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1000字

《中国哲学十九讲》是一本由牟宗三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一):中国哲学十九讲

我觉得把这本书作为我了解中国哲学的开端貌似不太合适,因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真的很难读,超过我所读的关于西方哲学的任何一本。我总觉得这不全是背景知识的问题,而是我没长那个有慧根的脑子、天生不是中国哲学式的思维。但这本书显然激起了我进一步了解“佛老”的兴致,也算是开了一扇不错的窗。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二):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

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质,有一个方式就是按那小册子的讲法,直接从正面叙述,把它的内容简单地表示出来。还有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讲法,这就不能像那小册子那样讲。这种讲法是带点批道性的。这种讲法,如果我们用普通的逻辑里面的名词来说,这是属于第二序上(second order)的讲法。那本小册子的讲法,是属于第一序上的讲法,只是正面把中国哲学的内容叙述出来,没有批导出它所涵蕴的问题。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三):鲜能得当

此《十九讲》乃一九七八年对台大哲学研究所诸生所讲者。当时口讲本无意成书。诸同学认为将各讲由录音整理成文可供学者悟人中国哲学之津梁,否则茫茫大海,渺无头绪,何由而知中国哲学之面貌耶?如是由陈博政、胡以娴、何淑静、尤惠贞、吴登台、李明辉六位同学分任其责,而以胡以娴同学尽力独多,诸同学之辛劳甚可感也。吾顺其记述稍加润饰,期于辞达意明,虽非吾之行文,然较具体而轻松,读者易顺之而悟人也。于所述者尽举大体之纲格,不广征博引,缕述其详;欲知其详,当回看上列诸书,知吾之所述皆有本也。无本而综述,鲜能得当,此不得曰综述,乃浮光掠影也,故多肤谈而错谬,不足为凭。综述已,则各期思想之内在义理可明,而其所启发之问题亦昭然若揭。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四):纵贯系统的圆融

牟宗三先生这本十九讲,在我看来,如果要把宋明理学或者近代经学真正包括进去的话,三十讲也不一定够。在结构上,儒家仅用一二讲而隋唐佛学竟占六讲,这样的结构令人匪夷所思。而且,一部讲稿汇成的书,作者虽然是大家,然而不免话语随意欠斟酌,在注视中尚有几处作者注明此处不妥的补牢之论。然而,虽有以上不足,作者的学养毕竟摆在那里,本书专业性还是可观的。

牟先生从一个中西方学统的特殊性入手,谈到儒家的纵贯纵讲和释道两宗的纵贯横讲。儒道两宗讲法均别开上面,我们一般以为儒家不尽涉及本体论问题,而道家尽言道生万物。在作者分析下,儒家反而是“道体”本体的振聋发聩者,道家的宇宙论反而是不生只生的境界形态。话语间随处可见与康德哲学之汇融。

至于作者着力宣扬的释教,鄙人学养不足,然牟先生一花一叶之中流露出的崇佛之态,鄙人实不能苟同。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虽是高妙哲学,亦不至于引为至尊。

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入门书显然不适合,有毅力为学者与初有学养者可读之。

《中国哲学十九讲》读后感(五):夜读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没有些中国哲学的底子还是不要读了,当初是看了一篇软文的推荐和评论凑单买的。豆瓣上的评分超过9分了,说明能读懂的人多,有收获的人多,也不枉此书吧,我是连评分可能都不敢评。

这应该也是老先生的讲课笔记,你会觉得他的讲述有一点缺乏逻辑。在某些点上反复讲,囫囵个的讲,若是碰上个感兴趣的论断,想往前找个头都找不到。但这可能是接近中国哲学的一条路,而且是一条传统的路。

为什么说是传统的路。我们现在的语言,思维,逻辑,已经统统西方化了。用西方的形式逻辑研究科学行,研究形而上就有些使不上力。理性能直达真善美吗,从康德时期就有过争论,并且争论至今。而传统的文言文是没有这些限制的,它强调一个意会,强调一个悟性。初识西方哲学时往往会着迷于它的逻辑,再走下去也会发现东方哲学自有其生命魅力。很多时候人生也真就在这一个悟。

往下摘抄书里的两段话,也让我颇有收获:

一般人并不是聪明不够,而是对文献所下的工夫不够,只是随便引一点,发挥一下。这是不负责任的,不能算数的。这只是表现自己的聪明,主观地发挥自己的一套,而不是作客观的了解。所以我们必须提高理解程度,必须要通透。而这套工夫完全是学究的工夫,是急不得的,要慢慢来。当然我们不必像考据家那样,到处去查资料、找版本,但是相干的文献必须随时注意。譬如讲朱子的中和问题,凡有关中和问题的起码资料都得一步一步地去了解。而这需要下工夫,工夫下得久了,每个概念自然会归到其恰当的地位。我们通常在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时,概念都是浮动,到后来才逐渐定住。但其实浮动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我们自己。概念本身自有其恰当的地位。因此,主观的了解很难与客观的原意相合。这种工夫非作不可,这样才算学术,才能显出一个客观的地位。但是现代人谁肯去作这种工夫呢?大家都急着成名,大学刚毕业,就说孔夫子当年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立,要赶紧立。三十岁得到了博士,以为也得到了学问,就想出大部头的书;事实上根本不行,才只是刚开始作学问。博士只是个入门,只表示你可以吃这行饭,并非表示你有学问。所以这些工夫一定要作。人到了三十几岁,就进入了中年时期,既想成名,又想建功立业。中年人的事业心很重,心思容易分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