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房子》读后感1000字

《看房子》读后感1000字

《看房子》是一本由西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房子》读后感(一):看房子提醒我不要做个无趣的游人

西西看房子提醒我遗忘的看建筑,外出旅行时、生活中,不要做个没趣的游人;又告诉我怎么看,看哪些点。和艺术的故事等介绍基本艺术知识的书结合,看房子的图文并茂加深了我对一些术语的理解,加以温习;还新学了不少,比如四合院的结构、倒朝房、斗拱、雀替等等。话说西西在书后说自己很满意书的排版,我却觉得宽宽的开幅,文字和图片显得晃晃荡荡的,过于松散,图片本来就不精美啦(不是专业摄影),一开始我好难投入进去,还好后面读起劲了,才抛开这些,越读越有味儿。

《看房子》读后感(二):真没想到作者是位年逾古稀的长者

真没想到《西西看房子》作者是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德国建筑给人印象颇深,作者说德国人是无可救药的娃娃控,这话真是到位,大街上的柏林熊,按歌德故居绘制的娃娃屋海报,还有百变的布兰登堡门,充满童心的老外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果然是比国人要强一些的。

布兰登堡门每次翻修都会在城门上画上各种绝妙的图画,兔巴哥的大牙,情人节的爱心,巨大的禁烟标志,创意无处不在,妙哉!而国内不管哪个城市,但凡需要点小修小弄小整改,就在方圆几百米外围个大框子,还要搞的灰飞满城,机器轰鸣,真是毫无美感,让人避之不及。

城建城改的工作者们不妨读读此书学习一下老外的创意,真正将我们生活的城市打扮地更美。

《看房子》读后感(三):《看房子》

《看房子》

也许走的景点多了,就感觉旅游是一件挺无聊的事情,跟着导游,或者导游路线,去那些谁都去过的景点,走过那些谁都走过的路,拍那些谁都排过的照片,到底有什么意义?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寻找,这样的过程就不再是旅游,而是旅行。行,要自己决定,决定路线决定时间决定去什么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只有什么自己发现的才最难忘,自己去探寻的才最兴奋。

《看房子》其实看的都是小房子,没有太多国宝级的名胜,没有太多世界级的遗产,那些房子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特色,往往都是因为里面住了一写人,而有了灵魂。看房子,其实是看人。不仅仅是看那些房子里住的人,也是在看作者本人。

《看房子》读后感(四):旅行中思绪的火花和瞬间的凝视

10年买的书,今天才翻出来细细地读,较之前更能看懂。这些旅行写作,更适合登在专栏上,简短,有纷飞的思绪摩擦出的火花,配上几幅胶片照的反数码感,颇有一些暧昧不清的独特情绪,深浅程度也刚好,更适合想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稍微慢下来的读者。但若想读明白,还要多花点时间去搜搜某栋建筑的各个角度的照片,毕竟,这不是一本视觉优先的游记,配图简略,作者也没有意思要从头细细地告诉你那些传统的描述意指怎样的物体、形态,多数靠你意会。但这是一种我所寻找的文字的魅力吧,作者对复杂建筑建构、形态和细节的描写,是老练而优美流畅的,不是辞藻的华丽美,是句子长短相和的韵律美,以及,因这些私人语句的解构和重建而使建筑释放出一些能够,或者不能够,引起你共鸣的新鲜美。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当然不会真去陈老师的歌里找答案,我在自己一次次的旅行里寻找,从大一跟朋友一起去衡山开始。 是“风土人情”,还是“新鲜刺激”?留学时,手握大把畅游欧洲的机会,然而,几个国家玩下来,被深深的浅薄弄得厌倦无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同样的玩法 ——把自己放到猎奇的美景中,或者直接把刺激的美景放到社交网络上,随之而来的是脑海内对这片土地大片的空白。可是拜托,你要一个在上飞机前一晚还赶论文到深凌晨的留学狗提前去读大量的这个国家的历史吗?拜托,别开玩笑了。我们只想要看上去美,玩起来不费力气,告诉朋友圈,这、这、这我都优雅又欢快地来过了,以此平衡埋头在各类reading和essay里时那颗被压抑着的青春的心。 可读了那些游记,再按图索骥,又少了自由摸索的乐趣。来不及读书,不想只炫照,不想只再朋友圈刻下‘到此一游’,最好的办法或许是,拿着相机,在机头无所畏惧的拍拍景,拍拍人,记录下一些当下受到温柔暴击的瞬间,过后,回忆,前后几秒,往返路途,一切意义,似乎又只存在于你对那些瞬间的凝视中就够了,它们勾起你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联想,或许能让你再琢磨出一些当下来不及分辨的感觉。

