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惊奇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惊奇艺术史读后感100字

《惊奇艺术史》是一本由[美]珍妮弗·达萨尔(Jennifer Dasal)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奇艺术史》读后感(一):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新鲜故事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实在想不起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艺术类的书籍。原本我的生活充满了钢铁机械、赛博朋克等硬朗风格,仿佛一夜间突然就进入了艺术的感性领域。

我不是艺术生,对艺术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喜欢这个东西我更多是出于内心的感觉,喜欢一个艺术家也是如此。喜欢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他的作品,就会忍不住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方寸·MUSEION系列的第三本书是美国的珍妮弗·达萨尔的《惊奇艺术史:你不知道画布背面的故事》,讲述了十多个出乎意料的新奇事例,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去看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这个系列的前两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都很棒,这第三本也令我充满了期待。

与我们古人的画作让我能够沉浸其中感受意境不同,西方的艺术家们带给我的更多是技法和视觉的冲击。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千变万化、百花齐放才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家们身处的环境也不相同,人生际遇不同,他们的故事也是各有各的精彩。 凡是打不倒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印象派的大师们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在质疑者们口中带有侮辱性质的称呼,印象派画家们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并把这个颠覆性的画派发展壮大。说实话,突破传统需要勇气,开创一片新天地这种事情真的太酷了。

说到印象派,那我最喜欢的凡·高也必须站出来挥挥手。他的故事很多,也有很多的谜团,有无数后世之人为之疯狂痴迷,也有很多人在探寻真实的凡·高。我常常在想,我是因为凡·高的故事而对他有独特的滤镜呢,还是因为他的作品让我不由自主成为他的粉丝?

作者在书中第七章《凡·高(或许)死于谋杀》中讲述了凡高这一生中最大的谜团,也就是凡·高之死的故事。两位作家史密斯和奈夫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调查研究写出的《凡·高传》中重新判定了凡·高的死因,不过作者发现他们对所发现的证据也是有所取舍的描述,最终也只能无奈感叹我们无从得知事实真相。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凡·高或许不同,我相信我能从作品中感知到的就是我心中那永恒的凡·高了。 全能天才达·芬奇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西方艺术家。蒙娜丽莎、救世主这些声名在外的作品我喜欢,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些作品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现实比故事更故事,你可以细细品味一二。特别是《救世主》,除了书中介绍的,还有一本专门的书讲述了它背后的故事,有兴趣可以扩展阅读。

通向艺术巅峰的路我没有走过,不知道风景如何,但是相信艰难困苦不会少。在伟大的成就下面,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真实还原的艺术是怎么做到的,有句话叫做“你猜他怎么知道的”,气氛马上到位了,这个悬疑感也立刻就拉满了。带着这种心态,艺术的故事也有了一丝新鲜的味道。 艺术有没有意思?那答案是肯定的。现在的人八卦心那么重,吃啥都没有吃瓜香,这本书的故事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很多人与艺术之间,就差了像这本书一样的引子而已。

《惊奇艺术史》读后感(二):做播客节目或艺术自媒体的朋友看过来~

-

《惊奇艺术史》,珍妮弗·达萨尔,社科文献·方寸。

-

艺术史这么讲,不在意理论解释,不讲究欣赏标准,只讲故事讲讲那些有趣的事儿,在轻松阅读中了解一些知识,这很可,很自媒体~

读到结尾“致谢”,哈哈,我的直觉挺灵的,原来它就脱胎于播客《令人好奇的艺术故事》,这是一个女性团队开办的节目,难怪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

12章,12个故事:

1.莫奈晚期《日本桥》等作品画风突变,是因为他得了白内障看不清?

2.杰克逊·波洛克的成名,背后力量是中情局文化处?

3.英国画家沃尔特·西克特真是开膛手杰克吗?

4.民.权运动怎样启发纽约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的创作?

5.《蒙娜丽莎》曾经多次被盗或伪造。毕加索和阿波利奈尔为什么牵涉其中?

6.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画家夜半盗尸为了啥?教廷真的严禁人体解剖吗?

7. 凡·高(或许)是被谋杀的。传记作家所陈列的证据和推断可信吗?

8.《救世主》到底是否达·芬奇的作品?为啥新闻不断,贵得离谱?

9.“灵媒画家”乔治亚娜、希尔玛,宣称自己是在画画时被神灵附身的女人。

10.非主流的博斯和他诡异的《人间乐园》。

11.马塞尔·杜尚的《泉》与“现成品艺术”概念,来自于他的女性朋友洛林霍芬男爵夫人。

12.安迪·沃霍尔的遗产拍卖,一万件单品,包括各种杂物甚至发霉的食物和用过的避y套。

-

12个故事都吸睛,叙述风格让我想起“没药花 园”,推理逻辑层层讲述,自洽妥当。

作者关注故事所指向的艺术史时刻,以及艺术家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导致他(她)们那么做呢?

