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苦难辉煌》读后感锦集

《苦难辉煌》读后感锦集

《苦难辉煌》是一本由金一南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苦难辉煌》读后感(一):被忽悠了

本是看开卷8分钟推荐才买的,以为会看到一些对历史客观和公正的描述,结果看了3章发现作者的描述非常不客观公正,有故意贬低国民党的动作,写的极其不够严谨,而且有些地方是抄袭其他人的研究成果,真不感相信国防大学的教授居然是这水平,再不相信体制内的人写的历史了,后悔买的时候没有看别人的评论。

实在是难以客观公正,一再强调政治正确还有那么必要吗!难道要让我们去台湾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吗?

《苦难辉煌》读后感(二):一九二一

一九二一

没有谁能想到

那场几经波折的会议

终成星火燎原之势

十二位与会代表

全国五十多名中国共产党员的精英

举起了革命的旗帜

挎着镰刀与锤头

携着象征工农不屈意志的满怀豪情

开启了千锤百炼的革命征程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怀有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梦想的革命种子

自此,开始萌芽、生长

拉开了

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共和国成长史

一个崭新的组织

立下了亘古未有的誓言与理想

誓要摆脱历史之殇

复兴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辉煌

《苦难辉煌》读后感(三):《苦难辉煌》——客观地看待苦难的历程

对于任何一个信仰来说,真正有价值核心不是平常时分围聚的人众,而是在一连串的低谷打击后所剩下。1927年的“四一二”清党、1934年的长征,正是对中国共产党队伍的考验,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

历史不再是一个平面,对历史的评判也不能以政治挂帅,非是即非。本书的价值正是如此,在当前较为宽松的政治条件下,能够较为客观公正地把当年发生的事予以展示。孙中山、蒋介石、朱、毛、林彪、博古、王明、李德、李立三、张国焘等等,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单薄形象,伟大正确光荣并非一贯如是,反动愚蠢卑劣也不是终身代名词,战争更不是永远正义战胜邪恶,事实如此,历史如此。

《苦难辉煌》读后感(四):那些金老没有写下的话

开卷之前,我有两个疑问:一是中共缘何能星火燎原;二是中共为何能躲过历次浩劫。前问追内因,后问求外因。

合卷之后,我又心生两个疑问:这种让中共从一个理论研讨班不断吸贤纳士、发展壮大直至成为当局政府的力量源自何方;这种力量能否延续。

毫无疑问,中共的力量是一股“聚”力。但究竟是什么吸聚人才,支撑度难?信仰?愿景?许诺?⋯⋯也许是实事求是吧。依靠它,中共完成了从扁舟上的民间团体到敢于叫板头号强国的铮铮铁幕的华丽转身;背弃它,官风污浊,文风虚浮,民风怒目。

在黑暗中徘徊,是苦闷;找到亮光却掩盖真实,将是愤怒。实事求是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正视的态度,接受的态度,改正的态度。如果信仰的鲜美不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道大餐,我们靠什么来填饱辘辘饥肠。如果把愿景当做现实写进历史,我们又怎么从过去中找到未来。

真实的历史并不是国共之争,而是群雄混战。历史的真实又岂是一张张脸谱的面孔,一页页泛黄的书简。还原历史不是去撕裂那张张简笔画的脸廓,而是去重塑那个个不完美的身影。

找回历史,才能找回牺牲,找回挣扎,找回失败,这些才是历史的价值。那唯一正确的路会带我们走向光环,而那无尽的失败之路却告诉我们世界的全貌。

那几个问题我似乎已能触摸到答案,却仍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我还是相信那些被短视和不屑掩埋的金子会再度放光。

《苦难辉煌》读后感(五):狂飙为我从天落——《苦难辉煌》读后

狂飙为我从天落

——《苦难辉煌》读后

□清秋124

一本书像法术师,能吸引人,也能令人生厌或觉无趣。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一如既往以史诱人,文字特点却并不妖娆,以朴实取胜,或者历史本身就不必花里胡哨,只要真实,就是最好的再现。

故纸堆里的人和事,醒了谁的目?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辱,尽现眼前。这更似电影回放,令人心绪难平。大起大落的历史命运,带有太多的故事,主角配解,包括跑龙套的人,都因落幕而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余韵,绕梁经久,回味绵长。

以红色政权的因何存在开启中国现代史的序幕,说天安门广场的两个伟人像,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孙中山。说毛泽东和孙中山,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杰出的两位巨人,隔着世界上最大的广场,终日相望。这感觉,难以言喻。孙中山的困惑透过历史的风烟弥漫开来。他曾是毛泽东的心中偶像,18岁的毛泽东就知道了孙中山,后来各成其大,但毛泽东对孙中山的敬佩伴随一生。

然后就是各自在中华现代史上的出色表现了。孙中山选择了三民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毛泽东选择了社会主义并最终取得成功,真是世事如棋局局新啊。最不被世人看好的赤色革命,赫然成功,而蒋介石当然以退守台湾而败北。这其实没什么讽刺意味,只是一种历史巨浪的推涌。有趣的是,蒋介石早早就看出了他的政敌是谁,却还是不能力挽避免。这是一种悲哀吗?抑或是种无奈?于是人有归结他的失势,主要在于“运气”,也并非没道理。

再就是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包括利弊。从最初不看好共产党,到最后的惊讶。李德、米夫、牛栏夫妇,这些人对中国革命的所为,颇有传奇色彩。他们胸中的主义,也成就了他们的青史流芳。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时说的话非常晃眼: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这是一般公理。于是,作为读者的我,忽然心中所悟。胜败岂是兵家常事?有些胜败,对一个人的一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一旦发生,不可逆转。就像蒋介石的败守台湾,想卷土重来,大有白日做梦的妄想。而,就算毛泽东自己,在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也不可预见到最后他成为了红色政权的主人吧?历史,就是这么蒙太奇。

不想感慨那个以刺杀摄政王而成英雄却最终以汉奸沦落的汪精卫,不想感慨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不想感慨日本的军国主义,不想感慨共产党当年的举步唯艰,不想感慨以鲜血换来的今日盛世,那么,我们能记取的又是些什么呢?那些血的教训,那些牺牲的前辈,他们想让今天的我们怎样做,我们有问过自己吗?书中载,广州第一公园大门对联的上下联分别为:精卫填海;介石补天。今读却未失笑,而是百感杂陈。想那列宁30岁在德国创办《火星报》,想那蒋介石在26岁在日本创办《军声杂志》,想那毛泽东26岁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那是个年轻有为的天下,也是个人才倍出的世界。难道真的是厄运造英雄?抑或英雄出于乱世?

“不是每个人都能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说者,读者,都很动容。想到那些叛变的共产党人,心中一凛。龚楚,孙荷宠,你看这两人的名字,就颇堪鄙。毛泽东说的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伏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没有这种认识,我们取得不了成功。思想和枪炮的双重交锋中,谁是胜者,历史已给出答案。蒋介石的座右铭是恩师陈其美的一纸手书:有万夫不当之慨,无一事自足于怀。他可挂“万夫不当之慨”之冠,却不能了“无一事自足于怀”之憾。不二过的毛泽东,却占尽了佛光神意,成为新中国的天人,给他再多的荣誉和夸赞,都不为过。

看书,真想穿越到那个时代的战火中去,体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谛和战争的洗礼。但,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是这样吗?还是更倾向于毛泽东的磊落襟抱——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以此为结,无非也想借其势而助己威,成长为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这恐怕还得看天时地利人和!

2017.4.2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