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城堡·变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堡·变形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城堡·变形记》是一本由(奥) 卡夫卡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堡·变形记》读后感(一):变形不能抛弃萌属性

男主一开篇就变成了一直大甲虫,我觉得作者为了让他惹人厌的话其实可以让他变成一只巨型黑色蛆虫的(╯﹏╰)我擦好恶- -

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把男主变成一直哈士奇或者苏格兰折耳猫,那么这个故事一定会是一个一家子与这只萌宠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的美好结局,可是,可是,是一个大甲虫,那么嘴里还会吐黑色泡泡,这是要闹哪样,还不能说话,也没人知道这个甲虫就是哥哥变的,或者他家人的心里也觉得它已经不是他哥哥,这篇小说我觉得并未讽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只是说。。。。

啊,我们要变得萌一点~

《城堡·变形记》读后感(二):豆瓣删了我书评,我很受伤。

豆瓣又把我的书评偷偷删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全篇书评没有任何敏感之处啊,而且我底下有网友点有用,有网友和我互动,这样删了我很受伤。新年过后,这是豆瓣删的我第四篇书评了,我的心在滴血啊。给我的感觉是,新年过后,只要有读者评论了我的书评,我又回复了这个评论,过几分钟书评就没了,而且连个投诉的地方都不知道。

我没有力气重写书评了,刚才我要回复的那个网友,刚才我看到你的评论,你说对于历史已经定位成经典著作的书一定是很好的,如果我不喜欢仅仅是我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欣赏,遇见我不喜欢的经典著作我最好沉默不评价,因为时间足够长之后我就觉得它好了。

我刚才想回复你的是——我看书不管名气的。

没了。

《城堡·变形记》读后感(三):我被颠覆了

很小的时候,接触过这本书,看了个开头就放下了,因为那个时候觉得主人公变成一只大甲虫是一件很恶心的事情。长大了之后的我,常常会幻想如果有一天自己变得狼狈不堪,苟延残喘,或者怎样,那我要怎么继续活下去,然后就会浑身一片恶寒,恐怖不堪。这个时候,又接触到了变形记,就格外的想知道,那只大甲虫后来怎么样了,好像要从他那里,找到面对这种境遇的方法与勇气似的。到这为止,我想象力,这还是一本励志书。

结果,只能说明我太不了解卡夫卡了!看了通篇到结局,那只大甲虫居然死掉了!它就那么死掉了!而且还是长期不吃东西,逐渐干瘪,然后死掉了!啊,我的天啊,我疯了!这是个神马意思啊,完全都不知道他要说啥啊,那个大甲虫到底代表个啥啊!

我被颠覆了,不是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好理解的小说嘛,为嘛我就不知道他啥意思啊!本来还想接着看城堡的,现在我放弃了~

《城堡·变形记》读后感(四):我们是否自作多情?

K将无法见到克拉姆。他当然见不到,每个人心底都会这么想。况且他见到了也无关紧要:见到克拉姆也只是通往城堡的一小步。据卡夫卡的遗言描述:K最后病倒在床上,听着村长在床边宣布他在村子里混了一个职位,但这不是他要求的土地测量员。城堡玄妙的地方既包括克拉姆是一个众人口中以讹传讹的概念,但K却差点有机会偷窥他;也包括城堡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行政系统,是卡夫卡精心构建的一个完全臣服于红皇后效应的王国:你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站在原地。在城堡中,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宛如在辩论赛里抠别人的字眼,大段大段的过度擦边球描写。也没人保证现实生活不会这样,卡夫卡还有另一个热衷的题材:法庭审判。有权力就会产生卡夫卡的荒诞。还有K真实而虚假的身份,一个能利用读者的身份:他突然出现,他是谁?为什么要做一名土地测量员?K唯一真实的似乎只有他的逻辑。卡夫卡还故意加强了K的逻辑能力。是什么让我们觉得K义愤填膺?只因为他是城堡的闯入者?读者不也是书籍的闯入者么?K和他突兀的出现反而洗清了他的犯罪嫌疑:人们急于想知道他做了什么,怎么想,却不知道他是谁。卡夫卡承认过他有理想的读者,结果他正好利用了这一点:我们是不是理想的读者?我们一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就是了。事实上城堡一开始就打算用第一人称写作:就像很多恐怖小说,主人公最后揭晓自己是凶手一样,带入自己产生的恐怖,仿佛亲手制造了闹剧一般。我们能从城堡里看见的越多,就被城堡欺骗得越多。历史真实得几乎无趣,文学虚构得似曾相识。卡夫卡的文字构建了音乐的效果。我们的确听见了音乐,但我们不都是音乐家。似乎我们一直在自作多情,更何况卡夫卡甚至自己都入了戏,他要求烧毁城堡,他的名言是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这些几乎可以算广告词了吧。

《城堡·变形记》读后感(五):人不如虫——读卡夫卡《变形记》有感

普普通通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故事从这里开始,却从侧面反映出他之前的生活:扛着一家子生活的重担,整天就是辛苦的奔波,甚至这样也没能在职场站稳脚根。即使生活如此对他,变成了甲虫的格力高尔依旧向往人类的生活,他期盼着也许甲虫只是暂时的状态,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重新变成人类。人类生活如此艰辛,为什么他还会眷恋呢?

格里高尔是一个在人际关系紧张而冷漠的社会中的一个异类,他有爱心,责任心,他勇敢地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愿意用自己的血汗钱送妹妹去读昂贵的音乐学院,他上班从未请过一天的假。他很努力,这样的人理应得到生活的善待,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当变成甲虫的灾难袭来时,他遭到的是上司的鄙夷,一个勤勤恳恳工作了这么多年的人,却没得到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信任,反映出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温度。

格里高尔之所以能保持着甲虫的状态,是亲情一直在支撑着他,而且他也相信自己能恢复成人形。妹妹和母亲给他送来食物,照顾他,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格里高尔也没有恢复的迹象,他也日渐成为家庭的负担,他曾经赚来的面包并没有给他带来家人无限的关爱,亲情也走到了尽头,家人也最终遗弃了他,于是他只能怀着对家人的爱意绝望地死去,可以说,是来自家庭的冰冷彻底扼杀了格里高尔活下去的勇气,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去恨,去埋怨,而是始终心存爱意,这种无怨无悔的精神读来不禁令人感到辛酸。他死了,不是因为他不配活在人世,而是因为这个世界不配拥有他。

人变成虫,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而卡夫卡却用一种平静语调在叙述,仿佛是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见异化的普遍性,故事虽然是荒诞的,但是其所映射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是真实的。所谓的被“现实磨平了棱角”,忘却了初心,抛弃了本真的现代人,不正像活壳里的甲虫一样吗?也许人还不如虫,虫没有复杂的思想,也没有那么多痛苦和欲望,只是简单地活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