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烛光盛宴读后感100字

烛光盛宴读后感100字

《烛光盛宴》是一本由蔡素芬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 + 宽腰封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烛光盛宴》读后感(一):于流光中,我回眸望见你

花了两晚时间看完了《烛光盛宴》,感慨颇多。起先站在借书架前翻看时,有点没摸着门道,有看没有懂,逆着翻了两页,突然间就产生了兴趣,就借它了。泊珍是故事里的主角,我喜欢她的勇气,她清楚地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做什么,并为之尝试,奋斗。她对于父亲的情感虽然有时会是愤怒、不满,但归咎到底还是血浓于水的漫漫亲情,这为她人性化加了不少分。与之相反的是她爱情道路上的坎坷,我不知道,她是否曾真的用心去爱过人,在我看来,她的爱是基于责任的驱使,是基于亲情的逼迫,是基于姐妹情的束缚。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写泊珍子继父业时,显得不是很真切,但处理的还是比较得当,笔墨稍染。再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结构,如果缺少耐心,就会与之潺潺文字擦肩而过。但不管怎样,都要感谢作者为我们编写这样一部令人若有所悟的书籍,我要说的是,貌似作者长得挺好看的~O(∩_∩)O 呵

《烛光盛宴》读后感(二):女人呀女人

在旧社会的转型时期,接受过思想解放教育的女性一心想挣脱来自封建家庭的束缚,成功出走即是实现梦想。在战乱时期,爱情和生计是可以分开来谈的,为了生活组成家庭,爱情无须被提及,是自主选择就好。而到了战争结束,社会慢慢走向安定之际,维护家庭的声誉,承担责任就是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牺牲许多人和事,更别提爱情了。只待到老年,回首这一生所经历过的种种,欠下的债,没尽到的责任,无暇顾及到的情感重新徘徊在脑海中。深藏着的秘密需要一个突破口,历经的太多事希望能找到人分享,赤裸裸的来到这世上,总希望留下点什么再走,所以把记忆一点一点抽出来与特定的那个人分享,不希望得到什么评价,只想让沉甸甸的心能稍微伸展,变得更轻盈些。

相比上一辈在重重压力下无法喘息的爱情,这一代的爱情就显得无所顾忌许多。但在错的时间遇到的人,无论对错都不能厮守到老。两方有各自的责任,随心所欲不过是妄想罢了。错误的开始换来短暂的曾经拥有,这时,选择离去的那一方付出了更大的勇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是你心口的朱砂,床前的明月光。

《烛光盛宴》读后感(三):在记忆里享一顿浪漫大餐

有些人,适合作为回忆;有些事,适合拿来回味;而有些故事,适合在书写中成为风景。

台湾作家蔡素芬,就是用这种书写的方式,借用一本叫做《烛光盛宴》的书籍,来讲述两个现实与回忆中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相互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系它们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和一些深埋在心底的秘密。

这是一顿记忆的大餐,这是海峡两岸的爱情。在这顿大餐中,有鸡尾酒,有开胃菜,有沙拉,有主菜,也有甜点。

现实里享用这顿大餐的,是整个故事的书写者和泊珍老太太的儿子;而为这顿大餐提供食材的,是泊珍老太太那些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记忆。

那些记忆犹如自有生命,一旦翻开,便有了自己的节奏,便按照自然发展的进程一步一步推进。

18岁的泊珍被迫嫁给农人生下一双儿女,战地护士泊珍遇上英俊帅气的庞正,各自隐瞒婚姻的泊珍和庞正逃到台湾成立新家……听起来,似乎又是一个因为战争和荷尔蒙因素的爱情婚恋故事,但事实上,故事远非你所想象。

坚强勇敢、赚钱持家的泊珍,在很多方面都要依靠勤劳忠厚、安守本分的帮佣菊子,然而一个酒醉的夜晚,也许是庞正,也许是别的人,却给了菊子一个孩子。从此以后,泊珍与菊子的关系便不再纯粹,在往后的30年的岁月中,那个孩子,始终是一个无人知道的秘密,亦是两人心中的一段骨鲠。

多年以后,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将一盒尘封的照片,作为80岁的生日礼物,送到了泊珍的面前。那些照片,都是关于那个孩子的。

这位美丽的姑娘答应作为泊珍老太太的倾听者,成为她的记忆的书写者,然而她自己,却一不小心成为了泊珍老太太小儿子的俘虏,从此在现实中,纠缠出一段隐秘的恋情。

而这位姑娘,是菊子的侄女。

命运再一次发挥了其神秘的智慧,将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人联系在一起,又将所有纷纷远离的故事聚拢在一块儿,让所有人都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记忆很庞杂,尤其经历了战争和逃难,一路奔波中,剩下的真没有多少是美好的。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是将浪漫作为生命的底色的,在纷繁芜杂的记忆里,也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你呢,能否在现世的生活中,留记忆一顿丰盛大餐呢?

