并非绝然的旁观,她并没有试图对798进行一个宏观而全景般的描述,也不想隔靴搔痒地铺陈798之外的大局,记者的“客观性”与史家的“全局性”在这里是缺位的——她用一种个人化的视角,来讲述她所看到到的798之一斑,她所触摸到的这个时代表皮之一种,那些有关时代的种种,不在她的目的之内,读者自然会有所反应。就像一枚野草,它只要争取到阳光、空气,和水,尽到野草所生长的本分,就够了,那些后来的花花草草,都是浮云。

撰文/易洪波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1.2.14

http://www.eeo.com.cn/2011/0211/193002.s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