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心对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心对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与心对话》是一本由嘎玛仁波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心对话》读后感(一):关于禅定

有时候家里聚着一群人,有点乱哄哄的,等所有人突然离开了,静下来的状态就很像享受禅定的感觉。很多人就停在这种感觉上了,凡人所谓的禅修就喜欢享受这个过程,觉得有感应,每天没事就去打一个坐。在生活当中这样没什么不好,也是一种方法。——《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

如果一个人禅定力很好 生活可以翻过一页页 当看世间游戏 每当过去分分秒秒 也就是一场梦而已 如果心毫不动摇 而进入禅定的状态 那么显现的外在一切景象会自然消失 外境并非真实消失 而是清晰可见 只是禅定者不执着相而已 ——《与心对话》嘎玛仁波切

《与心对话》读后感(二):与自己谈话

能否真正的平静,可否真正的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可否去追寻真正的那种内心的诉求?我们都在和自己的内心谈话,想我们的现在,想我们的过去,想我们的未来,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有人陪伴着我们,有时焦灼,有时不安,有时惶恐,有时欣喜,有时无聊,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往往所想要的是那种平静与淡定。可是这又是何其的困难,那么多想要的东西,那么多想要比较虚荣心,那么多不安定的世俗的生活,时不时的看看这些书,能让我安定下来,静一静,不那么的着急,不那么多的物质追求,懂得明白生活的意义。

《与心对话》读后感(三):摘要及领悟

利他是理顺人际关系的诀窍;

为信仰努力过程中得到快乐但不要增加别人痛苦;

身直脉直心直气直;

我执是一种参考一种工具,用完了就像马桶一样放下了;

当下可能会定格永恒;

不让情绪连成一体,一段一段梳理一段一段放下,这是禅定最奥妙的地方;

付出努力的过程中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才是佛教讲得随缘。

很多力量综合起来才叫缘,外在的力量、我们有没有时间去照顾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

人在过度顺利时就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当你不顺遇到挫折,好像当头一棒,才知道痛一下。

不执著于外物不执著于我,没有永恒不变的我,过好当下,寻缘而随缘。从而生命的过程就变成生命本真力量驱动寻找快乐的过程。而这种生命过程中,对于已有的感恩珍惜,暂无的追求失去的坦然就是生命与人类理性综合获取快乐得关键。一切似乎没有变化,一切似乎有了偏移,偏向已有,偏向无我,矛盾的是这或许是更大层面的我执,但此时的我执已非执。

《与心对话》读后感(四):notes:《与心对话》

没有昨天的你,就不会有今天的你,这就是因果。

因为有轮回,所以,我们必须负责任。

我们对十个人笑,十个人里有三个人会对我们笑,我们就是大赚,因为我们付出了一,收获了三。

不伤害就是一种付出。

人与人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为别人付出什么,如果我们不去伤害他,他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报答。

相信因果就是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轮回的这种循环,是促使我们每个人在撒播种子的每一个当下就要思考到将来应该怎么去呵护种子的成长。

先要让自己的灵魂纯净,再由纯净的灵魂发展出高尚品德,再发展出良好的习惯。

人世间,雪中送炭的事情,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而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喜欢做。

命,没有办法改变;但是,运,可以随着我们周边的环境以及正面的信仰改变。

让自己内心变得有力量,就是改变命运的良方。

为了一点点视觉享受而追求表面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高贵。

放下,就是要放下欲望和贪念。

人的欲望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被物质掌控我们还有办法解决,可以从物质里面逃脱;如果被欲望掌控,那是看不见的,要想从中解脱会很难。

有一些东西该放下就要放下,要不然就放不下了。

人要在适当的时候知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欲望,而不被欲望所控制,要学会放下,这样才能获得从容自如。

赚钱靠聪明,花钱靠智慧。拥有以后,真正的痛苦才开始。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空性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叫“无我”,就是说不要执着于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有时候我们付出所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去放下自己曾经的希望,而面对现实。

当你付出了以后,一定要享受付出的过程;最后这件事即使没成功,也应该欢欢喜喜让它随风而去。能够做到这点,就是放下。

我们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哪种结果都要坦然接受它,这才是佛教讲的“随缘”。

要学会不要因为暂时的阻碍而困扰自己。

过去的事情,对我们现在来讲,只是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佛陀说,过去世不可得的,未来世丢掉了,很容易放下。而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事情,我们又“爱”着它。

