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摘抄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摘抄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是一本由(德)利奥波德·冯·兰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一):非常不错的历史读物

本书的序言很好,简略地介绍了冯•兰克的生平,和他所推崇的从历史发生当时的背景,还原历史本真的研究方法。还有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兰克,对宗教史学的研究。在序言的带领,对于史学没什么研究的我,读下去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的中译本语言,也较流畅。

读完以后,从兰克的角度,模模糊糊地对欧洲从罗马起,直到17世纪的发展历史也有了大概的认识。兰克的叙述,也基本上围绕与基督教各国相关的变化历程的展开。从中,也可以看到教会的权力与封建贵族权力之争,有无到有,再到白热化,最后在新生的资产阶级参与下,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作为一本谈话记录,书中不时穿插还穿插着兰克,对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问题,的解答。不过感觉这些解答,大多数从宗教角度理解,不如正文中的叙述来得精彩。文章的结构脉络非常清晰,每段前都有总起句,历史背景与事件融合得非常完美。而且每一章后的总结小段,写的更是非常精彩,基本上可以说是前文所提的核心概括。

在我这个历史的门外汉看来,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普及读物。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二):還不錯的史學文選

不得不承認,大學時代史學史的課睡的太死,對於蘭克這個名字只聽過,卻不甚了解。最近北大一直在推出“歷史的觀念叢書”,裡面看到這本蘭克的《歷史上的各個時代》,翻一翻覺得還可以,就帶回家了,就當補課吧。XD

這本是以蘭克在1854年對巴伐利亞國王所做的講課上的內容記錄稿整理而成的文集,講述這位大史家對於從羅馬時代開始到十九世紀為止的歐洲史的觀點,正如這本書名,蘭克將這漫長的歲月分成了不同時代,然後一一分析其核心價值與重點。此外,裡面還包含了一些蘭克跟巴伐利亞國王的對話記錄。

坦白說,由於蘭克講述的內容已經是兩個世紀前的東西了,有些雖然還具有參考性,但跟現代的教科書相比當然不公平的。當然,吾人還是可以從中觀察,蘭克這位大史家是怎麼看待某些時代的。

而他在前面就開宗明義的強調兩個觀念,也讓筆者很感興趣,覺得頗有收穫。第一就是“普遍意義上的進步觀”,第二就是“與進步概念有關的所謂主導理念”。而就筆者的理解來說,蘭克想闡述的是,“人類是不斷進步”的這個觀念嚴格來說是不成立的,或許就物資上是日新月異,但在內心世界與精神上而言卻非如此。配合第二點來說,每個時代都有一個“主導趨勢”,所以很多人跟事都要放在他的“位置”去討論才能得到應有的評價。講的更明白點,就是很多人最愛犯的錯誤:張飛打岳飛。

正如同吉朋確實是偉大的歷史學家,但他可能、可以超越修習底德嗎?該這麼說嗎?更別提拿他來跟太史公比,真是貽笑大方。:P

順便一提,北大的這一系列叢書感覺還不錯,都是一些近代西方大史家的名著,翻譯品質跟印刷都有質感,可以收藏。

共勉之。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三):呈现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如实直书)。——兰克。

兰克这句话,我觉得可能翻译成“呈现历史真实”要好一些。“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即历史真实,不仅仅指过去发生的具体事件,更在于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内在。

这种内在要通过在过去的时代语境中体验才能获得。因此,首先就必须重建可信的过去发生过的一幕幕事件。它所需要的就是科林伍德所强调的“证据”,而获得这种证据则常常要通过兰克所善用的考据。其次就是要对事情发生的情境进行重建,科林伍德称之为“重演”,即兰克所说的“呈现”。

