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叶隐入门》读后感摘抄

《叶隐入门》读后感摘抄

《叶隐入门》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1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隐入门》读后感(一):优美的人生

没读过这门书及“叶隐闻书”的人,是难以理解日本人的美的。日本武士将理智与感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产生了这向死而生的美学。没错,这美学似乎缺乏了点慈悲的意思,但是似乎又是很慈悲,是感情的极致。对于一个武者,我相信没有比武士道更适合他们的心灵了,即使圣经也达不到这种完美。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俗人,客观地说,武士道缺乏了些理智。然而,除了个别真正的觉者,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理智即意味着贪生怕死,意味着丑陋,意味着痛苦。如果不能洗涤自己的灵魂,也许像个武士一样优美的结束,是一种幸福。

《叶隐入门》读后感(二):莫言对三岛的评论(节选)

三岛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干了那么多事情,最后又以那样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好像非常复杂,但其实很简单。三岛是为了文学生,为了文学死。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他的政治活动骨子里是文学的和为了文学的。研究三岛必须从文学出发,用文学的观点和文学的方法,任何非文学的方法都会曲解三岛。三岛是个具有七情六欲的人,但那最后的一刀却使他成了神。

三岛本来没有什么难解的地方,但也是那最后的一刀使他成了一个巨大的谜语。但几十年后,我们还要开会来研究他,谜底也就解开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作为一个作家,三岛是杰出的,杰出的作家并非三岛一人,但敢于往自己的肚子上捅刀子的作家就只有三岛一人了。

这样的灵魂是不能安息的。

《叶隐入门》读后感(三):译者用心了,其他不谈了

最近三个月,都有断续地沉溺在武士道、叶隐和此书之中。前天在与父亲聊天之中方才得到了对这些的切实理解,一下释然开去。

译者,网上没有更多的信息了,名出自诗经。此人算是隐者了。翻译得用心,特别是摘抄叶隐闻书的部分用文言翻的很有韵味,人也虔诚,这是本书亮点。

本书,基本上就是48段摘抄汇总的文摘卡,花了点时间论述,用三岛的能量把原文作了加热。其他大体均乏善可陈。

叶隐闻书,如果还有一部战争手册比这个写得更差的,估计只有在朝鲜了。所以说日本的文化背景就是用忠义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来灌输给岛国的每个居民和女优,然后完成岛国旗帜下的某种壮举。叶隐闻书是写得混乱之极,才会需要一本三岛的入门来帮着划分段落大意。

三岛剖腹的时候,三次介错都没成功。

其实就是岛国精神的最佳写照,这是一种多么纠结和折磨的文化啊!

请用速读法。

《叶隐入门》读后感(四):叶隐之我见

这书实在让人爱不起来

从书中摘抄叶隐的原文来看,该书不过就是忠君思想杂糅些儒佛的理论,矛盾之处比比皆是.这样一套东西作为职业敢死队的行为守则也倒罢了,作为人生哲学来实践则断难成立.将死亡作为绝对的意义,视为人生坐标的原点,在美学上是有着莫大的诱惑力的:这样就将相对的短暂的虚无的人生找到了一个锚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立整个纯粹的美学体系.

然而仔细考察就可以知道,绝对的死的美是不存在的,死的绝对性不可逆性只是相对于物质的肉体的,而无关于美与意义,死并非精神上纯粹性的证明,想通过主宰死来证明自己对精神和肉体的绝对控制只是一种精神幻觉.这种思想只会导向绝对主义,只会让人缩小对世界的定义来忽视所有因此带来的矛盾.这只是精神上极度的自尊和肉体上极度自卑产生的畸形产物.

在我看来,三岛在文学上是早熟的,在精神上却一直被青春期的冲动所左右.在战后虚无颓废的气氛中,这种绝对的美学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是的,他一直都在为1970年他45岁的年份做准备,是的,他成功的在那一年以死谏世.但这就为他的死,他的人生找到价值和意义了么?深为其感到不值

《叶隐入门》读后感(五):叶隐入门

-2021年第13周- 借这本书出于两个原因,1.薄;2.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之前看了两本他写的书,一本《金阁寺》,看完后被震撼到了,久久无法平复。另一本《潮骚》,看完后怀疑这居然出自三岛之笔。两本不同感觉的书,但都很好看,致使我在图书馆再次看到这个名字之后又拿了一本他的书。 翻开看了两行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读后感,关于《叶隐》这本书的读后感。不得不感叹,文人就是文人,我的读后感若是能写个500字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读书人的读后感居然是成书的。 查了《叶隐》这本书,被誉为武士道的《论语》。于是脑中就浮现出了“为主效忠”。 这本“读后感”,我边看边大致能理解,为什么三岛最后以那样的形式结束生命。向死,不畏死,有尊严的死。 我甚至觉得,人不可太过执拗,太执拗便钻了牛角尖。也不可太推崇某一事物,太推崇也便一么黑走到头了。三岛或许就是这样的。我非鱼,无法完全知道鱼之所想,或许只能多少的理解鱼为何为之。人吧,复杂的生命,无法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去理解,我的能力不够吧,只能有所感,而无法道明。 原本觉得或许,我还应该看看《叶隐》这本书,但现在觉得也不必了。必然是与我三观不和的书,万一被洗脑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