言语的舍得,得到的收获最大。

学习某种文化是最能让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来源。

有人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人,只要心快乐了,以后做什么事都很快乐。

如果内心不知足,永远都是贫穷的人。

看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修行,是看他拥有以后是否能放下。

菩萨利益众生,成就了自己;众生自私地想利益自己,最后让自己堕落。

如果你想有进步,必须得先学会反省。

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实际上就是心灵上想有所依靠。

风动还是蜡烛动,都不是很重要,对我们来讲,只要我们的心不跟着它动就好。

世界上正面的、负面的一切,完全靠自己的心去平衡它。

长久的快乐还是要从内心中提供给自己。

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会追跑已经过去的那个浪,又等待还没有到来的浪,把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追或等,而把当下给忽略掉了。

琴弦太松则音不成调,琴弦太紧则音不悦耳。

有办法改变,不用烦恼,因为有办法;没办法改变,也不用烦恼,因为没办法。

要想报恩,首先懂得去感恩。

在感恩每个生命体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身边最需要珍惜的人是谁。

在我们死亡的过程中,从病痛开始,到最后生命结束,每个人必须独自走。

不要把过去当成现在,现在当成未来。

我们把一杯水倒入大海,这杯水就可以跟大海结合在一起;只要大海在,这杯水就会永远存在……

《与心对话》读后感(五):坦然

没有昨天的你,就不会有今天的你,这就是因果。

因为有轮回,所以,我们必须负责任。

我们对十个人笑,十个人里有三个人会对我们笑,我们就是大赚,因为我们付出了一,收获了三。

不伤害就是一种付出。

人与人相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为别人付出什么,如果我们不去伤害他,他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报答。

相信因果就是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轮回的这种循环,是促使我们每个人在撒播种子的每一个当下就要思考到将来应该怎么去呵护种子的成长。

先要让自己的灵魂纯净,再由纯净的灵魂发展出高尚品德,再发展出良好的习惯。

人世间,雪中送炭的事情,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而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喜欢做。

命,没有办法改变;但是,运,可以随着我们周边的环境以及正面的信仰改变。

让自己内心变得有力量,就是改变命运的良方。

为了一点点视觉享受而追求表面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高贵。

放下,就是要放下欲望和贪念。

人的欲望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被物质掌控我们还有办法解决,可以从物质里面逃脱;如果被欲望掌控,那是看不见的,要想从中解脱会很难。

有一些东西该放下就要放下,要不然就放不下了。

人要在适当的时候知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欲望,而不被欲望所控制,要学会放下,这样才能获得从容自如。

赚钱靠聪明,花钱靠智慧。拥有以后,真正的痛苦才开始。

“放下”实际上有两个部分:一个要从物质层面放下,再一个要从心灵层面放下。

空性并不是说没有,而是叫“无我”,就是说不要执着于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有时候我们付出所得到的结果,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去放下自己曾经的希望,而面对现实。

当你付出了以后,一定要享受付出的过程;最后这件事即使没成功,也应该欢欢喜喜让它随风而去。能够做到这点,就是放下。

我们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哪种结果都要坦然接受它,这才是佛教讲的“随缘”。

要学会不要因为暂时的阻碍而困扰自己。

过去的事情,对我们现在来讲,只是起到一个参考的作用。

佛陀说,过去世不可得的,未来世丢掉了,很容易放下。而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事情,我们又“爱”着它。

言语的舍得,得到的收获最大。

学习某种文化是最能让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来源。

有人不快乐,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活着的价值。

人,只要心快乐了,以后做什么事都很快乐。

如果内心不知足,永远都是贫穷的人。

看一个人是否真正能修行,是看他拥有以后是否能放下。

菩萨利益众生,成就了自己;众生自私地想利益自己,最后让自己堕落。

如果你想有进步,必须得先学会反省。

为什么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实际上就是心灵上想有所依靠。

风动还是蜡烛动,都不是很重要,对我们来讲,只要我们的心不跟着它动就好。

世界上正面的、负面的一切,完全靠自己的心去平衡它。

长久的快乐还是要从内心中提供给自己。

我们最大的失败,就是会追跑已经过去的那个浪,又等待还没有到来的浪,把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追或等,而把当下给忽略掉了。

琴弦太松则音不成调,琴弦太紧则音不悦耳。

有办法改变,不用烦恼,因为有办法;没办法改变,也不用烦恼,因为没办法。

要想报恩,首先懂得去感恩。

在感恩每个生命体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身边最需要珍惜的人是谁。

在我们死亡的过程中,从病痛开始,到最后生命结束,每个人必须独自走。

不要把过去当成现在,现在当成未来。

我们把一杯水倒入大海,这杯水就可以跟大海结合在一起;只要大海在,这杯水就会永远存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