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的功课读后感锦集

爱的功课读后感锦集

《爱的功课》是一本由李思坤著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234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功课》读后感(一):2013.1.21开始看这本书了。

看了个开头,大约60页,拉拉杂杂的感觉就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絮絮叨叨,的整天谈爱情的女的的呓语。没什么感觉,但是我还会把它看完的。

我还是有点喜欢胡因梦的自传,一开头,就跟你说乐幻智的发外气,打通输卵管。能吸引住人。

这个李思坤,不知道以后会说些什么,但是,文笔确实跟胡因梦有差距。说话啰啰嗦嗦,缺乏条理。

《爱的功课》读后感(二):一个现代人的修行经历,是最好的信心的加持

在读本书之前我以为我不需要另外一本身心灵的书籍了,但是后来这本书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所以思考了一下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我想是这样的:像佛陀,奥修,美赫巴巴这样的成道者,虽然很伟大,有时候却很难和自己联系上,我每个月要付账单,还房贷,我会怀疑在这样的琐事中还有解脱的可能么?

而思坤老师也许是这么多灵性老师中最贴近现代人普通人的,她不像是一个高大上的修行人。比如老师自爆曾经有恋爱上瘾症以及如何超越了自己的过程。还有在体验到狂喜的时候生活中的窘况其实并没有解决。也许来自这样一个生活和我们比较接近的悟道者对后来人的鼓励更加有力。这样一个成道者仿佛是上天故意安排下来体验现代人的生活,然后做出一个榜样来的。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内容很接地气,比如亲密关系的剖析,亲密关系五个面向“合一,接纳,真实,信任,放松”,很透彻,我在别的地方没有看到这么透彻而又简单的总结,赶快把它记了下来。

总之,我觉得对现代人是很好信心的加持。

《爱的功课》读后感(三):自我灵修初级感悟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想,不,我想我是一直在想,究竟从事什么职业或者什么领域才更接近开悟?

李思坤在写下《爱的功课》和成立合一觉醒.合一瑜伽之前,曾是南方周末黄金时期的顶梁柱,后来几近辗转,其实也是媒体新闻界的资深人士了,我能想象她之前工作中的样子,如何激烈的愤怒的想要探寻真相并在此间种种之中获得成就感并乐此不疲。我那时候认为,做一个激进的略带火气的媒体人,一定更接触到真相,而看到真和痛似乎更容易开悟。

《与神对话》的作者Neale是一个非常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有一天写了这本书,无任何宣传的出版。我那时候认为,做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容易接触到生活的苦和甜,体会的更真实,似乎更容易开悟。

而我自己呢,说多了是个心怀梦想的逐梦者。说简单了就是教书匠而已,左右顾望之后,发现我是如此的包裹在一种幸福而平淡的温暖乡里,那我如何经历真实和开悟?

近来却渐渐想通了一些,

首先,开悟是一种神的降临,是一种当觉知出现以后的自然发生的提点,它不因为你是谁,你多大,你从事什么工作而有着选择性。它是一种最自然发生的事,与生死相同,自然且不可控。

其次,我曾反复认为的需要经历“真实”是一种来自头脑的判断,头脑是一部区分出是与否好与坏对与错并以此来制造情绪矛盾的机器,但存在便是一种觉知,一切的事情只有存在而没有判断,这才是大自然最普遍基础而美丽的道理,最典型的,如同,大自然里有很多我们人类认为讨厌没有用处的生物,我们常常疑惑为什么它们存在,如果消失那该多好。你想过吗?一切的存在都是平静而自然的,整个自然界除了人类这种“高级生物”外,我想其余的也不会去做这种无聊的判别。

但到这里还没有完结,不要以为不去判别不去评断便是好的表现,这仍是你头脑发出的指示,它说,“嗨!让我们看起来更高明更开悟一点吧”,于是它指示你做出了这种表现让你自己认为走在了开悟的路途上,并时刻坚信自己更近一步了。

那怎么办?我在读书和思考的过程中大致领略了一点诀窍,那就是,当想法和情绪出现的时候,不要抵触它,不要试图回避它,叫醒你的觉知出来看着它们的经过,看着这些所有思绪飘过你的大脑,(觉知是属于心的,而思想是属于大脑的,这类似于叫你的心站出来监视你的大脑,不容许它控制你的一切感官,就如同当警察站在那的时候,小偷就不会胡作非为了)而当这些思绪都平安的过去之后,你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然与真实。这不是成功逃避了消极情绪或者延长了积极情绪后做贼般的庆幸,而是一种真实。

摘录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婴儿是合一的,他没有分别,没有比较,没有自我。妈妈伤心的时候他也伤心,他分不清什么是妈妈的情绪,什么是自己的情绪。他在玩一个玩具的时候也是全然投入的,他分不清什么是玩具,什么是自己。但是,当头脑开始运作的时候,分离就产生了,比较就出现了。一方面头脑永远想要“成为”什么:更好、更漂亮、更成功、更有学问、更强壮、更有钱、更平静、更丰富;另一方面,头脑又永远在逃避或否认因为不能“成为”什么而产生的痛苦:焦虑、伤心、愤怒、恐惧、担心、失望等等。头脑永远是精神分裂的,它不断地制造分裂与矛盾。

最后,我在近来的思考中认为,人在初生之际,对自己的一切有着完美的接受和爱,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幸福感,但在后来的过程中因为有了“being”和“becoming”(即“是”和“成为”)的自我矛盾,对自身的否认(“向上”“向好”追求即是对自己本身的否定)使得极大的痛苦产生。而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某一天开始,会重新学着接受自己,而这就是幸福感的回归。

开悟是其中一条途径,包括各种宗教,其实宗教只是一些“藏宝图”,最终是为了找到开悟这块宝藏,可大道与蹊径各有风采,谁又能说他们不同呢?

后记:宋丹丹前日有一条微博

过去我总是不遗余力地想使自己符合男人的标准,“我够好吧?”变成口头语,但常常感到被轻视。现在会说:“这就是我!” 却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自尊,才是最具魅力的品质。。

9月25日 12:09 来自新浪微博转发(16520) | 收藏 | 评论(5239)

这是自我接纳的过程,渐渐尝到幸福感的回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