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读清明上河图读后感100字

解读清明上河图读后感100字

《解读清明上河图》是一本由陈诏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清明上河图》读后感(一):处处惊喜

以前有机会看清明上河图时总是匆匆略过, 只觉不就是很多人挤在一起吗? 当时的生活情景在别的书画里也能看到, 好像没什么特别的. 事隔多年, 对宋代事物有多些接触, 但太厚的书论仍然读不下去, 就买了这本小书.

虽说这本书又轻又薄, 但作者把图中各种细节分门别类, 一一说明并举事例, 让读者能一窥究竟. 例如, 从图中的风景说明地理环境, 也可鉴别真迹或伪本; 从店铺门面了解当时的买卖制度和广告力度, 还有业主背景; 从帽冠服饰了解职业类别及生活状况; 从各人姿式动作了解当时现场情况, 还有从人的神态坐姿了解其待人接物…. . 除了文字, 还逐篇辅以放大的图片, 让人方便对照一目了然, 处处惊喜. 再到后面阅览大图时, 更能看清楚整体的关联性.

对像我这样非专业但有兴趣了解的读者, 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也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解读清明上河图》读后感(二):解读《清明上河图》

年前我把我的书单进行大幅的精简,减至652本,这让我的心理负担减少了很多,我知道总会有许多好书不能读到,那么多被我剔除的书中就有,但是读书也是一种缘分,你能读到一本书,就是一种缘分。比如这本《解读<清明上河图>》,整个阅读过程都让我感到非常愉快,因为阅读的时候我找回了一种没有了“大词”的阅读体验,作者仅仅是因为热爱这幅画,而这本书也仅仅与这幅画有关,远离哲学和政治,这大概是考证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的地方,远离《马桥词典》里所深思的我们的精力是否浪费在语言层面上。这书就像是一盘平菇青菜,温润爽口,当我经常埋在大脑的纠缠中时,阅读这样一本书,极尽享受。此书很薄,蒋方舟说适合经常阅读的枕边书,伴着介绍图上的人啊,船啊,桥啊,酒肆啊,绸庄啊,河啊,车啊所有类型的形象,进而根据《东京梦华录》等书的记载论证它们的形象为何出现以及的确如此,非常令人惊喜。

我看书从无头绪,想看哪一本就看哪一本,从未想过要在一段时间集中区学习几本内容相关的书,因为我自己很珍惜那种缘分感,就是你往往能在你最近读的几本原本不相干的书里找到一些联系。比如这本书最后一部分讲述了《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历程,其中就提到了乾隆年间编的《石渠宝笈》,这在最近读的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中第三部分中关于周越的研究中也多次提到,因为李敖在那篇文中是要证实他在台湾获得的书法正是收录在《石渠宝笈》中的王著《千字文》的周越跋,以证实北宋初书法家(宋四家苏黄米蔡均受益于周越的书法)周越确有真迹流传至今。李敖的这类文章才是我最爱读的。

《解读清明上河图》读后感(三):月是故乡明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附赠了3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同时又将一组组场景予以拆解,娓娓道来,细细品读。

1、《清明上河图》概览

整个画面分成郊野、汴河和街市三大段。

第一段描写汴京城郊农村的山野景色。这段展开序幕的铺叙,如同一首乐章由慢板、柔板冉冉而起,旋律轻柔而亮丽,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

第二段进入汴河区,是这幅画的核心部分,恰如乐章中快板、紧板,高潮迭起后又有小小的插曲回旋流转。

第三段叙述从汴京东门进入城内街市,把繁华景象背后的贫富不均的社会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在人们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的时候,华丽的乐章突然戛然而止,给受众留下无尽的悬念。

图中,张择端共画人物七百余人,牲畜八十余头,船只二十余艘,车辆和轿子二十余乘,树木一百七十多棵,其中绝大多数是柳树。

2、汴河的兴衰

“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整个北宋都城不得不视汴河为生命线。

赵光义曾说:“京师养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河发大水,连皇帝都不得不紧张。

汴河的重要和繁忙,凸显汴京的繁华。《东京梦华录》序言: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清明上河图》把沿河的富丽繁荣刻画精微,然而北宋亡后,汴河干涸,淤塞至今,在开封连它的故道遗址都难再寻。河如此,汴京建筑、风俗莫不如此,不禁让人生出朝代更迭、兴亡交替、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之感。

3、怜悯之心

《清明上河图》画了众多的劳动者:农夫、纤夫、轿夫、船夫、贩夫、挑夫。千百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要凭一己苦力养家糊口。

不仅劳动人民大量入画,与一般御用画家一味歌功颂德之作明显不同,张择端还用极其怜悯的笔触,在《清明上河图》中画了三个乞丐。

作者说,也许这就是此图未能被《宣和画谱》收入的原因。而现在看来,这也是此图能横贯古今、光耀千秋的所在。

4、月是故乡明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家乡自我出生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一一亲身经历乡村、古镇、工业城镇、现代化都市等各种生活。

我虽未离开家乡,然而就如汴河的剧变一样,儿时的乡村田陌、古镇街市,少时的柏油马路和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均已杳然无踪,老宅以及老宅后面的小河也已无迹可寻。

我失去了我的故乡。

然而,在《清明上河图》中,它又复现了。神游上河,那种“繁华如一梦”的伤感,足引共鸣之意;而朴实的韵味、淡远的生活、“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恬静,足慰思乡之情。

小抄: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82175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