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精选

《永别了,武器》是一本由海明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15元,页数:3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一):永别了 武器

读这本书本是缘于对海明威童鞋的好奇,读着读着渐渐发现,我对那场战争,和那个爱情故事更加的有兴趣,战争和人性我不想说了,很幸运海明威没有用那种我认为最通俗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战争,人类,社会,阶级的种种情感,很高兴他让我这个门外汉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同时最重要的是打破了一点我的完美主义,相信这是好事。哈哈。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二):《永别了,武器》:春梦了无痕

习惯了睡前读书,习惯了定下目标就尽快完成,习惯了让自己有紧迫感,终于在差旅中读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虽然是赶在凌晨十二点之前,不看完睡不着,看完后发现更睡不着了。《永别了,武器》,在中国早期的版本,译名《战地春梦》,我好像更喜欢早期的这个名字合适一些。 看一下百度词条对该书内容的总结: “该作讲述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 亨利,一个在意大利的美国人只是作为救护车驾驶员参战,准确的说他并没有拿起武器,直接参与作战,虽然佩戴武器,但也不过是装饰而已。说《永别了,武器》,大概更偏向于彻底告别战场,而《战地春梦》,则更中国人文化的名字,而少了海明威一贯作品的阳刚之气。在受伤以前,他不明白为何而战,和大多数军官士兵一样,每日饮酒作乐,不时流连妓馆。在遇见英国护士凯瑟琳后,他不在以前一样招蜂引蝶,但从最初的逢场作戏,到受伤后在凯瑟琳悉心照料以及凯瑟琳真诚的爱意,他明白这就是一生挚爱。只不过随着一战的拉锯,以及逐渐康复带来要返回部队,两人再次分别。 亨利返回战场时,战场由僵持到溃逃,他所负责的三辆救护车,也在苦雨连日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丢弃,加入到逃亡的大军中,同伴不是莫名的被暗枪所害就是独自逃亡,又面临战场宪兵的处决,在逃亡中,看透这一战的,从疗伤期间的时刻关注战事,到再不愿提及与战事有关的一切。久经波折,终于找到凯瑟琳,这对战火中的鸳鸯,终于又聚集一起。风声紧迫,又不得不在风雨交加之夜,二人驾驶一划桨木船,颠簸几十公里逃离到永久中立的瑞士。 二人似乎可以迎来无忧无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有面包有爱情,外面战火纷飞,这里和平泰然的生活,但凯瑟琳死于难产,只留下亨利一人,小说就此结尾。对于这样悲剧的结尾,读起来有《活着》收尾,一样的无奈。 人生大概就是如此,想抓住的幸福,顷刻间就没了。读海明威的作品,我不会去过多关注文字的优美,虽然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语句,通读之后会考虑整篇小说的意义。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书中少不了的一个是喝酒,各种场合的饮酒,无酒不欢的那种,这或许是硬汉风格的体现,就像李白诗句一样,少了酒,大概也会失色不少。不过我还是摘录一些,书中特别增色的文字,来为这本书的阅读画一个句号,也为这段旅途一个难忘的收官。 1.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夜间醉倒在床上,体会到人生不过一醉,醒来时有一种奇异的兴奋,不晓得穷竟是跟谁在睡觉。在黑暗中,世界显得那么不实在,而且那么令人兴奋,所以你不得不又装得假痴假呆,认为这就是一切。 3.相爱的人不该争吵。因为他们只有两人,与他们作对的是整个世界。他们一发生隔膜,世界就会将其征服。 4.你一有爱,你就会想为对方做些什么。你想牺牲自己,你想服务。 5.男女之间虽然相爱,却时常想要单独静一下,而一分开,必然招来对方猜忌。 6.但也有的时候,你会突然感到一阵阵不安,整个人立即变得非常警觉,这种情绪又使你从睡梦中惊醒,望着窗外悄然到来的黎明,你明白过来,身边的一切都随梦幻破灭,你发现自己突然又陷入了一种孤零零的境地,而伴随着黎明到来的,还有那残酷的、逼真的现实,你无可选选择,不得不去面对。 2021年还有半个月的时日,继续朝着今年的阅读目标去努力,“烦恼在成倍增长。读书和种田,是仅有的消遣”。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三):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紧紧契合着时代的流动脉搏,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染力,表现了人类一个特定时代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饱受磨砺的艰辛历程,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奠定他世界著名小说家地位的现代名著,是一部悲剧小说。海明威也是这么认为的,他相信“人生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

