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味儿经典读后感有感

《味儿》是一本由彼得.雷诺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味儿》读后感(一):更适合成人读的书

有味儿,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守规矩,其实非常简单。但我们的教育体制总是在强调规矩,总是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的想象力逐渐被禁锢。我很欣赏这种有味儿,可能是因为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改变,自己很难再有味儿的去生活吧。

《味儿》读后感(二):味儿

你确定这本绘本的起名不是来自京味儿,而是翻译过来的?

真的太天衣无缝了。完全本土化。

味儿,这可是想当高的要求呢。

好玩有趣,自由自在,随心所欲,随时随地。这样的创作,不容易啊,也不是人人能够欣赏得来啊。

雷蒙很幸运,一度彷徨自我怀疑过后,有妹妹这样忠实的粉丝,才对自己充满信心,坚定下来。作者很幸运,有爸爸从小的帮助与呵护,七岁即通过复印机“出版”过自己的作品。

创造力这个东西,真的是越小开发越好啊。就如同一团火焰,从小火苗的时候,就应该遮风挡雨,避免熄灭。要知道,平庸无为,大脑空空的大人,实在太多了。一代又一代祸害自己的孩子。

不仅是画画需要味儿,写作,电影,音乐,广告,就连手机,也需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自己的味儿。

《味儿》读后感(三):尊重和赞赏

不吐不快!必须得推荐这两个绘本。因为这两本书带给我太多感动,这是心灵层面的。实际层面呢?也增加了我的闲暇时间,因为我那三岁多的闺女变得对画画很感兴趣。前两周我讲这两个故事之后,小姑娘经常一个人玩——画画。

荐书快速归正传。这次想推荐的两本是加拿大绘本作家的《味儿》和《点》。

为什么推荐这套书?那必须先问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宽广如大海,长篇大论难尽,必须请来韦小宝滔滔长江水。然而谈到低幼,我的答案是“增加孩子与世界相处的信心、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这两本书做到了不止这两点。详情且容我略表。

先说《点》,小娃娃面对一张空白的纸,不知如何画、不知画什么。老师说:“那就画你能画出来的。“于是,娃娃用笔在纸了点了一下。老师请他签名,说作品完成了。

再说《味儿》,小哥哥的画被大哥哥嘲讽,于是他不停的画,不满意,不停的揉成纸团,你猜怎么着?纸团在变少、在消失。去了哪里?被妹妹捡起来,贴在自己房间的墙上,因为小哥哥的画有”味儿“。

这是大人们想象出来激励孩子的温情的故事吗?不,这是加拿大绘本作家彼德·H·雷诺兹儿时的真实经历。所以,您瞧瞧,那个被郑重对待的”点“、那股被赞赏的”味儿“,成就了一位有成就的儿童绘本画家。

大约两周前我闺女讲了这两个故事。正如我以前反复提到的”同侪效应“,闺女看到别的孩子的一个点很”棒“,别的孩子随手画的有”味道“。她对绘画的信心与兴趣大增,于是,她的妈妈有时间将对这两本书的赞赏变成文字。此前,妈妈一直在吹捧她的画有多棒,可是,这些滔滔江水都不如这两个故事能激励她。也许,孩子需要看到其他的孩子在类似的境遇下如何被对待,如何成长吧!很多时间,孩子心里有父母不了解的波澜,她对世界的感知,有父母无法到达之处,感谢这些好书,让孩子再次确认她的小小的努力被妈妈认真对待、欣赏,帮助我们的孩子渡过那段犹豫、自我怀疑的小溪。

作为妈妈,我从也从这两本书中更明了”尊重和赞赏“对于孩子的力量。

这两本书,在妈妈的心中是五星,也是我的女儿喜欢反复阅读的故事

《味儿》读后感(四):你要做的就是拍拍他的后背

他讲完故事,问在场的大人们:

“你们学生时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吗?”

