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国经济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国经济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国经济史》是一本由[英] 邓肯·韦尔登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经济史》读后感(一):充分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未来

《英国经济史》是一部深度剖析英国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品。这本书的作者邓肯·韦尔登,以细致的笔触,系统的框架,揭示了英国200多年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所做的选择如何塑造了英国的经济图景。 当我们今天谈论英国经济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图景:它既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同时却也是欧洲最落后的经济体之一。这种矛盾让人疑惑不解,然而《英国经济史》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时间望远镜”,让我们可以追溯到过去,理解这种矛盾的历史根源。 书中穿插着如皮尔、格莱斯顿、艾德礼和撒切尔等重要政治家的经济决策案例,这些政治家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塑造了英国的经济,但他们的决策却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他们自己,这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话题。 例如,19世纪40年代的皮尔和科布登关于经济开放与主权之间的平衡的争论,这是一个显然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在英国脱欧的背景下,这场争论再次浮现出来。而从维多利亚时期起,对国家债务规模的担忧,几乎是英国的“后遗症”,如今仍影响着政治决策。 除此之外,书中还关注了社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例如,劳合·乔治和阿斯奎斯的时代,人们对职业培训失败的担忧,以及对德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偏执,这些都是社会情绪对经济的影响。而现代社会对新技术对就业和不平等的影响的担忧,也可以追溯到斯温上尉和内德·卢德。 在读过这本书后,我深感过去的经济决策不仅影响了现在,也将影响我们的未来。新冠疫情的暴发使英国陷入经济衰退,但韦尔登博士指出,这场衰退并非由新冠疫情单独造成的,而是由过去200多年的历史塑造的。因此,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也才能预测未来。 虽然这只是英国的经济史,但在其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能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与英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微妙关系和异同。 总之,《英国经济史》揭示了英国经济的历史,让我们理解了这个世界最成功同时又最落后的经济体的矛盾,也启示我们如何看待和应对经济的现状和未来。作为一个对经济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我深感受益匪浅。

《英国经济史》读后感(二):《英国经济史》:异国的过去和历史一样有用

读历史让人明智,所以我们爱读历史,爱看历史小说,也爱看历史影视剧。

然而我们对世界的历史并不熟悉,看得最多的,还是中国史,中国古代史。

其实,看一看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是受益颇多的。

异国的历史往往会打破头脑的禁锢,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最近读的这本《英国经济史》便让我大开眼界,思考甚多。

很多时候,决定历史的只是随机的事件,然而它们却被沿用至今,成为约定俗成的标准。

比如,马斯克发射火箭的尺寸,最开始的时候来源于英国马车的车轮宽度,而这个长度又是由驾车的马屁股决定的。

由于马的高低胖瘦都不同,当初被拉出来量尺寸的那匹马也想不到,自己的屁股居然被那么多人封为长度标准沿用至今,这个标准甚至冲出地球,飞向了宇宙。

再比如,键盘的qwert分布的沿用。

最开始,键盘商人也是用abcd的格式来分布键盘。然而不久他发现,由于不同的字母使用频率不一样,人们往往会多次连续按下某个区域的键盘,致使键盘的磨损率变得格外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把易磨损的键盘随机分开,便有了现在键盘的qwert分布。

其实,后人研究发现,他的分布并不是最科学的。无论从键盘的磨损率,还是打字效率,都有远远胜于qwert分布的其他格局键盘。

然而我们现在仍然还是用的qwert键盘,只是因为它是最开始出现的键盘,被更多人所接受。

这就是路径依赖。这种现象一次又一次在《英国经济史》中被提到。

其实,这种路径依赖,在中国也非常常见。

古代常用的度量衡,是秦始皇按秦国的标准统一的。

古代重农轻商的思想,也是在农耕文明潜移默化下生成的。

甚至放到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第一印象,都是很难打破重塑的。

只有意识到这种路径依赖,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它,也能真正逃脱它的禁锢。

我们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抢占先机。哪怕有些工作我们开始做的并不完美,并不出色,但只要我们敢于承担,那么这项工作就会被人们默认是我们的成果。

相反,对那些我们不想做的工作,一开始我们就不要出于礼貌或者面子承担过来,想着事后再推出去。

这也是为什么在教育方面,立规矩是重要的。

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养成固定的习惯和规矩,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才不会被坏习惯坏规矩拐到弯路。

孩子的心灵仿佛花园,如果不在其中种上兰草,那么荒草便会占据其中。

这只是我读《英国经济史》的一点启发,更多启发,还是需要再慢慢研读这本书。

亲爱的朋友们,你喜欢异国的历史么?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英国经济史》读后感(三):为什么是英国?

