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读后感锦集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读后感锦集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是一本由邓散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1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读后感(一):太实用了!你学习书法的方式真的正确吗⁉️

什么是书法?为什么要学习书法? 书法学习有哪些必备了技巧吗? 这本《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就是这样一本适用于零基础人群入门学习书法的一本必读书籍。 《书法学习必读》这本书是邓散木先生对南宋姜夔所著《续书谱》一书的图解,书中针对性的拆解了对于不同书体的风格特点的介绍,以及用笔的方法,字形的结构,名家的作品赏析等多重内容解读,让书法爱好者得以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质的提升。

以“永”这个字为例,这个我们印象中上下结构的字从书法撰写的角度来讲相传的“永字八法”最为受用——侧_勒_努_策_掠_啄等。每一个执笔的要点都能还原大家的书法风范,让人肃然起敬。 再者说点字,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点字是一个字的眉眼,无论是作为偏旁,还是随字形而变动的一个过程,点在每一个具体的字中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例如两点相背时的性字,两点相向时的共字,一点居中,顾盼下面的衣字和永字,以及四点相背的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读后感(二):书法因何谓伟大,精粹必须得传承!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写字,逐渐从一种需要,变成了一种爱好。 不仅仅是毛笔字,甚至钢笔,圆珠笔,也越发用的少了。 所以这个时候,推出这本《书法学习必读》有意义吗?我认为是相当有的。

就算不亲自实践,我们也依旧能从影视中,从景观里,看到毛笔字的身影,尽管可能多半也是电脑的制作合成,但这种审美,却是需要自己去养成的,我们只知道几个书法大家,而不知其所精之处,可圈之点,那也就只是一点点地皮毛,无甚价值。知来处,方知去途。

这本书更多的价值,是在于一种价值的传承,邓散木先生著于一九五六年,把场景试着推演一下,那时是期待更多的文化启蒙和推广的,于是我们的父辈,也通过不断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进步,也才有了后来的我们。虽然习字是要以实践为主,但中国的文字里还有一些禅意涵盖着,不是简单的分为真(楷)、行、草这几种,而是有它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在内里维系着,比如行或草的飘逸在于个人的独特性,游离又洒脱,而楷书则是一种规范的代表,一种秩序,一种恬静。 真(楷)书既然成了一种标榜,自然也要识其妙处所在,于是这种对每一笔的拆解,都无形间加强了中国文字的架构之美学,点也不是简单的点,横也不是简单的横,一点一横之间,乾坤已定。

书中配图还有大量的碑帖,不得不说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你可以集天下之大成,凡是出现过的,分门别类,都可以在本书中见识到,个人的审美倒是其次的,对整个业界的通识则是重要且必要的,就像和高手下棋,才是我们提高棋理的捷径。透过大师们的笔法,我们也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可以把自己的力倾注于笔端,再跃然于纸上,成为一种能量,去做影响。

草书中的锋芒感是明显的,但又不只是透其锋芒,而是通过一种对比性营造了一种平衡感,不好辨别不代表着无用,更多是需要更久的关注,以达成一种精神上的统一。 用墨也要有讲究,临摹也要有方法,中国字的方正之内,还透露着一种太极之道的圆,字的向背、位置、疏密等等都是一种设计,让字可以活起来。

更高阶的追求,则是在风神、迟速、血脉、书丹等细微中,我们既可以做到以字识人,也可以学会以字示人,这无疑又为自己多了一个立面,成为一个更多维的人!

《书法学习必读(跟大师学书法)》读后感(三):中国书法学习的入门书,书法家手把手教你避坑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且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及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到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并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

书法之美,不仅仅在于字形之佳、布局精巧,更在于其气韵的生动、高逸。书家通过撷取节奏化、韵律化的意象,并化入自我,从而借由线条的律动传达出一种味之无穷、想象丰富、极具美感的节奏。也正是因为对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韵的追求,使得很多书法著作或晦涩难懂或高深莫测。

为了打破这一现状使书法学习更加亲民,中华书局特推出了“跟大师学书法”这一宝藏书系;而这本由现代书法名家邓散木先生创作的《书法学习必读》一书,则选择以唐孙过庭《书谱》和南宋姜夔《续书谱》为根基,既保留了前人书法学习的方法、技巧与科学分析,又增添了适合当下读者的翻译、注解和图例,使本书不仅是一本书法学习的入门读物,更是一本提高书法艺术修养的导游手册。

作为一本写给书法入门者的作品,邓散木先生在书中依据《续书谱》的内容次序,一方面对各种书体的渊源及不同时代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则就如何用墨、如何选笔、如何运笔、如何临摹,以及如何把握字形结构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且细致的说明。

倘若说姜夔《续书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说明和补充,那么邓散木先生的《书法学习必读》则是对姜夔《续书谱》的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他不仅增加了大量的注释用于解释和说明文中的专业术语、相关人物和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他还不辞辛苦地选取了大量书法作品和字例,用于佐证姜夔的观点,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增加所提人物的书法作品,使读者更清晰地感知姜夔所述的字体特征。

