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莎士比亚全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莎士比亚全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莎士比亚全集》是一本由[英]莎士比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0,页数:49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一):莎士比亚全集

2016.2.16

陆陆续续读不少了。也烦有些对白的长篇大论,但总体就是读得进去、读得舒服。同时也开始体会长篇大论背后的意思了,这样才能不溜号。

2014.1.1

刚读了第一本第一个故事(剧),情节有点太离奇了,是莎士比亚就是这样儿的还是这是他敷衍了事的一个作品?感觉他和所谓下等人更切近,因为描述的仆人等总是非常活灵活现。而所谓上等人,言辞华丽,但缺少灵气。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二):现在的人连莎士比亚都看不懂

偶尔翻以前的笔记,翻到以前看莎士比亚时记得几句话。如《无事生非》:“像他这样一个人,讲外表也许比一头猴子神气得多,可是他的聪明还不及一头猴子哩。”我怎么看觉得怎么好,好笑好玩。一喜之下,看了五本悲剧,真是个喜上加喜。计划是看七八本的,因为其它书出现了。

莎士比亚最初写的是喜剧,后来创作悲剧,晚年创悲喜剧。人也是这样,开始是个喜剧,后来长大,慢慢遭受悲剧,有些人走不出来,逃避自欺或者装疯卖傻,整天说要乐观要快乐,其实骗骗自己骗骗别人。我喜欢老子,不悲不喜,福祸相依。庄子,把别人认为痛苦的事当快乐,更加艺术,别以为庄子在装样子,他心里不知多少高兴呢,看到这么一群蠢货想想都要笑。后人看不明白,说老庄消极,这真是说这话的人太消极了的缘故,他们自己消极,偏说老庄也消极。

这次看莎士比亚,感觉真是写得好。哈姆雷特的那种纠结,谁会没有过呢,那种矛盾心理,可真是艺术到家了。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 译

一开始对戏剧也不是太了解,主要是迷妹、冲着莎翁的名头和些许看过的BBC纪录片就去深图借了一本来看,在四周低伏着玩手机的脑袋中我的头颅自认为真可算是高贵的了。

谁知后来,一看就入迷。沉浸在那虚拟却又处处暗讽着现实的对白中,读着高度集中矛盾的角色历史,自己也爱上了戏剧。于是接下来的高中阶段戏剧占据了我人生的一半,另一半由课程、学生会、模联等其他活动组成。光读剧本还不够,开始到处寻找演出录像、朗诵音频、抄写名段,最后还是觉得不够、总是缺了一些什么。于是,我开始自己排戏。

缺的那一点,大概就是创造吧。高中有幸承蒙学校的机会和班上同学老师的信任,排过四场戏,拿了三次奖。都不算什么值得炫耀的,年级里面比赛拿个最佳导演什么的倒也容易。最重要的,是在排戏的过程中,收获了可算是目前人生中最为酣畅淋漓的满足时刻——那种一群具有共同兴趣特长、相似思维背景却经历各不相同的同伴在一起“脑暴”出一个又一个虽不一定完美却很精彩的创意火花的时刻。这才是切身感觉到青春焕发的时刻。

也许,《莎士比亚全集》带给我最多的并不是戏剧专业的知识,而是它敲开了我的戏剧大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莎士比亚——或者已经找到,或者尚未发觉。如果我的人生因此而改变,我想说一声,谢谢。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四):读《哈姆莱特》随想

上次读这一剧本,还是在年少的求学生涯。那时,父亲背着沉重的背包远道而来,赠予了我一套译林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过后,硬壳精装、皮质封面的八本书便被摆在班级的书架上,灰色的封皮上用金线勾勒着莎翁的肖像,对那个轻狂小子而言,这就是他的珍宝。

那些年,我们没有什么娱乐手段,这集子就成了可以光明正大、随时随地翻阅的闲书。比起晦涩枯燥的念经,果然还是生动诙谐的对白更加有趣。我从喜剧入门:《维洛那二绅士》、《仲夏夜之梦》、《驯悍记》、《李尔王》、《哈姆莱特》、《暴风雨》……除了历史剧和诗篇毫无兴趣以外,其他几卷多少都有所涉猎。

纪律方面,起初还老老实实,只是在课下翻看几番,后来由于按耐不住对故事的好奇,上课时我便偷偷把书藏在书桌底下,若老师离开,就立马抽出来,目光如饥似渴的扫过字里行间,生怕下一秒监视我们的双眼就会回来。

那时和我同样如饥似渴的身影还有一位。想来,和她的纠葛从那时就开始编织了吧。

如今再度翻看,手机平板电脑傍身,音箱里放着音乐,我早已没了当初如饥似渴的激情,只有机械的阅读技巧炉火纯青。扫过那些方块字,只是因为考试的需要。书,早已转手他人;她,早已各奔南北。

我心有不甘。那个未经世事的狂狷小儿怎能把深刻的史诗读的那么津津有味?怀着怨气,我打开手机,企图留下什么文字,没想到全是对过去的追忆。

《莎士比亚全集》读后感(五):读后感-23/100 《莎士比亚第五卷》

读后感-23/100 《莎士比亚第五卷》

最近琐事太多,耽误了看书,写东西,抽空补上。

之前看了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为什么会直接蹦到第五卷?因为第五卷的目录太精彩:《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撒》、《哈姆雷特》、《奥赛罗》,各个如雷贯耳,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泰思特安德罗尼克斯》。实在忍不住这个巨大的好奇心啊。

也许正是因为《泰》不够有名,我倒是觉得它更为好看,因为他的缺点亦是他的优点:鲜血淋漓的残酷。从面世至今,有不少文学评论家看不上这部剧作,说他是“垃圾”,但我却觉得这帮人是不敢直面血色真相的怂货。

《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死亡充满了浪漫色彩,《凯撒》的死亡充满了历史传奇色彩,《哈姆雷特》里的死充满了文学冲突,《奥赛罗》里的死亡弥漫着悲剧性,而《泰思特安德罗尼克斯》里的死亡是最直接的野蛮和血腥,是文学里的“昆丁塔伦蒂诺”风格。隔着纸都能闻到血腥味。

其他的太有名,我就多聊聊这个不大有名的吧。

这部剧代表了英国文艺复兴悲剧的一个类别:塞内加风格,也就是可以渲染命运的凶残。使得悲剧里的哀悯化为恐怖,庄严化为惨烈。题材也蛮凶残,文笔华美细致,可能这种怪异的不协调就是“暴力美学”的由来吧,喜欢昆丁电影的人都会明白,那种伴随着悠扬背景音乐的杀戮,所产生的反差美。并非宣扬暴力,而是对人性的揭露。

这部剧的主题还是仇恨和复仇,“要解心头恨,亲手刃仇人”古今中外都是一个道理,最后的高潮就是主人公让仇人吃下了其儿子做成的肉饼。这个桥段也像极了《封神演义》里西伯侯姬昌吃下伯邑考做成的肉饼的情节。所以说,无论古今中外,人性的善与恶,怜悯与残忍都是相通的。而伟大的作家并非深入其中,而是远远的记录下来展示给世人看。

另外四部里,我其实更喜欢《凯撒》,尤其是安东尼煽动民众那一段,写出了人性,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和身边。其他三部里总有一些东西说服不了我,比如,奥赛罗的嫉妒太刻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太离奇,哈姆雷特的复仇太顺利,什么东西“太”怎么样,总显得不够可信。

以上纯属个人观感,这回并不打分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