《永别了,武器》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当局的欺骗蛊惑下,怀着“拯救世界民主”的巨大热情,志愿参加了大战期间的红十字会救护队。因为朋友里纳迪的关系,亨利结识了凯瑟琳•巴克莱小姐,一名英国籍的护士。凯瑟琳小姐很漂亮,同时军旅生活的枯燥和紧张使得亨利的精神世界无比空洞,开始和凯瑟琳是逢场作戏。当亨利被战壕迫击炮弹炸伤了腿部,而凯瑟琳也正好前往这家医院,两人在日夜相处中产生了感情并且有了孩子。亨利伤愈后返回前线,正赶上意军败退,在撤退路上,亨利因为有外国口音被意大利保安部队误认为是德国间谍。亨利在逃跑过程中找到了凯瑟琳,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正当两人走向明媚阳光的生活时,凯瑟琳难产,大人小孩一起死去。亨利的世界倒塌了。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典型的描写战争与爱情的小说。战争中产生了感情爱情同时也在战争中发展,成熟。这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亨利在救护队中工作,虽说不用冲锋前阵,直接参与战斗,但接送的伤员使他也认识到了战争的惨痛。最初他对战争是饱含激情的,充满了斗志,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充满不确定性也使他的信念开始动摇,使他开始对战争产生了怀疑。

开始他和救护队的司机在讨论战争时,亨利相信战争是可以结束的。当司机帕西尼对他说:“没有什么比战争更糟糕”时,他反驳“战败更糟糕”。在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战争的热情还是高涨的。而亨利对战争的态度转变是在他伤愈返回前线后,在他刚刚抵达前线时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这时意大利军队和德奥联军已经在意大利北部展开了激战,情况十分不乐观。在撤退的过程中,各种混乱堆积。亨利的救护车陷入了泥里无法开出,于是他们弃车而行。在撤退中,战士们的厌战情绪十分强烈,很多士兵甚至扔掉了步枪。受这些外在的影响,亨利内心深处其实已经开始动摇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有察觉罢了。之后亨利随着撤退部队来到塔利亚门托大桥意军宪兵在桥头检查过桥的官兵,作为在意大利军队中的美国士兵亨利,被怀疑是间谍。宪兵不由分说地要逐个枪毙所有的嫌疑犯,亨利被迫跳河逃生。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亨利对战争的看法,他内心深处仅存的一点军人职责感也被洗涤干净。他没有办法阻止战争的发生,但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逃离,躲得远远的。“我摘掉了星徽,那只是为了方便。星徽与荣誉无关,我不反对荣誉,我不干了。”他换上了便服,这是他最终的选择。而在这之后,他也是这么做的。有关战争的报纸,他不看;老朋友向他询问,他不回答。在酒吧里,他有一段独白十分具有代表意义。“别和我提战争。战争离这儿远远的。也许本来就没有什么战争。这儿没有战争。这样我就意识到战争对于我来说已经过去了••••••”

亨利对战争的态度是一开始的激情澎湃到对战争的质疑,动摇,最后是信念的崩溃,选择了逃避这种方式来面对战争。是受伤,受辱,欺骗与混乱的残酷现实使他挥别了战争,奔向爱情的怀抱。

一个人活着,需要某种信念的支撑,对于爱国青年亨利来说,战争与爱情是他支撑下去的勇气,最初他仿佛是为战争而活的,当这个信念倒塌了之后,他便转向了爱情的怀抱。爱情这时对于他来说便是一根救命稻草,他想抓住它,他觉得新的一切正在开始,他想象温情的生活。但是老天爷不给他机会,他失去了所有。他陷入了新一轮的迷惘,前方弥漫着大雾,模糊了前行的视野,出口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一个悲剧。

亨利对凯瑟琳的感情在我看来并非所谓的爱情,只是两个人因为共同的需求而发展的。他们是战争中精神空虚的男女,因为朋友的关系相识,并且开始频繁地接触。凯瑟琳有过未婚夫,但是战争夺去了他的生命。亨利恰巧出现在这个时候,他们是误打误撞的在了一起,从调情开始的。亨利曾经有过一段独白“我知道我并不爱凯瑟琳,也根本没有想爱她的念头。这是一场游戏,像打桥牌一样,打桥牌的时候,你只是谈情况而不是玩牌。像打桥牌那样,你得装作你是为了钱或者是为了赌注才开始打的••••••”在米兰的医院是他们感情的巩固确定期,此时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有了孩子,同时有了一个新的话题,结婚。在亨利逃离战争后,两个人开始了美好的独处时光,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只有谈情说爱这件事情,周围的人也都是陌生的。正当他们开始习惯这样的生活时,他们又被迫逃离瑞典。在那里准备迎接新生命的时候,等来的却是悲剧的死亡。徒留亨利一个人,掏空了他的世界。

凯瑟琳的死终结了给亨利的一切幻想—宗教支柱的坍塌,爱国热情的丧失,爱国希望的破灭,“博爱”思想的无助。亨利的“迷惘”是别无选择的必然结果,是时代造成的悲剧。逃避了战争,永别了武器,同时也失去了爱情,丢失了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