譬如姜夔称篆书具有“圆劲古澹”的特点,单看这四个字,读者其实并不会对其描述的字体特征有太多清楚的认识;但是看过邓散木先生配图中李斯《泰山刻石》上的字体,你便瞬间深切地感受到这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一切。又如姜夔称欧阳询、颜真卿是用楷书的笔法来写草书;李邕、李建中则是用行书的笔法来写楷书,而这样的融会贯通创造出了怎样的字体呢?只需要看看邓散木先生精心挑选的四副书法作品配图,便可轻松知晓。

可以说,这些书法作品的收录不仅省去了读者自行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印证的麻烦,同时也避免了读者因无法准确辨认而找错书法作品的尴尬。

二是通过具体的汉字案例,读者能进一步准确理解姜夔寥寥数语背后不曾言明的万千变化。

在《续书谱》中,姜夔虽分别就点、横、直画、撇、捺、挑、趯、转、折、悬针等书写笔画的特征进行了说明,但由于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字中处理的方式不同,因而他所概括的内容,仍像是泛泛而谈。相比之下,邓散木先生则以图解的方式,借助那些最具代表的汉字,对其所述内容进一步进行讲解和说明,既使得“有向有背”的“点”衍生出了七种不同的形态,也使得“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的“撇”“ 捺”之态,更直观地具象在了读者眼前。

三是通过具体运笔图片和单字案例讲解,使得读者不仅能体会笔法的变化,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用笔的技巧。

例如在讲解“挑”和“趯”时,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何为“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不仅给出了相应的笔画特征,同时还绘制了书写这些笔画时毛笔的运笔过程,便于读者进行模仿。而在讲解“转”和“折”时,作者则以“诸”和“患”二字的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为例,既解释了如何通过笔锋阳面和阴面的反转实现折笔的书写,又对“转”和“折”之间的不同进行了细致区分,言简意赅却不失生动。

可以说正是因为邓散木先生的优化和补充,使得《续书谱》这本书再次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继续引领后人走出一条正确的数学学习之路。

姜夔认为,是否能写出好的书法作品,与书家当时所处的客观环境息息相关。无论是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是周围的气氛氛围,抑或是气候温度、笔墨纸品的质量,都对书法最终的好坏有所影响。而要想将一幅字写的充满文采,除了以上的因素外,还与个人的品德修养、师傅水平高低、是否有新意等内容有关。

可以说,任何书法佳作的诞生,都是书家在多个方面“得势”积累而成的结果;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佳作的诞生需要多重因素积累,因而即便是王羲之本人,也复刻不出“得势”的瞬间自己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对于书法学习,姜夔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书法学习者既需要遵循书法的基本法则与规矩,向优秀的书家学习;同时也不应只重视模仿先辈,而限制了自身个性的发展。

所谓的初学者应遵循的法则与规矩,正是《续书谱》所列举的种种内容,它从执笔、运笔、间架、结构等多个角度对书写习惯进行规范,避免了初学者任性而为、误入歧途。事实上即便是看上去无比随性的草书,也拥有自己的法度——有缓有急,有露锋有藏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文;即便是张旭、怀素这样放纵的书法大家,也不曾打破这样的法则。

与此同时,学习者不应将“完美复刻”前人的书法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倘若完全模仿古人,字就缺乏精神;倘若一味讲求挺拔,又无法洗掉俗气。姜夔认为,唐代士大夫阶级的书法之所以不及魏晋时期的飘洒和风度,充满了科举习气,正是因为受到了取士的影响,导致书写过于刻意刻板;而魏晋书法之所以高妙,则是因为书家会按照字的实际形态下笔,而非拘泥于某种固定的套路和人为的规定。

这便是所谓的“真态”,即书法要展现出字不加人为刻意雕琢的自然姿态。事实上,这一论调同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的老庄哲学与美学思想不无关系,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无为又无不为,也就是不刻意为之。

因此,姜夔认为书家写字时因遵照字原有的形态,不必对笔法做刻意的规定,刻意地将字写得方正、匀圆、扁平或是疏朗;同时写字不应循规蹈矩,要发挥书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人创作出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不同的个性,而不是给人以千篇一律之感。

当然,对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唐代书法大家的字,姜夔虽不是特别推崇,但也并没有一味贬低,对于其不足之处自然会明确指出,像是“欧阳率更结体太拘”“颜、柳结体,……用笔复溺于一偏”这样的批评,丝毫不给情面;而对于该称赞的地方,他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词,譬如他在书中称欧阳询的小楷直追王羲之,后来者无人能及。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尊重姜夔的见解,邓散木先生在对《续书谱》的内容进行补充时并未否定对方的论断,但是在本书的后记中他却指出,读者不应完全听信他有关“魏晋书法高于唐人”的论调。事实上,每一个书法家对于书法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一方面我们应该汲取他们优秀的书写技巧与方法,另一方面也因对其所说的书法优劣有自己的见解,合理取舍,不至盲从,而这正是姜夔所言“真态”的奥妙之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