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设计的法则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法则的读后感大全

《设计的法则》是一本由威廉·立德威尔(William Lidwell) (作者), 克著作,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的法则》读后感(一):不限于设计师阅读的好书

RT,这本书适合所有人看。

看完之后我觉得设计和心理学的联系特别密切。

由此,设计不只是一门实践领域的技术,也可以是理论领域的设计。马克思就设计出了一条不错的路线,邓小平也是。他们能够首先满足功能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用户体验进行设计。。。呵呵,好书

《设计的法则》读后感(二):设计的法则

读过另一部<设计的法则>,笔记如下:

1. 反馈循环

一种行为引发一种结果,将结果作为输入反馈给系统,会反过来影响结果。

2. 焦点刺激

人类的感知系统会把刺激分为前景元素和背景元素,如人物照片中,我们会自行将人视为前景,风景视为背景。

3. 80% - 20%

这个不做解释,都明白的。

4. 闭合

我最喜欢的一个法则:人们想看到完整图案的倾向十分强烈,会无意识地自行把缺损的部分填补,让图案变得闭合。

比如漫画书、插画呈现的是不完整的图像,读者会会根据两幅图像之间的暗示想象出发生的故事。

5. 自相似性

局部和整体都有相似的结构。如递归,码农都懂的,就是一种自相似性。

《设计的法则》读后感(三):设计法则与设计自由

在设计里,无规则不自由,不知黑就无所谓白。了解法则能使设计师从当下条件的制约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设计往往是以一种富有规律、精心布置的形态出现。广泛意义上的设计又是涉及各行各业的,走路是设计,生活是设计,生活时时处处是设计。而设计是需要批判性的逻辑思维去重构及颠覆的,这些法则恰恰就是天马行空的基础。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先要知道都有什么道路。

对于新手设计师,要设计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学习有很多原则和相关技巧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大多数的规则类的书确实看起来太累了,不累的又太浅显。这本书的好处在于方便、简明且有参考案例。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之学使人善辩,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有趣的相关案例。这些法则让我们洞悉一些作品背后认为的机巧,而不单单靠充满设计感描绘事物。

《设计的法则》读后感(四):设计的法则

写几个有点启发的原则(有图版的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9385b00101jzar.html)

1处理深度

经过深度分析的信息,要比经过粗浅分析的信息更容易记忆。

决定信息需要多“深”处理的关键因素,就是信息的独特性、相关性和详尽性。独特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信息和我们先前的经验,这个信息本身的独特之处。相关性指信息对一个人的重要程度。详尽性是指为了了解信息花费多少思考。

2脸部比率

如果设计中有人的图像,就要考虑到“脸部主义比率”。如果设计中这个图像需要被解读为具有思想性,请用高脸部主义比率(全脸)。如果这个图像需要被解读具有欣赏性,则用低脸部主义比率(如全身照)

3古登堡图

4操作制约

调整行为的一种技巧:强化想要的行为,忽略或惩罚不想要的行为

操作制约有三种基本技巧:正面加强行为、负面加强行为和惩罚行为

如果设计背景需要行为改变,可用操作制约技巧。尽可能用正面或负面的技巧,而不要用惩罚。在训练早期,要用固定比率的加强技巧,等到已经学会了基本行为,则换成比率不固定的加强技巧

5全貌-庇护

偏爱一览无遗的环境(全貌)和隐匿、退避的区域(庇护)的一种倾向。人们偏爱能容易观察周围状况的环境,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很快躲避到安全空间的地方。该法则认为,人们偏爱边缘、不喜欢中间的空间;喜欢有天花板或有遮盖的空间;喜欢有少数进入点的空间;喜欢感觉安全隐匿的空间。全貌-庇护设计要达到二者的平衡,把空间设计成让人可以看到全貌,但同时不被别人看到。

6三分定律

构图技巧:把媒介分成三部分,并且把设计中的主要元素放在令人赏心悦目的位置上。

方法就是把媒介的横向和竖向各分成三格,创造出无形的九宫格网格,以及四个交叉点。然后,在把设计中的主要元素,放在网格中的一个交叉点上。用这种方式,最后出现的不对称结构图,会让人看了觉得有趣,并且通常被视为具有美感。

7大草原偏爱

人们有这样一种倾向:比起其他种类的环境,更偏爱类似大草原的环境。

8序列位置效应

出现首因效应是因为列举项目中初始的东西,会比中后面的东西更有效地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如果列举的东西快速出现,首因效应就会很微弱,因为人们没有时间把前面的东西存储在长期记忆中。如果列举的东西缓慢出现,首因效应会很明显,因为人们有时间把最前面的东西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出现近因效应是因为列举排在最后的东西,在列举结束后仍然在记忆中作用,因为很容易想起。近因效应的强弱,跟列举的东西出现的速度无关,但却会被时间和附加信息大大影响。比如,最后一项列举的东西出现后,用30秒的时间想别的食物,此时近因效应就会消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情况下不会发生在首因效应上,因为那些东西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要列举时,把重要的东西放在前面或后面,可让回想的效果达到最大。如果列举的是视觉性的东西,要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前面;如果列举的是听觉性的,要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面。遇到人们必须做出决定的情况,如果必须在最后一个列举物出现后马上做出决定,请把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

9三位立体投射

以下的视觉暗示,常常用来加强人们的三位视物倾向

干预

两件东西重叠,被盖住的那个会被视为比盖住它的更远

大小

两个不同大小的东西呈现在眼前,人们会认为小的比大的远

高度

两个物体以不同高低位置呈现,高一点的物体会比较远

直线视角

两条垂直线在端点相交,相交的端点会被视为比分开的端点更远。有一个例外情况,就是当一个强烈的横向元素出现,会倾向于被视为横线。这种情况下,靠近横线的物体,会被视为比远离横线的物体更远

纹理变化

表面纹理密度不同,比较密的区域会被视为比不密的区域更远

物品有阴暗或阴影,阴暗的区域会被视为离光源更远;而光亮的地方会被视为离光源最近

大气视角

较蓝的或较模糊的物体会被视为比不那么蓝或较不模糊的物体更远

11梵雷斯托夫效应

在一组东西中,人们会对某些东西特别关注。这一组东西可能是一张生字表、一些物品。当背景不同(一个刺激物与周围刺激物不同),或者经验不同(刺激物与记忆中的经验不同),梵雷斯托夫效应就会生效。比如第一次的情况,字母中的数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