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尔戈》读后感100字

《阿尔戈》读后感100字

《阿尔戈》是一本由[美国] 玛吉·尼尔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戈》读后感(一):编舟

这本《阿尔戈》并不好读,但又非常迷人。踏上传说中的神船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深一脚浅一脚、不确定性脚下那块木板来自于哪个年头哪个传奇匠人手中、甚至连船都不确定是否可被称为船——它没有传统给定的船的形状、也不在传统的性别和观念二分法的海域上航行、与其说是普遍意义上的“船”还不如说是一艘飞船在宇宙尽头探险、在无法描述没有名字的风景中颠簸。

Maggie Nelson以语言编舟,我们借此得以一瞥一个经历了解构、质疑、鞭笞、破碎、重塑……的复杂世界,以前人的洞察作为跳板、编当下和未来之舟,进入旧的观念无法适用而新的人类无所适从的地方。

比如家庭。这艘旧船被拆去了异性恋男女二元的龙骨——没有了男和女的强硬定义、甚至连被视为足够“新潮”的女同T/P的定义都透出年久失修的霉味。现在携手的是两个人,一个出生时生理性别为女、有个儿子、但现在注射睾酮并接受手术、现在出门会被认知为大个子Bro、直到拿出带照片的身份证明或者带名字的信用卡才会受到困惑的怀疑;另一个还是she,经历了辅助生殖和家庭自制式的自助生殖(用以前装过辣椒酱的玻璃罐装着朋友志愿捐献的精Y),经历妊娠、顺产、哺乳、泵奶、成为一个母亲。

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而我们编舟,用残存的言语,用继承的洞察、用诚恳到赤裸还不够、掏心剖肝照X光的批判的眼光,用生死交织的、以身体践行的严肃。

Maggie Nelson确实光芒四射。她的不自欺欺人的诚恳和勇敢、相信就言说的锐利和深刻。那些艰深的不确定的、能轻易割破我舌头的,在她手中轻巧地把控。她把它们妥帖地放进这艘继承了阿尔戈之名却又在成为它自己的途中之船,放置得如此不假思索、却又妥帖得如同它们始终就在这里、或者本该在这里。而我则贪婪地吸收她的光芒,哪怕我甚至不敢确定我是否百分百理解她真正的意图——必然没有百分百,能有百分之六十已经是庆幸。

没有保证,但这光芒里却如此确定地传递着来自新世界的波动,仿佛一个尚未形成的心跳,一个来自未来的召唤。

阿尔戈,传说中的神迹之船,传说中的英雄。

《阿尔戈》读后感(二):羞耻的反面不是荣誉,是诚实

任何身体体验都可以变得新奇和陌生,我们在这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一套习俗或关系可以垄断对激进和规范的定义。——《阿尔戈》玛吉·尼尔森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讨论身份与认同之间关系的散文。是的,不是“身份认同”,而是“身份”与“认同”之间的关系。作者尼尔森无疑面对着一个奇妙的局面。她的同性伴侣(按照惯例被认为)是butch(也就是T),一些人认为butch&femme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这是尼尔森议论的第一个关口,如何理解性别的边界;接着,当她的同性伴侣想要转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并不代表她们步入了异性恋关系,她们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性取向认同依然是女同,但尼尔森不再拥有一个她,而是一个他,所以这是尼尔森议论的第二个关口,如何理解性别、性取向的边界的流动性。 然而,整本书的语调是不确定的,说明尼尔森至少在写这本书时,也是一种寻觅状态,她试图寻求一种足够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对自己和伴侣的状态作确认。不过,在我看来更耐人寻味的是,透过尼尔森对类别的不断反抗和对归属的不断思考,被呈现出来的作为背景的文化框架性搁浅,人们在寻求合适的语境,但也在过度追求理解的简洁(而非结构的简洁),因而类别也好二元性也好等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 事实上,在讨论是什么在定义同性恋或异性恋或任何恋,以及TP是否是对异性恋的模仿,T是否是阉割焦虑的产物,我们到底想当女人还是男人等等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能忽视掉的是,是传统文化在负责生产男人和女人的精神差异,导致了性别的区隔,是流行文化在定义酷儿性别,而谁是LGBTQ谁是Ordinary people,都是被规训的。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先于文化对个体(individual)进行彻底思考,必然会掉入自我阐释和解释的陷阱,似乎必须通过解释才能得到正当性,解释或许可以得到理解,但正当性应该依托于存在本身,必要的是质疑那些愚蠢的质疑。 并不是说性别毫无关系,但对个体而言,如果认为生理构造会限制精神气质,那一定是被社会文化误导了。我一向认为,存在意味着追求复合了两性美好的特质,这是首要的,其次才需要思考能不能安于既有的生理特征。但现在情况却是,增加了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什么boi、顺性别、双性同性恋啰,都啥玩意儿,但就是不重塑传统性别定义,不认可个体性别共生的可能性。这不是在扩展性别边界,也没有除却特殊这一冗余,而是在用细分造成更多区隔。 而在情感关系上,对XX恋的区分只适应于文本,因为文本需要简洁,但真实生活中还要纠结XX恋有几分熟无疑是愚蠢而狭隘的,人对人的感情怎么能被切割和装填?至少当我看到一个人的伴侣时,可不会先想到对方是弯是直,而是会想“原来这个人喜欢的那个人”。依然,不是说性别不决定任何,但这更多属于身体吸引的层面,而不是对个体性的遮蔽。我自己就难以接受性别被置于我的人性之前的所谓爱,狭隘又廉价。我对我的朋友和曾经的恋爱对象也不会抱任何性别期待,“做个舒展的人,去争取完整”,是唯一的期待。 人,个体,其不可概括性,才是应该得到关注的地方。就像我一直在说的,在是男是女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是人——完整的、人文主义的人;在爱同性还是爱异性之前,我们也应该首先是去理解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个性的对象。