举起手的人寥寥无几。

“我喜欢读书,学校图书室老师认识我之后,就把图书室钥匙给了我一把。还告诉我图书室的电脑密码,方便我查阅资料。”

“中学时去外面补英语。辅导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大家都觉得他的讲的不好。但是真的很认真,待人也很好。那时我英语真是很渣啊。他一直很有耐心,一遍遍的讲。还对我说:我发现你每次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马上提问,这是一个很棒的优点。你以后要一直坚持下去啊,遇到不懂的,就问。我后来就一直保持这个习惯,英语也一直很好。”

“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和语文老师争论吴晗的一篇课文《论骨气》。那篇文章用几个例子和几句名言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不能相信这样的观点,这不符合一个少年眼里周围的人们面对领导奴颜婢膝的真实世界。我和老师争的面红耳赤,老师后来说:很高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也许将来有一天,你会成为和这些课文的作者一样厉害的学者呢!

我至今不喜欢中学语文中教人用几个例子和几句名言去证明一个观点正确的议论文模式,也至今记得老师当时的话。”

“心流”理论的提出者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在《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一书中谈及老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令人奇怪的是,学校对于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都没有什么影响。人们经常觉得,即使学校有影响,那也是抹杀孩子们在校园外寻找兴趣的好奇心。学校对于爱因斯坦、毕加索或艾略特所取得的成就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呢?从记录上看,情况很糟糕,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在正式的教育系统中投入了那么多努力、资源和希望时。

虽然学校本身很少被作为鼓励的资源被提及,但学校里的个别老师常常能唤起、保持或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相信,他在布达佩斯路德教会高中的数学老师拉兹激发了他和其他一些同学对数学的兴趣,这些同学包括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物理学家里奥·西拉德和爱德华·特勒。“没有一个人能像拉兹一样引发孩子们对某门学科的兴趣”,显而易见,这位老师一定做了某些正确的事。

什么使得这些老师这么有影响力?第一,老师关注这些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并给予关照;第二,老师关照的方式是给他们布置额外的任务,提出比其他学生更大的挑战。”

《创造力》这本书中还讲了一个小故事:“在美国一家效率最高的研究机构中(曾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副主任的主要工作是每天拜访每位科学家的办公室,赞叹他们最近的成就,即使他对科学家们正在做的事情知之甚少。这种做法基于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拍拍后背能够对创造力的产出产生惊人的作用。”

这个冬天的某个下午我去参加一个培训,胖乎乎的中年大叔站在大厅中间,手里拿着一册绘本,说:今天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在监狱里,青年人在回想自己的一生,他觉得自己恶行累累、一无是处,准备自杀。自杀前他想回忆一下在自己的一生里,有没有人曾经表扬过自己?想啊想,似乎真的从来都没有人表扬过自己,看来自己真的是一无是处吧。后来忽然想起小学美术老师曾经有一次称赞过他的画。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还是有优点的,并且曾经被肯定过。年轻人出狱后努力画画,后来成了一名画家。

故事二:美术课下课了,男孩的图画纸上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走过来建议说,“试试吧!随便画点什么。”男孩就在纸上随便戳了一点。老师认真的端详了一番,说:“请签名。”男孩想:虽然我不会画画,但我至少会签名啊。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几天后,他发现自己的画被框了起来,挂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小男孩想:切,我还能画出更好的点来!他用彩笔画,用各种方式画,画各种点,大的点,小的点,五颜六色的点。图画纸已经不够他发挥,他拿起刷子,在学校的墙上画一个色彩缤纷的大大的点。那个期末男孩的绘画展《点·系列》轰动了整个学校,一个小粉丝的崇拜的望着他:“你真有艺术天才!我就不会画画。我连一条直线都画不好。”男孩递过画笔:“来,试试吧。”小粉丝握着笔很紧张,画了一条歪歪曲曲的线,男孩认真的端详了一番,说:“来,请签名。”

“第一个故事是虚构的。是许多年前在《故事会》上看到的。”

“切,心灵鸡汤。”听众中有人议论了起来。

“第二故事,绘本《点》的最后,作者雷诺兹有一段话:献给我七年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是他鼓励我‘画一笔’。”

讲到这里,会场前所未有的安静了下来。

他举着绘本《点》问:

“在你们的学生时代,有遇到这样的老师吗?”

注:

1-《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著. 湛庐文化2014年出版。

3-《点》.(加)雷诺兹 编绘,邢培健 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