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读后感大全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读后感大全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是一本由[美] 朱诺·迪亚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读后感(一):看不懂!无共鸣……翻译似乎也有点问题?

看这个书的感觉就是:可能某些对南美的文化感兴趣的死宅会觉得这本书很棒。

这本书里充斥着相当数量的欧美宅向术语,时不时地来上一段:

“主角这时想起了《某书》①,他把自己想作书中的“某某”,然后把对方当作书中的“某某某”。

然后底下来一个注释:《某书》,某国作家某·某的著作。”

看着这段话,没有读过那个《某书》的人不是都只好干瞪眼么……

---------------------然后说下翻译---------------------------

翻译根本跟不上这本书的宅气吧……

1,P9 《城堡赤龙》注③,D&D,Dugeones and Dragons,一种互动游戏。(译者注)

----------------------------

吐槽:《龙与地下城》的搜索结果比《城堡赤龙》多一个数量级还多……

2,P10 他却开始狼吞虎咽地阅读洛夫克拉夫特②,威尔士③,巴勒斯④,霍华德、亚历山大、赫伯特、阿西莫夫⑤,博瓦⑥以及海因莱茵⑦……

--------------------------------

既然洛夫克拉夫特、威尔士、阿西莫夫、海因莱茵都译者注了(虽然注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之类的),中间那三个是谁啊?怎么不注释了……

3,P11 Margaret Weis 和 Tracy Hickman,都是美国悬疑小说家。下文中的雷斯特林是两人合著小说《龙矛》中的人物。(译者注)

--------------------------------

《龙矛》……根本Google不到这个译名啊……《龙枪》也有百万级的搜索结果啊,怎么避过去的……

4,P32 《监视者》②,Watchmen,美国漫画。(译者注)

-------------------------------------

老师,《守望者》的电影是2009年上映的诶……

5,P130 《歌剧院魅影》……

--------------------------------------

没有译者注,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歌剧魅影》,反正我搜不到上面这个名字……

另外,还有好些个看不懂的句子,我也懒得抄了……就此别过吧~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读后感(二):没有希望的希望

摘自《生活周刊》 作者:走 走

私心里,我很希望,这本名为《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小说能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一连串的、持久弥散的涟漪效应。它反映的是多米尼加共和国的近代史。我想很多人,包括我,最初其实是不知道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哪里的。书中对极权主义的描述,如此清晰明了,又不像《1984》,存心要写成政治寓言。相比《1984》,它没有那么急切地渴望去影响历史,只是将一些道听途说,以一种客观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在大量的注解里,把1930-1960年间由美国扶持的特鲁希略家族的独裁统治,经由一个曾经贵为上流阶层的富豪之家的沦变过程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展现出整个北美洲西印度群岛岛国的三代噩梦。

如果说奥威尔的伟大在于他的预言,那么朱诺•迪亚斯的力量则在于他用文字为一个理应遭到谴责的时代立起了一座小碑。小说在修辞效果方面也是独树一帜:俏皮的直言不讳——在粗俗粗口与文学语言之间走钢丝般令人难忘的混杂文风;引人入胜的结构——从奥斯卡古怪的宅男脾气,以及二十八岁前从未有过性经验、特别不招女人待见的不可思议中产生出怀疑,引出“永远陷在爱情的悲剧当中”这一诅咒,再由这一主题上溯奥斯卡这个移民的多米尼加身世及家国历史,由此层层展现祖孙三代的绝望与恐惧;足以表现历史的细节——外祖父担心自己大女儿的美貌终将引起特鲁希略觊觎的那十几页,恐惧是如此细致、真实、可信;煽情的结局——奥斯卡终于爱上了一个妓女,她却是上尉的女人,为此他惨遭毒打,对“诅咒”的恐惧再次出现,但奥斯卡用自己生命最后的二十七天成功破咒,他赢得了女人发自内心的一次性爱,他用被枪决的方式,终极方式,死亡,克服了整个家族、整整三代人的恐惧。

