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史的趣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史的趣味》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史的趣味》是一本由赖建诚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一):逻辑上的误区

此书存在诸多逻辑上的误区,这是小品文的缺陷吧。作者屡屡误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以及作者专业和知识的限制,有诸多武断的结论,读者不可不察。

比如在《戰爭與國家的形成》中,关于明朝灭亡的论述,非常粗糙,视野过于狭窄,《洪业:清朝开国史》对此有诸多全面而系统的阐释。

当然,作者在诸多问题上的经济学、经济史的视角倒不失让人眼前一亮,不妨一读。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二):好看

一晚上一口气看完。

全书由几十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介绍一两篇发表在经济史领域顶尖专业期刊上的论文,整本书容纳了不少旧事、新知,信息量很大。

作者显然是一位讲课的好手,善于把艰深的论文转化成平易的语言。每篇文章开头往往提出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文章中间时时穿插着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使读者觉得,经济史并非古旧、枯燥。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三):挺有趣的

不得不说,要得到这样的趣味绝对是件“痛并快乐”的事。

痛是指,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因为没有任何一则趣闻是不需要以大量的史料、数据、分析等为支撑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宽广的视野……

快乐是指,经过“钻”进入研究,真正彻底的弄清楚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现象,又可以关照现在或打开思路……这样的乐趣,别人是无法获得的。

对我们读者来说,毫无疑问,一方面可以坐享其成本书的论点和得出论点的途径和方法,另一边我们看着书也好想找个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自己找资料、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和别家的观点比较比较,也挺好玩的。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四):如果早看几年会得到更多乐趣的作品

赖建成著,32.5万字,58篇文章,326页

作者是台湾人,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本在kindle上读完试读本的书,时隔许久终于借到了这本书。

经济史是回答“经济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的最佳手段,经济史可以为经济提供更多的经济事实,更好的经济事实,从事实中提炼出来的经济学说才是有用的经济学说, 而单纯符合数学模型的经济学未必能够经受实践的考验,未必能够解释社会运行的原理。

这还是一本文集,用文章的角度来介绍经济史,非常易懂非常有趣,而且很多文章能够改变我们的日常认知,比如吉芬商品概念(这种商品的特征是越贵买的人越多),这种极其违背人性的商品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却要加上一个限制——收入接近生存底线,没有其他食品替代。当这个限制条件加入之后,整个逻辑就理通了,而这个限定条件的加入,则是来自对爱尔兰大饥荒的考察。

这种内容在书中还有很多,比如QWERTY键盘的排列(路径依赖),1435标准轨距的设立(偶然的意义),产业革命的过程和体会(这在我们当下应该感知更深),欧洲修建教堂的目的(吸收剩余),战争与集权的关系,金本位,为什么会“劣币驱逐良币”,马尔萨斯陷阱的存在于突破,当然还有肉制品与经济的关系(腊月26吃了牛肉,开春拿什么耕地啊?!),井田制,银本位,白银与黄金十年。

很多问题的背后是经济问题,当我们回到历史中去,可以发现很多我们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往往已经出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在经济学之中,而经济学则在不断地实践中进步,在这进步中实现的是对经济学“经世济民”这一理想。作为一本经济入门书籍,用这本书培养对于经济学的好奇与兴趣,自然是极好的

《经济史的趣味》读后感(五):《经济史的趣味》读后

忘了在哪里看到推荐《经济思想史的趣味》(对,书名没有错),随即到学校图书馆查询,有,而且,同一作者,还有一本《经济史的趣味》(对,现在言归正传)。于是两部一起借来,放在箱子里拖到成都,但一周时间里在成都只看了后一部。

随笔型的,讲故事,而且是面对听众讲故事。

主题喜闻乐见。从现实捡起或从历史钩沉,但大都在你的理解范围之内。

有新知。要么是提出一种认识该问题的新角度,要么是提供了论证问题的新材料新数据,要么是颠覆此前形成的固有认知。

有根据。所有故事的材料都来自各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文后附参考文献),尽管有些成果未必得到普遍认可,甚至本书作者也不甚同意。

前后内容分成两部分。前面的属于“西洋经济史”,后面的是中国经济史;前面多(页码接近2/3)后面少;前面的文章篇目五花八门内容短小精悍更像随笔,后面的文章篇目不多有些刻板更像论文;前面的是作者转述他人的成果,后面的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作品或者与人合作的作品。从可读性而言,自然要更推荐前一部分,但后面篇目中有一些却让我从学术上获得了一些启发。

挑几篇我自己比较喜欢的。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厘米”。后面还附有一篇网络版“美国铁轨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我手痒抄下来先放在了豆瓣上,题名“话说马屁股的宽度”。

“战争时期经济学家引用吗”。讲二战时期经济学家在计划安排、情景推演和预测方面如何大显身手,其中有许多数据对比,说明这些坐在办公桌前的推演分析,结果有时候会比情报部门在外面跑得到的结果更加可靠。

“《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以及“《绿野仙踪》在中国”。将这部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通话与当年美国银本位制联系起来,读后方知有这么多隐喻在里边;延伸看去,因为中国落后无法从银本位转换为金本位(日本是另一个类型),反倒因此逃过1929年大萧条这一劫——波及的程度、波及的时间都要小/晚得多。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影响不大”。里面讲马克思研究过程中的材料问题:过分依赖恩格斯的转述;恩格斯提供的材料主要来自曼彻斯特(自己家的工厂在这里),而曼彻斯特的情况与伯明翰大不相同,观察的时间正处于“饥额的40年代”初期,即经济周期的不景气阶段。

“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文中通过材料论证,日本经济增长并非首先的是国际贸易,而是国内消费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发生时间上。

“马铃薯是吉芬商品吗”。对概念做重新解释,给出来出现吉芬商品的前提条件,以及爱尔兰饥荒问题。

饥荒年代,重男轻女这个性别问题会特别突出出来。“杀女婴”和“李明珠论华北饥荒”都涉及这个问题,其中给出的数据都是血淋淋的。

从专业角度讲,“《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读介”我最感兴趣——其实,我是对他介绍的这部书感兴趣。这个需要专门介绍。

作者赖建诚,台湾清华大学长期教授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课程,这两部书都是其教学的副产品。

赖教授不易。经济史到底有什么用,对一般的大学学生而言是一个问题/不是一个问题。所谓“不是一个问题”,是指大家都认为它没有用,而正因为这一点在大学如何讲授经济史就“成了一个问题”。

赖教授很努力。于是后来有了起色,课堂有时会爆满,毕业的学生还记得,甚至他离开出去进修还会有人惦记。如何努力的,这两部书就是一个见证——基本做法就是要将学生问题趣味化,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他入门。

但我还是有些疑问:作为一门课程,经济史应该是有体系的吧?赖教授在“序”中对这些材料如何应用于课堂有很多说明,但窃以为,这些边边角角、拉拉杂杂的东西可以作为点缀,却似乎还不能替代课程体系本身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