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建筑史》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3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一):木构之美

看这本书,我总是翻开一页久久端详,把寥寥数语的解释贴在画面的细节中,体会木构的不同之美。木构的不同在于形体与结构是合二为一的,结构处处具有着现代建筑中形体才散发的美,斗拱中的万千叠嵌甚至让你瞬刻间忘掉了整体而独关心于这精巧局部。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二):鼓吹梁思成是一种时尚了吗?

因为梁思成主张保护北京城墙,在21世纪的数字时代,鼓吹梁思成,似乎成了近几年的时尚,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发类似文章的人,动机是什么?是幸灾乐祸,还是想重修城墙?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文人们最倾向于对历史进行假设。经常,假设必然包含着指责,指责是因为悔恨,悔恨会激发愤怒。 梁思成声称的,“以五棵松为中心建设一个新北京”,客气评价是浪漫,客观评价是愚蠢。如果新建北京,那么何必选择定都北京?从西柏坡搬到石家庄不就好了?毛主席有那么多钱吗?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欧洲游学半载有余,四处游历,感慨于西方古建保存之完好气势之恢弘,醉心之余虽不能头头是道,却自信对其历史构造略知一二,今日读毕《中国建筑史》,顿感对祖国之伟大智慧,反而所知于皮毛尚不及也,自怨自艾油然!

朱夫子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我深以为然,反思自己自去年至今,读过的书近百本,却一直都是无头苍蝇,随便翻读,每有收获,却难成体系,怀着这样的遗憾和反思,准备开启一个系列阅读,冠名“民国大师巡礼”,二月读过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今日这本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伉俪合作而成的《中国建筑史》就算是系列的第二本啦!读完只想叹其为天书一本,并非梁先生遣词艰涩,实在是本人毫无建筑学基础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更是全然不了解,本书并不是科普读物,而是系统的学术著作,菜鸟读来,天书一本,无可厚非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四):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

思成,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整体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50年代初虽要出版,但梁思成先生考虑要审读修订,未能出版。此后的政治运动、批判以及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梁思成先生始终没能再作详细修改。本次增补版所增补的图片,均为当年先生亲手拍摄,尤为珍贵。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五):出门旅游必备

书上列举的所有建筑,我知道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全部看遍的了,不过古建筑比较扎堆的一些地方,像山西的五台、大同,北京,西安,河北正定等等,一定要去的。去的时候带上先生的这本书,然后在古建筑里面对着书上讲的看上一天。这些古建筑的所有特征,书上基本全部讲的清清楚楚。读着书里对每一个建筑的细致描写,能感受到作者写书时花费的心血。

在书末尾的附文里,作者这样写道:“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的不正确。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写于1954.1)” 现在看来,这几句被刻上深厚时代烙印的话,该是先生故意说的吧。作为一个对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历史有着那么深的研究的人,他肯定知道,当几十年后人们读到这几句生硬的套话,唏嘘的不会是作者的庸俗无知,而会是那个黑暗的时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