《阿尔戈》读后感(三):羞耻的反面不是荣誉,是诚实

任何身体体验都可以变得新奇和陌生,我们在这一生中所做的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一套习俗或关系可以垄断对激进和规范的定义。——《阿尔戈》玛吉·尼尔森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讨论身份与认同之间关系的散文。是的,不是“身份认同”,而是“身份”与“认同”之间的关系。作者尼尔森无疑面对着一个奇妙的局面。她的同性伴侣(按照惯例被认为)是butch(也就是T),一些人认为butch&femme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这是尼尔森议论的第一个关口,如何理解性别的边界;接着,当她的同性伴侣想要转性,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并不代表她们步入了异性恋关系,她们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性取向认同依然是女同,但尼尔森不再拥有一个她,而是一个他,所以这是尼尔森议论的第二个关口,如何理解性别、性取向的边界的流动性。 然而,整本书的语调是不确定的,说明尼尔森至少在写这本书时,也是一种寻觅状态,她试图寻求一种足够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对自己和伴侣的状态作确认。不过,在我看来更耐人寻味的是,透过尼尔森对类别的不断反抗和对归属的不断思考,被呈现出来的作为背景的文化框架性搁浅,人们在寻求合适的语境,但也在过度追求理解的简洁(而非结构的简洁),因而类别也好二元性也好等概念本身就充满矛盾。 事实上,在讨论是什么在定义同性恋或异性恋或任何恋,以及TP是否是对异性恋的模仿,T是否是阉割焦虑的产物,我们到底想当女人还是男人等等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能忽视掉的是,是传统文化在负责生产男人和女人的精神差异,导致了性别的区隔,是流行文化在定义酷儿性别,而谁是LGBTQ谁是Ordinary people,都是被规训的。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先于文化对个体(individual)进行彻底思考,必然会掉入自我阐释和解释的陷阱,似乎必须通过解释才能得到正当性,解释或许可以得到理解,但正当性应该依托于存在本身,必要的是质疑那些愚蠢的质疑。 并不是说性别毫无关系,但对个体而言,如果认为生理构造会限制精神气质,那一定是被社会文化误导了。我一向认为,存在意味着追求复合了两性美好的特质,这是首要的,其次才需要思考能不能安于既有的生理特征。但现在情况却是,增加了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什么boi、顺性别、双性同性恋啰,都啥玩意儿,但就是不重塑传统性别定义,不认可个体性别共生的可能性。这不是在扩展性别边界,也没有除却特殊这一冗余,而是在用细分造成更多区隔。 而在情感关系上,对XX恋的区分只适应于文本,因为文本需要简洁,但真实生活中还要纠结XX恋有几分熟无疑是愚蠢而狭隘的,人对人的感情怎么能被切割和装填?至少当我看到一个人的伴侣时,可不会先想到对方是弯是直,而是会想“原来这个人喜欢的那个人”。依然,不是说性别不决定任何,但这更多属于身体吸引的层面,而不是对个体性的遮蔽。我自己就难以接受性别被置于我的人性之前的所谓爱,狭隘又廉价。我对我的朋友和曾经的恋爱对象也不会抱任何性别期待,“做个舒展的人,去争取完整”,是唯一的期待。 人,个体,其不可概括性,才是应该得到关注的地方。就像我一直在说的,在是男是女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是人——完整的、人文主义的人;在爱同性还是爱异性之前,我们也应该首先是去理解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个性的对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