《烛光盛宴》读后感(四):书写生命的故事都值得感动

《烛光盛宴》中的三个女人,对于我来说,泊珍的故事是主菜,而菊子和“我”的故事是汤品或甜点。所有人都无法决定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家庭。但是泊珍告诉我要有勇气直面这一切,勇敢地追求你要追求的东西,挥刀斩断束缚你的枷锁。泊珍是一个敢作为的果断女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付诸行动。在这过程中失去了一些代价——她没有养育故乡的一对儿女、没有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继承凝聚了父亲心血的家业……关于上一辈对她寄予的希望,她一点也没有做到。不知道她有没有后悔过,可是关于回忆往事的懊悔,书中也没有提及。

几次翻开书开始读或者接着读的过程中,思绪总是情不自禁地随着泊珍的故事飘到千里之外去。由她们而想到自己。人生就是如此脆弱,是不是不舍弃重要的事情就不会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泊珍放弃的这些,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对于女人来说仍是如此重要,一部分女人仍然在家族的期待与追求自由这样的两难选择之间徘徊,铺好的路、一眼望到老的路摆在那里,你要不要走?或者鼓起勇气将一切抛在脑后去寻找、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青春还这么好,我不舍得浪费。

泊珍的一生充满故事,她在异乡奋斗立业,收获也颇丰,想必老时也不觉凄凉。只是日暮下沉,夜深人静,昔日吵嚷的日式房间里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的时候,她会不会望着空空荡荡的屋子,想念不说一言便舍她而去的丈夫庞正?想念家乡早已忘记她的亲生儿女?想念早逝的桂花?想念未得到赡养便含恨辞世的可怜父母?这些会不会成为她一生的遗憾?可能,人生总要留点遗憾的吧,总要守住一些秘密的吧,也总要得到些什么的吧。泊珍的一生就这么过了;菊子的一生也这么过了;桂花的一生,虽短暂,也那么过去了。而如今,“我”仿佛走着相似的路,纠结着相似的问题,又带着相似的倔强,继续完成着女人相似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孰好孰坏,无法评说。而我总希望从书中得到点什么,人生是如此短暂又充满悬念,到老时又会背负太多的记忆,掺杂着无限的欢笑与泪水。

写到这里,仿佛看到自己历经无数岁月之后,独自一人面对窗外昏暗的天气,老泪纵横的样子。我还年轻,但有太多无法割舍,希望这一幕,不要发生。

《烛光盛宴》读后感(五):烛光浪漫,何妨一试

书评 2010-08-17 23:44

发表于 2010-08-14 15:07

合上书,有再回味一连串故事、走过一遍人物的冲动——原谅我蜗牛般的阅读,但仍比不过人物经历岁月之漫长,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辗转在人生的旅途中,泊珍,既有对世俗的冲破,又有对爱情的守护,个中百味,那是一个复杂的人生,与众不同的世界。

小说的描写手法以现实与过去交替穿插,似两泓细水似交错而疏离,似相同而炯异,以倒叙的笔法完成线索的盘点,顺摸开去,越发清晰,最终交集,一如工笔之先枝后干,等叶又完成,则浑然一幅苍松翠柏了——时间冲不淡情爱纠葛,愈久则愈沉积浓密,似人物老之至,而经历越弥新。

读历史谈人生常说假如当时怎么样,就不至于怎么样,无巧不成书,正是这些假如和那些假如虚实相济,才有了这样呈现在面前的文字内容了,但我仍忍不住假如一番:假如泊珍选择乡下安静的生活,假如她先遇到了刘德,假如没有庞正赴台前的返乡,假如桂花没有早死,假如菊子没有受到伤害,那么还会有这段似风如尘又沁着忧伤却又醇香悠长的故事吗?未尽母爱的自责、未尽孝心的内疚、恪守秘密的忐忑、忠实友情的坚守、顾全大局的无奈、重操父业的努力,等等,渴望与压抑并存,忠诚与背叛皆有,拼搏与淡泊相继,最终在无尽的回忆里化作烛光,人生之宴几如此繁复?

第一人称对于言情小说而或其它体裁的文学来讲,都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使读者不再相信这只是一个作品,而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笔者娓娓叙来,也以此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是讲述者,我们是听众,就像安安的母亲听老年泊珍的往事,感染力被放大了。期间“我”与“他”的故事则美如散文,自成章节,既充满了露骨的情爱,却又未成俗物,归功于文字的组织扫去猥亵。

结局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散发出的忧伤却是弥漫着的,无论泊珍如何逃避和追求,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情总是有着缺失,反映在忠诚度,也反映在泊珍与刘德的微妙——正是因为爱情有隙,才有这种微妙的出现,设若泊珍稍有退步,恐怕庞正目前的婚姻则不是这种格局了。更不要说菊子的悲苦,就“我”而言,也是如此,“唉,我宁愿他有一个富有的女友,……不需淋雨来敲前妻的问”,和后来卖房时前夫来的心理活动,爱情上的失落惟有写作来弥补,而出于真爱,毅然远离“他”的视线,这同样令人佩服,一位坚强而理智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和泊珍相近的。

建雄的理解让我释然,这是儿子对母亲真正的理解与孝顺。

首尾呼应,建雄婚礼上一个八岁女孩的深刻印记,冥冥中必然要其承载些什么,尘风的往事,过往的爱情与生活的豁然。

亦稍显不足之处,壮与樱的小农为大陆人抹黑,这种描写还是有一点轻蔑成分的,也或许我小题大做,但就书中人物来讲,亦使泊珍心境陷入半飘零状态,春风已改旧时波,儿女虚认心难暖,于情节上加重了悲意。

言情久不读,

此味尚可餐,

两岸五十载,

春秋数梦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