我们真的不需要了解一个恶魔一样的特鲁希略吗?虽然略萨在《公羊的节日》里已然有所展现,我们真的相信,特鲁希略只是一个我们通常只会在书里遇到的恐怖角色吗?作者曾言:“对死亡和怀疑,我在作品中用心良多。”它的文学性证明了这种努力,巧妙地避开了奥威尔式的纯粹意识形态构想。把角色写得是角色,而不是仅仅像一个概念。在我看来,让虚构得如此真实的人物去遗忘、去逃避,只是某种表象,就像苟延残喘的生命。作者给过奥斯卡一线生机,他被身为福音会教徒的出租车司机救出甘蔗地,就像他的母亲当年终于逃出甘蔗地一样。但奥斯卡用奇特的对爱情的信念找回了勇气,也许有人读后会觉得,他最后做出的选择是顽固的、无知的、愚蠢的,但我想,作者的用意,让奥斯卡求死的用意,不是为了奥斯卡自己,而是为了这一行为所象征的东西,对现实的反抗。

历史的真正方向,或许就是,怀揣爱情,向死而生。让微弱的乐观主义之光,唤起零星的、瞬间的个人幸福,那种传承,对祖先命运的传承,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精髓,也是任何时代都无法完全抹杀的某种永恒。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读后感(三):没有放任过、抗争过、拥抱过的生活还是生活吗?

看这本书之前我充满了期待,看完后也证明了没有让我失望。

首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姐姐洛拉。洛拉是身于美国的多米尼加人,一生没有见过抛弃母亲的父亲,由一人兼做数份工的母亲贝利西亚养大。洛拉虽然成绩优秀,聪明过人,但绝对不是书呆子,相反,她有思想,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突破常规去追寻自己的幸福,即使这路上有太多的坎坷。洛拉和妈妈贝利西亚的矛盾看似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洛拉也选择了违背妈妈的意愿而飞向自己的天空,但洛拉心底里还是很同情和可怜妈妈的,但却没有深深的爱,这能怪洛拉吗?最让我感动的是洛拉对弟弟奥斯卡深深的爱,她不断给奥斯卡鼓励,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给奥斯卡以安慰和庇护,有这样一个姐姐,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

妈妈贝利西亚的故事简直就是一个传奇。虽然生于显贵,但出生不久家庭就被独裁者击碎,而自己也被卖为奴隶。姨妈拉英卡将她养大,教给她读书,写字,礼仪,送她去贵族学校,但她却有一股散发自骨子里的野性,她注定不甘于平凡,不属于平庸。她追求过,叛逆过,疯狂过,无处没有留下她的足迹,无处不残留她的魅力。后逃亡去美国,生下一男一女后被抛弃,靠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这样的女人是不是很了不起?这似乎让我想起了《宠儿》和《愤怒的葡萄》里的母亲,都是那么坚强果敢,那么气场十足,那么动人,那么伟大!但是作为母亲,贝利西亚不能算是成功的,她有太强的自尊和控制欲,似乎希望女儿成为她的奴隶,而不是骄傲,而这让人不寒而栗。

贝利西亚的养母拉英卡虽然篇幅不多,但却使人难以忘记。她对贝利西亚的爱与包容,足以感动无数人。她无私的付出,使得贝利西亚有了一个完整和幸福的童年,而不是被人家当做奴隶毁掉。她遇事冷静,总是以自己的祈祷去解决问题,没有她,就没有贝利西亚的未来。

最后来谈谈小胖纸奥斯卡,奥斯卡童年似乎是最幸福的了,无忧无虑,桃花运也很好。但是越到后来越悲惨,奥斯卡是一个科幻控以及超级宅男加书呆子,他呆头呆脑的性格和臃肿的身材决定了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而我对奥斯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这本书虽然以奥斯卡的名字命名,但对我来说,他的存在感却是最低的,甚至于说他串起了本书的线索也有点勉强。此书分几个年代来叙述,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独立的章节,其中母亲贝利西亚的章节是最精彩最奇幻的也是最沉重的,也让人沉迷其中。