如此,要感谢摄影技术了,否则,我苍白的文字,实在心有余力不足。

《看房子》读后感(五):看西西看房子

文/来颖燕

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的生命,在于它本身的特点,更在于这个空间里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所留下的痕迹。所以,一时一地的建筑,若是富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或是曾经的主人有着意味深长的人生故事,便会成为“名胜”,引得众人观瞻。

这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西西看房子》,记述的就是作者西西在世界各地游历时参观寻访过的各色建筑。西西是个很聪明的作者,知道要讲述自己的游历感悟,并且能最集中地体现出所去城市的特点,选择描摹建筑,绝对是切中要害的做法。但描摹建筑只是一个载体,西西看房子,早就突破了欣赏外形构造的限制。这砖瓦之下的文化蕴藉,乃至引发的人生体悟,才是西西眼里的房子的核心所在。

所以,西西把她眼里的各国房子按照国籍编排了下,各成短文,但起的标题却很随性——“浮云”一篇,写的是法国巴黎拉德芳斯的大拱门,因为觉得拱门内的悬幕似乎在游动,所以想起“人生如浮云”;“找寻凉台”,记叙的是作者在黎巴嫩找寻特色建筑凉台时的种种回忆;而记述在德国参观的现代美术馆,作者直接将篇目标题写为“一片蛋糕”,这个标题看似只是对于美术馆外形的形象比拟,却其实更切中了作者眼中的现代艺术的某些特质;捷克的旅途经历,作者将其中一篇定为“黄金小径”,这小径中有卡夫卡的故居,寥寥几笔,却引人对于这位当日迷途于“城堡”的小说家的无限追忆;而记叙在奥地利的旅途所见的篇目标题则为“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玛格丽特”等等,随着作者的笔端,这些永垂青史的大家变得立体起来,让人禁不住遐想在这些他们待过的空间里,曾经弥漫着怎样的气息。

百变而随性的标题,一如西西在旅途中的状态——她就是一个游荡者。这让人想起本雅明对于波德莱尔的称谓。我可以想象西西是如何在异乡的街头游荡,如一个堕入梦境的旅客。但是却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落寞。因为,她追寻着众多的往事,也享受着当下的际遇,就如探访新交故知一般,用心叩击这些房门,与这些房子里曾经或是当下的轶事和灵魂相遇,或是错过。而这种探寻是如此地富有西西的个人特色——她选择她的目标,描述给我们听,与我们分享的,不仅是她的所见,也是她人生体悟的缩影。

于是,“西西看房子”,我们看“西西看房子”。这种看与被看的交互,让人觉得,西西笔下的房子,真的是有温度和生命的,不再是僵硬存在的客体。

本雅明曾经说在城市里迷路是一种艺术。迷路,并不等于你对这座城市丧失了方向感,而是指一种除却目的性的游荡。这样的游荡者,不同于行人,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赶路的匆忙,反而会对沿途所遇敏感起来。这种看似无目的的游荡,反而更能体味出这些建筑里最为可贵的内蕴。

据说阿尔卑斯的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对此写道:“慢慢走,欣赏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这样呢?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不停地奔波,麻木的表情,飞快的脚步……你已经被你所追求的东西所累了,因为总以为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幸福在等待着你。当你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幸福,原来在路途的点滴之中。”

所以,诚如本雅明自己所说的,“在一座城市中不辨方向,这说明不了什么。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自己,就像迷失在森林中,却需要训练。”

西西看房子,看出的是她内心的情愫,而我们看西西看房子,得见的也是自己内心的角落。而这其中最为可贵的是一种欣赏和享受的志趣——从欣赏房子到享受人生。或许,“房子”终究只是心灵的载体,最终会变得看不见,正如在卡尔维诺的眼里,城市也是看不见的一般,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在世间游荡和迷路的能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