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恐惧》读后感1000字

《恐惧》读后感1000字

《恐惧》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读后感(一):女人一思考,上帝也发笑

看到结局,女主角在局中不自知,所谓恐惧,是害怕失去,终将失去,挽回也无计可施,不如回归初心!女主一旦做出抉择时,心理豁然开朗起来!镇静代替了恐惧,看清内心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之前的生活仿佛只是在梦中!并不是实际经历着的。女人一旦觉醒了,一旦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想法,开始追求价值起来,那么她的世界会迎来崭新的开始。

《恐惧》读后感(二):恐惧与孤独同在

恐惧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如孤独、压力、害怕未知世界或领域对自己会有伤害等等。人是种矛盾的物种,往往越是恐惧,越会靠近那种危险,甚至更深入地探索其中。被恐惧包围时,周身每个毛孔也许都是挺竖且兴奋的,伴随着心跳加速,血液沸腾,痛苦和纠结就像病菌一样在身体内和精神上折磨着我们。要么崩溃,要么就是超脱后的无惧无悔。

这本《恐惧》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真的很懂得如何抓住女性内心世界的声音,对女性某一状态下的心理描写简直惟妙惟肖,细致真实到让人怀疑这些事情是否就发生过在他身上,可他身为男子,是如何感受到如此细腻的情感的呢?此外,梁永安老师对这本书做了导读。梁老师指出,茨威格是比较早地意识到人心深处有太多渴望,这种渴望又带来生存困境。老师表扬他将女性具有的那种非常切身的沉浸性和表达性用某一事件呈现出来,然后带给我们一种反思力,继而扩大甚至升华整个故事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上流社会夫人出轨后被发现,不断遭受敲诈,自此,自身舒适环境和家庭突然飘向未知而引发的层层恐惧。这种恐惧应该算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心理了。在原来的奢华快乐的舒适区中漂浮游弋时,一切事物都是那么习以为常,与情人幽会似乎就只是一天常规事务中平常的其中一件而已。浮华社会中的我们,是最容易忽略掉幸福的所在的。但当被逼入艰难区时,就仿佛自己是世上最倒霉与不幸的人了,心理上开始不断拉扯。遮掩成了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她知道她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和无措行为,周边人都看到了,包括最忌讳的丈夫。可她依然掩耳盗铃般撒着谎,给着勒索金。甚至天真地想让情人帮忙阻止这起敲诈。

情人从始至终地发问、撇清,从未想过和她一起解决。伊蕾娜就像被闷在一个袋子里,随着袋口被越束越紧,她也越来越恐惧。完全没有人能够解救她出这困境。

最后快接近崩溃甚至死亡时,才揭晓敲诈者就是丈夫安排的,原来他早就知道这场风流韵事了。不知该感叹丈夫是残忍还是大度。虽没有对她大吼大叫地发起责难,却用一个敲诈者不时地折磨着她的神经和身体。“痛苦随心所欲地在她麻木的肉体里兴风作浪。”在她终于被逼入绝望边缘时,这位丈夫拉回了差点坠入悬崖的妻子,坦白着这折磨人的一切都是他为了唤醒和挽回她而特意安排的。这场闹剧的罪魁祸首仍然是夫人自己,她没有资格指责丈夫的所作所为,所有死结似乎猛然都被解开了,但她还是觉得神经持续在颤抖,未来的现实还会在不远处等着她。是的,她的内心还在伤痛着,丈夫惩罚了自己,自己也被羞耻和自责鞭打得浑身是伤,未来是不是可以一如既往地平静度过呢?那条心灵上的伤口,会经过彻底愈合之前那种火辣辣的疼之后而永远留在那里,鞭笞着自己循规蹈矩、谨言慎行。

《恐惧》探寻的是现代人漂泊在孤独的世界中,到底要采取什么态度。不知道茨威格弄懂了没有,他最后的自杀行为代表了什么。他是对这个世界失望、绝望到极点了吗,还是孤独让他恐惧,不再想留在现实中受折磨而选择自我解脱。这本书可以一口气读完,推荐女性都可以读一读。

《恐惧》读后感(三):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孤独的,也许,钝一点的人才能活得更好

在阅读这本《恐惧》之前,我只读过茨威格的一本作品,很火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具体的故事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文字的细腻、感性、深情和对男性的审视都让我印象深刻。

这对于一个出生在男性话语权占主导的社会中的男作家来说真的很难得。

复旦大学“蕞受欢迎老师”梁永安在《恐惧》的导读里说,“茨威格填补了男性叙事中的女性视角”。除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的《恐惧》《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心灵的焦灼》《昨日的世界》都着眼于女性的基本心理需求。

《恐惧》开篇,富太太伊蕾娜刚从情人家离开,她还没从幽会的惊慌中平息下来,又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对她进行斥责和敲诈。伊蕾娜非常害怕,不自主就拿出钱给陌生女人,并飞速逃离。但是她就此陷入了恐惧中。因为优渥的家境,伊蕾娜非常单纯,不知道怎么处理,一直处在恐惧中。她一直以为自己的丈夫不知道这件事,没想到,丈夫把她的恐惧都看在眼里,他没有选择帮助妻子,而是震慑妻子,让她独自面对。

其实,伊蕾娜会出~轨也不是因为爱。她在一个晚会上,遇到了一个有名的青年钢琴家。这个年轻人毫不掩饰地渴望和她亲近,又因为她如一潭死水的婚姻生活,她才跳了进去,但是她知道,她只是孤独,只是想摆脱羁绊。很难说这种行为的对错,但是茨威格非常理解女性,他在文中流露出对丈夫的冷漠的谴责,对女性情感需求的认同,对世界的怜悯。也许正是因为他的共情能力太强,当时的世界又太黑暗(二战期间),所以才早早地选择离开人世。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孤独的。也许,钝一点的人才能活得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