此书看似讲的是小胖子的一生,但其实里面贯穿了多米尼加几十年的历史。多米尼加的大独裁统治让人深恶痛绝,饱含多米尼加人民辛酸的过去。这里面也探讨爱,家庭以及责任,每个人都能从书中看到些许自己的影子。

如果人生可以如贝利西亚那样的精彩过,放任过,如洛拉那样的反抗过,抗争过,如奥斯卡那样的坚持过,努力过,那还有什么遗憾呢?如果你主动拥抱生活,生活将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读后感(四):另一种方式书写历史

摘自《周末画报》 钟 蓓 采访、撰文

朱诺•迪亚斯形容自己是另一个普通而可怜的移民孩子,但是他的作品告诉了你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奥斯卡带着热情为哺育过 他的土地、语言、文化活着,他所植根的一切将一个家族聚拢、拆开,他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也是多米尼加的历史……

必须说,阅读《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并不是短暂而奇妙的事,尽管它获得了2008年普利策奖以及无数好评。据说,作者朱诺•迪亚斯(Junot Díaz)花了10年的时间才写好这部小说,但是它不厚,中译本只有区区的256页。

为什么阅读一个好评无数的故事并不是短暂而奇妙的事呢?我的解释是,因为迪亚斯压根不仅仅只是想写一个故事,他的想法很多、主意很多、意图很多。小说主人公奥斯卡•瓦奥也就不仅是单纯的胖子,他的“臃肿”来自意义过多的负荷。于是,一个讲述多米尼加胖子的故事变成了一部多米尼加简史。瞧!迪亚斯是不是有野心而且很聪明呢?

朱诺•迪亚斯坐在沙发上,微笑地对着镜头。这是他获奖之后接受若干采访、拍摄若干照片中的一瞬间。可能过一会儿,他就要去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堂上教学生们如何写作。他的黑色肌肤透露出他并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就像小说主人公奥斯卡•瓦奥一样,迪亚斯也有一段悠远的移民经历——1968年,迪亚斯生于多米尼加,1974年随父母移居美国。

“没有哪个多米尼加人到死还是处男。”这句话成为胖子奥斯卡•瓦奥摆脱不掉的诅咒。他身材臃肿、性情抑郁,饱受冷落和讥笑,生活里只有奥特曼、星际争霸和神奇四侠。女孩子们不喜欢这个奇特的胖子。在旁人看来,瓦奥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当年他的故乡多米尼加处于军事独裁者R.L.特鲁西略的统治之下时,瓦奥的外祖父一度是当地名流。不过在特鲁西略时期,法律、信仰都不起作用。想要活下去,只有把自己的女儿献给总统。为了保护孩子免受摧残,外祖父一家家破人亡。时隔多年,瓦奥返乡故里。在他最失意的时候,意外找到了爱情,告别了处子之身,也在自己生命最辉煌的顶点告别了短暂的人生。这就是迪亚斯写了10年的故事,瓦奥的姐姐洛拉和她的前男友尤尼尔的视角交替叙述,几代人的故事在新泽西和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轮番上演。

如果你打算把奥斯卡•瓦奥的故事等同于朱诺•迪亚斯的故事,那就错了。对于很多人问起的这个问题,迪亚斯认为他不过是在“虚构”,虚构一个多米尼加胖男孩,和他自己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关联。

“我经常讲故事。比起写作,我讲的故事多多了。写作是我的选择,它也选择了我,它是我阅读爱好的延伸。我的一位作家朋友告诉我,拉丁美洲的根对作家来说有更大的意义。我很赞同,拉丁美洲之根也增加了我的阅读体验。”迪亚斯说。