这种内在如果没有可靠的史实基础,就不可能实现其呈现,而如果史学家只看到史实却不能超越它,也不能被探知。于是,这种内在成为了对史学家实现自我超越的一种考验。

历史如期真实发生的那样,并不是为了人们要获取借鉴和教益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某一种历史观而发生改变。当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眼光乃至于出于某种目的去观察它的时候,它依然在那儿了,不再增加一点或者减少一分。历史就是其本身,不属于任何外在。兰克云:“每个时代都直接与上帝相关联。”这就是“呈现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历史时代的独立性与延续性之间,看似存在着一个矛盾,即作为一个不依赖任何东西而独立存在的历史时代,又不可避免地受着其前一时代乃至更早时代的深刻影响,并且又给其后来的时代始于影响。历史的这种时间绵延性使它区别于任何其他的知识。

那么这种影响是目的性的吗?(前一时代是为了后一时代而存在的吗?)不是。一个时代并不是为了实现下一个时代的状态而发生,也不能很好地规划下一时代。它只是基于现状作出自然而然的反映。

一个时代更不会料想到自己将会给后来的时代造成多大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持续地发生着。希罗多德不会想到自己在后世竟会成为“历史之父”,唐明皇也不会料到日本在千余年后竟会侵入神州大地。历史只是作为其自己而发生的,那种持续的或是跳跃性的影响只不过是其不自觉造成的作用。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只是基于当时的科学知识和怀着对电子计算的美好愿望而做成的。他们不会为了要改变50年后的世界而制造它,甚至当时的人根本就想不到,电脑在我们这时代竟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

一个人诚然可以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和预期,但是由于现实中的各种限制和不确定因素之干扰,他永远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实践其规划,总会多出一点或少了一点。而这些微妙的不同汇聚起来,就足以让世界面目全非。有些人之所以能够对未来进行部分预测,就在于他们理解了这个道理。他们明白的是现有的世界会造成一种怎样的趋势而影响及未来,而不是因此规划未来。

历史上诚然存在各种各样的规划,但这种规划实际上却并非为后一个时代作准备,而是出于满足其自身时代的某种需求。例如,我现在订立理想及计划步骤,实质上并非把自己的现在附属在将来之下,而是出于我现在愿望的需要。

历史的内在就存在于一个历史时代自身的独立性和其对以后历史时代不自觉地影响之中。这犹如一个人之于其自身独立性与之对其周围人和后来人的影响。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四):兰克爷爷修长城

今天李鸿宾老师在《隋唐史》的课上讲逻辑与基本史学方法的关系,他举修长城为例,大家通常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善武的表现。但实际上,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边界,当时中华民族活动的范围也只是北边到太原、西边到宝鸡。直到秦始皇大一统之后,长城才推移到河套地区和洮河附近。那从太原到河套这个范围内,不正是中华民族“征服”的区域么?因此,一个看似简单的条件要证明“中华民族不善武”是存在着逻辑的漏洞。

其实,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逻辑学原理,而是李鸿宾老师这个“修长城”的故事。一般史学研究有两种大的路径:一个是把事情的本末讲清楚,另一个则是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当然,还有第三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事情为什么会被这样讲述以及每个人说为什么讲述的不同。第一种路径是我们传统史学的主要模式,由此引发了我们在训诂考据上的发达,第二种路径这是西方史学尤其是兰克学派的主要思路。当然,这两种路径的前提都是“历史可能被完全复原”的。

假如我们按照第三种路径思考,李鸿宾老师为什么要说“修长城”这个故事?也许是“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比起某某考古遗址当然容易信口拈来。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鸿宾老师在叙述的过程中强调了“中华民族”和叙述背后“大一统”意识。“中华民族”一词大家用起来觉得很自然,但放在修长城的故事中,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思想和行动是否和今天我们的“中华民族”概念相一致?“大一统”是秦统一六国的结果而非所有诸侯国当时的意识?用结果当作原因或者条件来说明长城作用自然会出现矛盾。

今天大陆史学界看似主流是年鉴学派和新文化史,但曾经有一位朋友一针见血的指出“大陆现在的史学就是兰克加考据”。德国十九世纪历史学家兰克(Ranke)正是一位孜孜不倦追求历史本真性,崇尚政治史大叙事和历史学参与民族-国家建构的学者。兰克的历史观在这个意义上与我们以史为鉴的传统正好不谋而合。我们在历史学研究中那个民族-国家建构的阴影,以及无意识的价值评判看似与兰克的思想不谋而合。但兰克对于历史本真性的追求对我们的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历史对于我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个工具。

