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物志》读后感1000字

《长物志》读后感1000字

《长物志》是一本由(明) 文震亨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3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物志》读后感(一):这个版本的长物志不错!

明代文震亨著的长物志成书于明末,书成于崇祯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等等,力求精致生活。如 “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自上个世纪开始普遍受重视后,目前有很多个版本校注版本,这个版本晚出,有后发优势,印刷不可谓精美,一些注解也得以综述总结,确实不错!赞赞赞

《长物志》读后感(二):《长物志》–古代装逼大全

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既像古代中国美学教科书,又像装逼大全。通篇进行雅物和俗物形制的对比,既有自然之物,如花草、水石;又有人造之物,如舍堂、书画、器具。为什么梅花是雅,玫瑰是俗?书画题材按朝代也有雅俗之分,"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近不及古;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古不及今。" 多少反映了作者的个人偏爱吧,当然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标准。但说琴事,夏日弹琴宜早晚,因午间高温物燥,琴弦易破损;即使不会弹琴,家中墙上亦挂古琴,彰显情趣高雅。他们可以说是固执到迂腐,也可以说是热爱生活。我读此书得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生活日常,他们读书、弹琴、赏花、挥毫、作画、焚香、品茗、闲吟,活动主题、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的布置都是极度讲究的,三五知己清谈时驱蚊、掸尘也有专门的器具叫"麈尘",这是现代文艺青年向往的闲逸文人生活吧。他们老了要选鸠鸟杖头的拐杖才算雅,忌用龙头杖头,古人那个浪漫啊。

译者李瑞豪的点评文采极好,读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字里行间,体现他文学涉猎之广、悟性之高。例如,他对水仙花的解读,既有中国"凌波仙子"的佳话,还有希腊神话中纳西塞斯迷恋自己的倒影而在水边枯死,后被爱神化成水仙花。我都想专门找译者李瑞豪的著作来看。

《长物志》读后感(三):人间有味是清欢

《长物志》,书名取自“身无长物”。 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前前后后大概有2个月。因有二:其一,这是一本类似百科全书之类的书,涉及内容门类很广,有时不得不借助“秒懂百科”和《新华词典》等软件,又做了些笔记和总结,无形中拖长了时间。其二,读这本书如果只是想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就有些不得要领了,偶尔能够提高一下自己对于生活的格调才算得其始终,所以有的章节就慢慢品读了一番。 读此书,才知“雅之为雅,俗之为俗”。今人以“随地吐痰、袒胸赤膊……”为不雅,古人却以“清泉濯足、花下晒禈……”最煞风景,同样不文明的行为,都显得我们如此的低端。更有甚者,当我们还在为自己120平米的大房子奋斗时,古人早已在一丈见方的斗室里乐此不疲了。“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塌,令人想其风致,神骨俱冷”,相形之下,我们真是俗不可耐。当下社会,人人感叹节奏太快、身体太累、生命太短,我们每天总是拼命工作、忙于应酬、然后又玩命健身,却不知古人更多专注的是如何拓宽生命的宽度,而非延长其长度。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变得百四十”,读到此处时,瞠目结舌。 全书读完,当即决定买棵早就喜欢的菖蒲草养上,绝非附庸风雅。董其昌曾感叹:“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悦有涯之生”。无论“焚香煮茶”还是“栽花养鸟”,历练得都是那颗浮躁的内心,当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去做每一件事的时候,生命也就有了宽度。

《长物志》读后感(四):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装腔指南

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装腔指南《长物志》的读者,嗯,有幸,高兴。

崇祯七年成书,明末兵荒马乱的作者还能有这般心情著这等好书,实属不易,百看不厌。所以我为什么老说找男朋友要找有品有有腔调的,审美品味需要培养,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呀,开个玩笑。

我们这个时代文盲已经不多了,但美盲还很多。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有知识也解救不了。

也有文章认为,长物就是多余之物,无用之物,那什么“有用”什么又“无用”?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被人灌输同一种价值观,将来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事,什么都要有用的才好,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然后我们就被充斥在空气中的实用主义侵蚀了,庸庸碌碌越活越枯萎。

其实人生本就不是有用的啊,谁能说明白活着有什么用呢?我们终其一身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可这意义之一不就是享受生活吗?

周国平说《红楼梦》,“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作人写《北京的茶食》,“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明代文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也,深以为然。我喜欢的东西很多而且都没什么用,但我就是喜欢,作为一个重度家居爱好者,中国古典家具爱好者,(我觉得我应该在家挫木头…误!)长物志十二卷里尤其对几榻感兴趣,衣饰也喜欢,这些癖好都是趣儿。

生活里的趣儿。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民国老课本上的闲适自在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看看了,其实偶尔让自己做回闲人也挺好的,至少看看花。

虽然我的朋友们不太同意,但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人能甘愿把一辈子的光阴都虚度了却活得有声有色,也算境界里的牛x啊!

《长物志》读后感(五):长物之雅

明代文人沈春泽在其所作序的《长物志》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通俗来讲,沈春泽认为有些人喜欢山林幽泉,有些喜欢品酒赏茶,还有的人爱好收藏古玩器皿,这些对社会来说是娴雅之事,但对他而言确是身外之物。然而,那些惜才识人者却能凭借这些身外之物考察一个人的格调,才智和性情。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沈先生完整地阅读了《长物志》,并对其大加赞赏。

《长物志》成书于崇祯年间,作者文震亨是明代“四大家”之一文征明的后人。或许因为才疏学浅,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甚至也是最近才知道有这样一本奇书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本奇书,帮助几百年后的我们详细地了解到古代文人墨客那些文雅逸趣的生活景象。

这本书共分为十二卷,记载了超过二百件事物特征与行事规矩。大到亭台楼阁的修葺位置,小到瓜果梨桃的食用方法,俱一一描述在《长物志》之中。古代的那些文人雅士,对于生活上的讲究可谓登峰造极。宅院前的台阶要用有纹理的石头削成,两侧还要种上绣墩草或几株草花;窗户要用木板做成大格子,中间加细木条,隔成三个小孔,每一个孔都有严格的尺寸讲究;门口的照壁也要用有纹理的木料制成,刷上素色或者金漆以彰显华贵;甚至于比巴掌还小的袖炉,也要“以倭制镂空罩盖漆鼓为上(以日本所造的镂空盖子的漆鼓袖炉为上品)”。对于他们而言,这些讲究已经超越了风水学上所制定的规矩,更多地体现了其生活中独有的风雅韵味。似乎这些文人墨客缺少了这些讲究便无法作为一名合格的风流雅士。然而,这些讲究想必是极为“劳民伤财”的,不晓得古时那些个落魄的穷酸文人,是否也会按照自己仅有的那点实力如此这般地讲究一番。

《长物志》所探究的,实则是中国古人生活气息中的那股子雅劲。而这种雅,蕴藏在他们点点滴滴的习惯和作风之中。“长物”原指多余的物品,他们虽非生活必需品,却是中国古代文人构筑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之物,寄托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品格意志。我读此书之时,也难免不会对书中记载的这种生活所向往一番,即使有些讲究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是及其荒诞的。而那种向往,或许更多的是蕴生在血脉中的一种民族自豪之感。我们终究无法再回到那个年代。也很难想象,如果在那个年代便充斥着现代化的娱乐设备,我们的老祖宗还会不会有闲情逸致去研究那些细致入微的雅文化。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各位在茶余饭后之时随手拿起一读的书。希望你们都能够在文震亨的文字中感悟古代文人墨客的那些特殊而高雅的生活情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