迪亚斯塑造了奥斯卡•瓦奥的同时也回顾了多米尼加的历史。在繁杂的脚注里,历史的线索串起了一个家族的命运。“真正让我感到艰难的东西是有关历史的那堆素材。这涉及到很多历史材料的研究。”“我是个书呆子、老古板,所有的历史素材都在我的脑子里,我的兴趣就在于怎么让它们彼此相互有关联。”《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中那些烦人的脚注其实是迪亚斯别有用心的添加,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和瓦奥被虚构出的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交相辉映,彼此是对方有趣的互补。虚实结合,这恐怕也是被书写的人类历史的本质。

朱诺•迪亚斯最大的快乐是在书本里寻求精神上的快乐。上大学期间,在托尼•莫里森、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等著名作家的指导下,他走了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现在,迪亚斯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写作的副教授,以及《波士顿评论》的编辑。1996年,朱诺•迪亚斯凭借短篇小说集《沉溺》一举成名。《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

问:《周末画报》

答:朱诺•迪亚斯

问:事实上你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溺》出版后,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这是否让你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时有很大的压力?

答:我是一个残酷的人,有点儿自虐。在最初5年里,我自己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让我写作时没有一点愉悦。但是,没有快乐的写作是讲不好故事的。如果不是那些该死的压力,恐怕我都写了两本书了。当你放低标准,对自己更慷慨,你的思路就会打开。

问:看上去你写的是奥斯卡•瓦奥的一生,但是贯彻始终的是多米尼加的历史,尤其是R.L.特鲁西略时期。我能认为你的野心是想写历史小说吗?

答:我是在用一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写历史,尤其是小说中的注释,贯穿着多米尼加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推动故事前进的车轮。

问:可以理解为这是本自传式的小说吗?既然瓦奥的人生经历和你的成长轨迹有诸多吻合之处。

答:我认为我个人的成长与小说的主题是最无关的,但是这个问题是被问及最多的。我必须指出,我采用的是虚构的方式在写故事,这是小说家惯用的伎俩。在我开始创作这个故事前,我不认识故事里的任何人物。我觉得最搞笑的事情是,这个故事里在现实中唯一真实的人物是所有人物里看上去最假的!他来自我的生活,或许是位外来人,或许是神秘的猫鼬。

问:对你而言,成为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答:这意味着很多事情同时都在发生,意味着个人与国家之间每天进行的搏斗,意味着我们如何自我定义。对我而言,成为一个美国人有多重意义。一个人可以带有他所在出生地的基因,也能吸收成长地的营养。

问:你第一天上学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答:头几个月,我坐在教室的后面,被老师忽略,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人会讲西班牙语。我记得我和很多孩子打架。与此同时,我们也的确都是些难搞的孩子,不仅仅是我,还有我的哥哥、姐姐、妹妹。我们在一起玩,一起长大,一起努力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但是刚去上学时的6个月是真正的人生冒险。

问:你用了10年的时间写《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你会不会觉得花的时间太长了点儿?

答:人们总是问,你花了这么长时间才写一部小说是因为写作很困难吗?我喜欢问这个问题的人。当然,问这个问题比仔细读这本书、讨论这本书要容易得多。现在我希望的是下一本书不用花那么长的时间。我思考的是什么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什么是未来快要发生的?这些比已经发生得更重要。

问:2009年,Miramax购买了《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电影改编权。目前它进展到什么程度了?你会参与剧本创作吗?如果是,剧本创作会不会又花上你另一个10年?

答:哈,谁知道呢。电影工业的耗时就是长得令人难以置信。今天我可以说“是的”,然后明天可能我就消失了。

问:我们知道你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写作,教书的感觉如何?

答:比较而言,我更喜欢教本科生,这些孩子是真的想学习。教研究生的感觉就差不少,因为很多研究生院的学生们出于我的名气申请上我的课,其实他们挺盲目的。面对他们,我常常觉得自己被要求仅仅是个有名望,然后能帮助他人实现梦想的助产士就够了。有时候我觉得我和研究生的关系可能更多地建立在那点儿我可怜的名声上,而非我的工作,这让我有些沮丧。只有很少的学生对创新的叙事方式有兴趣,大多数的只想着怎么能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