于是,修长城的故事就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至于为什么是多元一体而不是多元多体、一元一体,或者多元是不是一体甚至于有无“元”,有无“体”的问题便被我们抛弃在脑后。课后和老奚交流,他认为所谓以民族史为中心的“民大史学”最纠结之处在于研究民族史时,所有的“民族”都被按照今天民族的概念预设成了一个共同体,在这个预设前提下再去研究“民族”的历史,很显然这是一个循环论证。虽然有批判和反思,但是阴影的力量实在太强大。

因此,修长城的故事还是要继续,或者说,我们一直在修长城。不论修长城的目的是“开疆”还是“守土”。也许今天我们在麻将桌上修的长城最多,防上家,卡下家,盯对家,一圈一圈的下来,长城磊好了又推倒,推倒了再磊好。输也罢,赢也罢,麻将牌就在那里,不多不少。如果兰克爷爷来玩两把麻将,或许会说:“我的书你们还没读到位,你看你们天天念叨我的名字,我的书你们倒是认认真真翻译几本啊!”

《历史上的各个时代》读后感(五):翻译上的一些小问题

首先书本身很有价值,无论是作为欧洲历史上各时代的梳理,还是作为兰克史学思想的体现,都值得一读。对每个时代和国家主要特征的宏观把握颇显功力。

翻译方面,感觉译者在人物事件上还是做了一些功课的,译文也很流畅。但本书涉及史实较多,译者有时不了解或不能一一考证,还是出现了一些细节问题。个人目力有限,仅举自己阅读中发现的几处,按页码排列,欢迎补充和指正。

原文参考Projekt Gutenberg-DE的电子版,链接http://gutenberg.spiegel.de/buch/uber-die-epochen-der-neueren-geschichte-3020/1

14 “当古波斯国王冈比斯……的时候,亚历山大……”古波斯国王冈比西斯(Kambyses通常用此译名)的时代比亚历山大早大约两个世纪。原文的während除了表示“当……的时候”这一含义,还有表示对比的用法,似可译作“古波斯国王冈比西斯……,而亚历山大……”。

46 一些直接从德语音译的专有名词更常见的译名:“贝内文”通译“贝内文托”,“潘诺尼恩”通译“潘诺尼亚”,“阿瓦伦人”通译“阿瓦尔人”。

51 Rhone对应的地名是“罗纳河”,不是“洛林”。洛林是在罗纳河地区,原文也提到了。

52 “大梅尔帝国”通译“大摩拉维亚国”。

56等若干 此处Verfassung译为“宪法”,但中世纪并没有现代的宪法概念,此时取“(政治)体制”一义似乎更好。类似英语的constitution。

85 “亨利三世皇帝”应为“亨利三世国王”。

87“君士坦丁宗教会议”应为“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117 “后来他(路易十四)又以皇帝身份与西班牙结盟,并对荷兰人提供支持。不久,他又与瑞典结盟反对荷兰人。”

原文是...und als der Kaiser und das Reich – im Vereine mit Spanien – sich der Holländer annahmen, wendet er sich auch gegen diese, indem er sich mit den Schweden verbündete.

路易十四没有当过皇帝,原文的意思应该是皇帝与西班牙结盟支持荷兰人,同时路易十四与瑞典结盟反对荷兰人。

129等若干 Fürst一词有狭义的“侯爵”意,也有更广泛的“诸侯”意。有几处的“侯爵”似译为“诸侯”更好。

138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不是同一人,后者才是“红胡子”。

141 “波西米亚的皇帝”应为“波西米亚的国王”。

163 “德国罗伊森地区的专制君主亚历山大皇帝”应为“俄国的/全俄罗斯的专制君主亚历山大沙皇”(der Selbstherrscher aller Reußen, Kaiser Alexander)。Reußen是Russen的旧说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