-

标新立异、肆无忌惮地打破传统画风;

打造全民偶像;

疯狂艺术家的“罪与罚”;

伟大孤独的天才,在世时常常被视作不可理喻的怪人;

艺术的价值,到底值多少,与艺术无关,一切都是为了钱;

女艺术家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突破艺术界被男性包围的状况……

-

我们由此了解到艺术家、艺术品的不可思议的背景故事,这可能就是普通人喜欢艺术的起点,就是这么简单又好玩。这本书可作为自媒体教材,怎样把材料组织起来变成有趣的故事。

《惊奇艺术史》读后感(三):“你只是需要一个好故事来带你走进艺术世界。”

《惊奇艺术史》的作者珍妮弗·达萨尔(Jennifer Dasal)是北卡罗莱纳州艺术博物馆现代和当代艺术的策展人,也是独立播客ArtCurious的主持人。 她在书的序言中提到,许多人都认为艺术是枯燥的,因此她希望通过具有娱乐性但依旧能够产生深远影响的故事,来引起更多人对艺术的兴趣。 “你只是需要一个好故事来带你走进艺术世界。”

《亚威农少女》,巴勃罗·毕加索,1907

实际上我不认为艺术是枯燥的,可能也有地域文化差异的关系,千百年来“谦虚”的美好品质倒是让部分人对艺术产生了畏难心理,至少我是如此。

畏难从何谈起呢?大抵一是由于古往今来,琴棋书画等均为豪门世家等的活动,作为普通人没有太多余裕与勇气让自己投入或者享受到艺术活动之中,二是在自己身上也没看出多少艺术天赋,对许多艺术作品也没有过多的热情。

如果有人和我有类似的想法,那么这本书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待会儿我再慢慢道来。

Camille Monet in the Garden at the House in Argenteuil,克劳德·莫奈,1876

这本书中所指的艺术,主要是画作、藏品。

对于作者的观念——“你只是需要一个好故事来带你走进艺术世界”——我是相当赞同的。实际上就是“契机”,不管是故事、老师教导、朋友的一句介绍,“契机”总是那么重要且妙不可言。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幅作品的故事,不管是流传的神奇逸闻,或是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理念,都能让我们看作品的目光发生改变。

而在目光发生改变之前,我们会有好奇与冲动,想要亲眼目睹那幅作品,这就是对艺术产生兴趣的第一步。

恰逢五一假期我到西安凑热闹,导游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请我们(游客)一定要认真听她讲解,不然看华清宫、兵马俑就觉得只是看了几个坑,一天下来什么感触、收获都没有。我深以为然,除了视觉上直观获得的信息,作品背后的故事更能够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有深刻的体会。

我想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完成了这个使命——能够使得平时不关注艺术的人对艺术产生兴趣。

目录

第1章妈最喜欢的画家是个坏蛋:克劳德·莫奈和颠覆性的印象派画家们 第2章绝密的艺术计划:情报机构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勾连 第3章英国画家沃尔特·西克特真是开膛手杰克吗 第4章感伤、俗气……以及社会意识:诺曼·洛克威尔和20世纪60年代 那些略显奇怪的故事 第5章消失的女人:《蒙娜丽莎》遭遇的(多次)盗窃和伪造事件 第6章尸体盛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解剖和贩尸之谜 第7章凡·高(或许)死于谋杀 第8章离奇之旅:《救世主》传奇 那些奇异的故事 第9章诡异的降神会:作为现代艺术先锋的灵媒女人 第10章屁股协奏曲:博斯《人间乐园》中的“屁股音乐” 第11章一件现成品的隐情:一位德国男爵夫人成就了马塞尔·杜尚吗 第12章脚趾甲和垃圾信件:安迪·沃霍尔的“时间胶囊”

就好像这本书的目录,为何莫奈是个坏蛋?凡·高(或许)死于谋杀?这些带着悬疑色彩的句子,同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勾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进行翻阅。

星月夜,文森特·梵高,1889

这本书的另一个功用则是再现了某个年代某个圈子的生活状态。

往常我们学习历史,或围绕时间、或围绕大事件、大人物展开,但“惊奇艺术史”主要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其中便避免不了一定程度的猜测与加工,我们依旧可以学到一些历史(但想严肃对待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考证),例如在几个世纪以来(15世纪的前后),很多人一直压制或诋毁笑,认为笑显得放荡等等。

我在前文提到过我对艺术有畏难心理,也认为艺术离自己的日常生活较远,但在1913年左右,马赛尔·杜尚就开始将日用品作为艺术来展示,窗帘、雪铲等,将实用作品转化为艺术作品还有其他名人。

“任何东西,只要艺术家认为它是一件艺术作品,它就是艺术品。艺术家通常被人们臆想为某种神一样的创造者,尽管基本上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任何东西,仍然会被奉为神灵,至少他/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艺术就是一个从制造转换到想象的过程:如果你认为它是艺术,它显然就是艺术。”

如果我们同意这些派系艺术家的观念,那么生活处处都是艺术,它不属于某一类人的专利,也无离艺术太远之说。

书中提到的种种历史情境在我看来都具有其深刻意义也值得关注与研究。

昂蒂布堡垒,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1888

但“惊奇”的艺术史不仅能吸引人对艺术感兴趣,也可能让人失去兴趣。

离艺术家的生活太近了,会产生幻灭。当我们的观点、理念,与作品的理念产生偏差,或者无法认同作者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对作品的厌恶。

无论如何,全书看完,我还是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巨大的魅力,惊奇故事是契机,更是趣味佐料。最后忍不住想说一下排版上明显的遗憾,书没能做到提到一幅画便出现那幅画,而是需要往书前翻找或者自行查阅。一来一回导致投入感又下降了些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