这两天正好看了另两本经济学科普小册子,今天又在读这本《英国经济史》,一个感悟是:现代经济学启蒙发展于西方,所以一些著名的西方经济人物频频出现在这些读物中。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在三本读物中交叉反复出现。

我在上一篇笔记中提到了马尔萨斯“残酷”的言论:工人工资过高上涨,会促使工人尽早结婚生子,导致将来更多劳动力流入市场,造成工人工资下降,贫困人口进一步扩大……

《英国经济史》里面再一次提到了马尔萨斯:如果一个贫民向他乞求施舍,他会出于本能地拒绝他们。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善心,而只是因为赈济穷人,归根结底,只地产生更多的穷人,最终造成更多的人间疾苦。

马尔萨斯认为世界是由一种残酷的逻辑所支配的:虽然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但人类的生存手段显然是有限的。本书作者邓肯.威尔登认为,马尔萨斯对前工业经济中人口水平和生活水平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的基本方向是大致正确的,但他对未来的判断未必准确。

在17世纪的某个时刻,英格兰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1700-1800年,英国人口从约52万增长到约770万,收入却没有随之下降……1800-1850年,英国人口翻了一番,1850-1900年,英国人口再翻一番,超过3000万。这种大规模扩增并没有导致饥荒、瘟疫或收入下降。

18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是中国和印度,而西欧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问题大概可能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但在接下来两百年里,世界的经济重心迅速向西移动。

正如前文述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这一时期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取得了飞速发展。

为什么是欧洲,或者说,为什么是英国经济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为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所以它立即获得了领先优势并保持了数十年。

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马尔萨斯理论在工业革命前的验证:14世纪的欧洲创新因为中国技术流入得到了很大推动。欧亚大陆货物自由流动,思想、人口畅通往来。但随之而来的黑死病,数百万欧洲人口死亡,这相当于当时欧洲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意味着更多的和食物留给了更少的人和胃。人口可能会减少,但人均收入会增加。

面对同样的经济和生物冲击,北海和地中海地区的经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在英格兰和苏格兰,每一个幸存的人收入跃升并保持较高的水平,而在意大利,最初的跃升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就消失了,在西班牙,瘟疫给人们未曾带来曙光。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其农业结构、结婚年龄和生育模式,以及其政治和国家结构。

英国农业经济更多依赖注重牧业,注重动物和牲畜的利用,附加值也更高,这种高附加值、资本密集、非人力能源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能更好地应对黑死病后的人口下降,而且还为生产技术提供了模式,这些技术从农业扩散到工业和后来的服务行业。

英国的实力在工业革命后几何级数增长,在19世纪中期的一个短暂时期,英国可以说是唯一的全球大国。

是什么引起了英国“起飞”和向现代增长的过渡?

人们认为,关键的驱动力是文化和思想,科学和理性得到了发展。

还有人认为,英国与邻国相比,有相对较高的工资;有易于获得的廉价能源,低谱的借贷和资本成本(英国金融制度发展的结果)以及一个没有内部壁垒的大市场……

可以确定的是,黑死病后人均收入的增加、婚姻和生育模式(男女双方结婚相对较晚且年龄相当)、英国政府的实力及其在17世纪和18世纪全球商业中的作用。

工业革命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它所发生的地方。英国首先改变了,然后世界改变了。

《英国经济史》读后感(四):《英国经济史》:别闹了,斩断前缘,并不能扭转命运

从小到大,我最擅长做的一件事便是:重新开始。

考试考得不好,卷子扔了,重新开始。体重飙升,删了之前的照片,重新开始。恋爱受挫,果断分手,重新开始。

好像生活有一个一键还原,只要哪哪不如意,就可以按下按钮,重新开始。

然而,哪怕多少次重新开始,考试仍然考得不好,体重仍然上涨,恋爱仍然受挫。

重新开始只是自欺欺人,并没有像游戏那样读档重来,更没有扭转命运。

没想到,在严肃历史读物《英国经济史》中,我找到了为什么没有扭转命运的答案。

作者邓肯·韦尔登身为一个英国人,在书中冷静客观地描述了英国经济从工业化后的起飞和衰落,在两个世纪的发展中,在各个领导和智囊团采取的措施下,英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繁荣,又是为什么开始衰退的。

英国人民为了扭转衰退的命运,做了很多努力。脱欧便是最近做的最决绝,最强硬的一个举动。

然而,对于这次努力,邓肯是这样评价的:“经济变化是由过去的事情塑造的,毕竟事情通常是路径依赖的,但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邓肯的评价毫不留情,也一针见血。历史果真和他说的一样。

在脱欧后的第三年,英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腾飞,相反反而日渐萎靡,这个成绩,比欧盟中其他的小伙伴还要落后,甚至比处于战争的俄罗斯还要糟糕。

这个结果诚然也有新冠、战争的原因,然而这也是其他国家经受的现状。

不得不承认,英国企图斩断历史重新再来,强硬脱欧的举动是导致一切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为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他们期待的历史,只能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也是书中一次又一次反复提及的路径依赖。

读这本书,可不是为了知道英国经济为什么如此萎靡,给闲聊增加一些谈资。如果能对自己有用,对生活有用,那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我突然意识到,就好像英国无法一刀切从欧盟脱离关系一样,我也无法一刀从过去割裂。

如果我考试成绩糟糕,说明基础不扎实,那么现在考试,我仍然成绩不会理想。

如果我减肥没有成功,说明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是无法减重的,那么现在减肥,效果也不会显著。

如果恋爱受挫,说明感情仍然有卡点,那么现在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恋情,仍然会在相同的地方摔倒。

归根到底,过去的事件确实已经过去,但是从中反映出的人的习惯、性格、知识仍然没有改变,它仍然会在影响我,塑造我。

过去不会真的过去,它会持续产生影响。

那么我们难道就束手无措无能为力了么?

不是。

艾德礼、撒切尔夫人、皮尔都将英国推向了彻头彻尾的新方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直面历史,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们成功的最终原因。

成绩差,就补足知识;饮食习惯差,就改变饮食习惯;没有运动习惯,就养成运动习惯;不会合适的爱人,就一点一滴慢慢学习。这才是扭转命运的方法。

这也是我读《英国经济史》的收获。

真是一本好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